文本中一些不起眼的細枝末節問題,教師備課時想當然地忽略不論,可課堂上一旦被學生提及,多數教師會目瞪口呆,手足無措,顧左右而言他,甚或干脆“棒殺”——告知學生這樣的問題太怪,沒有討論的必要。學生的問題來自文本,怎么就怪了?真就沒有討論的必要嗎?
有教學經驗的教師恰會借力打力,化腐成奇。他們會心氣平和,刪繁就簡,巧妙追尋問題的焦點和突破口,化解課堂“危機”。徐金國老師的博客里寫了這么一個教學插曲:教學《智取生辰綱》一課時,學生質疑,受恩于梁中書的楊志押送生辰綱,明知旅途險惡,責任重如泰山,為什么不多帶點水上路呢?這樣,就不會給晁蓋等人機會而丟失生辰綱了。
徐老師隨機應變,帶領學生討論分析并最終形成一致意見:首先,楊志押解生辰綱是在酷暑季節,汗流浹背,口渴難耐,即使多帶水也無濟于事。其次,押解路途遙遠,千里奔波,誰不想輕裝上陣?最后,運送生辰綱靠的是肩挑擔扛,遠路沒輕擔,誰都不愿意背負更重的負擔,哪怕就是一點水。
此等看似怪誕的問題多是在課堂教學中不經意間“冒”出來的,需要教師當場給出應對策略或結果,考驗的是教師靈活的應變能力、扎實的教學功底和高超的教學智慧。巧用課堂生成資源是門學問,關鍵在于教師怎樣巧妙合理地將學生的怪問題和教學預設結合起來,讓怪問題為教學中心服務。在我看來,教師處置的策略是敏于傾聽、巧于化解、善于捕捉、長于梳理。教師首先要抓準怪問題的根本,追溯查找怪問題的源頭,探尋其與教學預設的聯系;將怪問題巧妙分解,組織討論,在討論中教師善于捕捉不同觀點,指導學生深入思考辨析,并最終梳理總結形成定論。上例中的“楊志為何不多帶點水”問題可化解成如下幾個小問題:押解生辰綱是什么季節?路途有怎樣的特點?當時的運輸工具條件如何?假如真多帶水了,晁蓋等人將怎么辦?經過一番討論,結論自然水落石出。最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水的問題”在生辰綱事件中的重要意義,一針見血。
怪問題究竟怪在哪里?“怪”是因為師生對其認知的思維不直觀,過程不直接,“怪”在師生的第一感覺上,因為它超出了教學預設或常規教學思維。上例中楊志押解生辰綱帶多少水的問題,通常看來是小說中的客觀存在,應該不是問題,但就是這看似尋常的問題,與文本的內容或主旨緊密暗合,萬變不離其宗,最終指向都在文本的中心主旨上。徐金國老師從常理上分析了楊志等人不可能帶很多水上路,而這恰是晁蓋等人智取生辰綱的一個重要契機,晁蓋等人瞅準了這個機會并巧妙設計,僥幸成功。“水的問題”是情節的核心,學生的問題還怪嗎?
早有教學專家曾詬病語文教學設計是教師就著文本設計“圈套”讓學生鉆。一篇文本的分析過程和結論早早就被固定到了“PPT”課件或板書內容上,這節課還如何讓學生真正去質疑、去生成?久而久之,諳熟課堂教學門道的學生早就有了戒備心理,無論教師怎樣調動,就是提不起興趣來。只是偶爾在學生的質疑超出教師預設時,他們的情緒才會高漲。因此,怪問題現象也給教師上了生動的一課。
文本解讀究竟有無成法可依?教師總是根據自身的閱讀經驗,努力探尋并傳授給學生形形色色的文本解讀方法,并希望學生循規蹈矩。殊不知,受人生經歷、知識儲備、閱讀積淀等多重因素影響,教師與學生的閱讀思維特點大相徑庭,用教師的思維遮蓋學生的思維是強人所難、越俎代庖之舉。怪問題現象啟發教師在文本解讀時要跳出自身閱讀的習慣拘囿,多從學生解讀文本的心理認知特點出發,從字、詞、句等細微處入手,切切實實探討文本。因此,即便有文本解讀之法,也不是教師概括歸納傳授給學生,而應該是學生主動獲得。教師多指導學生揣摩文本細節,探尋作者創作的初衷本意,探尋文本內蘊,這才是文本解讀的正道。
傳統文本解讀結果一定可信嗎?專家(教參)對文本的分析解讀也都是從個人的閱讀習慣出發,教師一葉障目,不知不覺便認可并信服了這樣的結論。其實,人們對文本的解讀始終是變化多元、常讀常新的。例如王俊鳴先生對王翰《涼州詞》的解讀,就一掃先前的悲壯、厭戰陳說,緊緊抓住“催(助,協助)”這一文本細節,從詩理上解讀出作品忘憂、豪邁的情感主旨。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本沒有條條框框,少了先入為主,少了陳規陋說,反倒容易從文本細微處著眼分析,思考可能更接近文本原意。教師文本解讀教學的重要職責是引導學生敏銳發現并正確思考文本的細枝末節,小中見大。
課堂節奏預設的度究竟在哪里?文本解讀受時空影響較大,教師若糾纏教學中出現的怪問題,教學進度便難以完成。因此,多數教師難以擺脫對教學預設的依賴,選擇舍棄課堂的生成和解決。教學設計不宜過滿過細,不宜追求盡善盡美。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通常只圍繞教學主問題給課堂確定方向,給思維留下足夠的彈性空間,如課堂流程設計靈活有變、問題設計多層次多維度、答案設計多向可逆等。一句話,不將課堂教學設計得滿滿當當、嚴絲合縫。只有這樣,怪問題出現時,教師才有可能由衷地尊重學生意見,根據學生生成的問題調整教學內容和順序。這不是對教學設計的否定,反倒是對教學方略的尊重。
(作者單位:江蘇省華羅庚中學)
推薦理由
巧用課堂生成資源是門學問,關鍵在于教師怎樣合理地將課堂生成和教學預設結合起來,而這考驗的是教師的應變能力,以及對文本的準確理解、深度挖掘和細節把握。面對學生提出的怪問題,教師既要持尊重和鼓勵的態度,更要在怪問題的基礎上正確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