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圈內頻繁轉載、閱讀量高達600萬的文章《暖男》引發了當代女性擇偶標準大討論。溫柔體貼、給人溫暖感覺的“暖男”成為網絡討論的熱點,獲得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例如:
(1)有評論認為,“暖男”升溫,意味著整個社會對男性需求有了新的定義。隨著女性越來越獨立,她們在經濟上的要求不斷降低,而更關注“情感上的暖和心理上的懂得”。溫暖貼心的男性更有助于家庭和睦。(《齊魯晚報》 2014年8月3日)
其實,在近幾年的語言生活中,除了“暖男”之外,還有一系列由“暖”構成的詞語,形成了“暖×”詞族。在“暖×”詞族中,“×”可以由名詞性或動詞性成分充當。例如:
(2)“做得好不好還是要請吃的人來評價?!绷_格這么說。不過看到妻子女兒吃完滿足的笑臉,“暖爸”心里那個美?。。ā睹咳丈虉蟆?014年6月20日)
(3)在成都一環路新鴻路路口,常常能看到這樣一個身影:一米八六的挺拔身軀,“黑超”遮面,舉手投足間,或冷峻或暖笑,加之一身制服的襯托,絲毫不遜色于偶像劇里的“長腿歐巴”。(《華西都市報》2014年7月9日)
上述例句中,“暖爸”中的“爸”屬于名詞性成分。“暖笑”中的“笑”屬于動詞性成分。從組合規律來看,“暖×”結構中的“暖”原本是形容詞,形容詞的語法功能是表示性質狀態,主要修飾名詞,有時也可修飾動詞。因此,當“暖”作為語素和其他成分組合成詞時,原有的語法特征決定了其后組合成分的性質只能是名詞性或動詞性的,而且以前者居多。
從目前收集的語料來看,“暖×”中的“暖”主要表示以下幾種意義:
第一,表示“使身體溫暖的……”。此時“暖”用以形容人的觸覺感受,是通過人體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外在溫度狀態。例如:
(4)近日,持續降低的溫度帶火了我市“暖消費”。記者發現,今年我市“暖享受”成本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邢臺日報》2011年12月5日)
第二,表示“暖色調的……”。此處的“暖”與人的視覺感受相關。例如:
(5)暖藍色的天空,溫暖輕柔的陽光透過屋頂灑在身上,怎能不叫人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新浪網2010年6月26日)
第三,表示“使心靈溫暖的……”。此時的“暖”實際上是一種隱喻用法,用觸覺的“溫暖”來隱喻抽象的心理感受。例如:
(6)在家庭中,女性的影響力是男性的15倍。想要讓對方變成“暖男”,可以先讓自己變成一個“暖女”。(《每日商報》2014年8月5日)
認知語言學認為,“用自然語言表達的概念有其經驗基礎,它們與人類在文化和心理上體驗現實的方式相聯系”[1]?!芭钡娜齻€義項充分體現了人們在創造詞義時“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特點?!芭钡牡谝粋€義項與人的觸覺相關,人們把稍高于人體體溫的溫度定義為“暖”,當這一觸覺感知通過神經系統的傳遞到達大腦后,能夠觸發某種愉悅的心理反應。第二個義項中的“暖藍色”屬于視覺感受,它們通過刺激視覺系統所引發的心理反應與溫度的“暖”相近,于是人們就將兩種認知經驗聯系起來,在這類色彩之前冠上“暖”字,以突顯其特征,便于人們認知、理解和記憶。此時,“暖”還只是與單一的、具象的刺激相聯系,而在與客觀世界的接觸過程中,人們獲得的類似經驗越來越多,刺激源也不僅限于某一種感官,于是“暖”的語義進一步發展,使用范圍也進一步擴大,被直接用以形容多元的、抽象的心理感受。從本質上看,“暖”的語義發展過程是人腦認知隱喻機制發揮作用的過程。相似認知域之間的隱喻投射,將人腦中的不同心智空間聯系起來,進而通過心智空間的整合生成新的概念。
從語言內部因素看,“暖×”詞族的形成是類推機制作用的結果。類推是人腦重要的思維模式,可以通過一個原型推衍出與之相類似的其他事物。人們在創造新詞時,往往受到這一認知模式的影響,以某個詞的結構模式為模板,在保持核心語素不變的前提下,通過語素替換的方式構成一系列新詞。在“暖×”詞族中,“暖”是核心語素,進入該結構的“×”均受到其語法、語義組合要求的限制。具體而言,“暖×”為“修飾—被修飾”的偏正結構,用以表達“目的—動作”“屬性—事物”“結果—施事”等語義關系?;陬愅颇J窖苌鰜淼囊幌盗小芭痢痹~語具有語義上的相關性,有利于使用者的理解和記憶,符合語言經濟原則的要求,因此能夠得以廣泛使用。
從社會外部因素看,以“暖男”為代表的“暖×”詞族反映了當今社會人們對心靈溫暖的渴求。時處社會轉型期的人們在獲得更多發展機遇的同時,也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心理壓力,他們渴望被理解、被關懷,渴望從他人、他物上獲得讓內心溫暖的力量。于是,符合這一心理訴求的人或物一旦進入公眾視野,便會受到廣泛關注和追捧,而用以指稱這類人或物的詞語,如“暖男”“暖爸”“暖歌”“暖文”等,也在大眾媒介的廣泛討論中不斷被使用和傳播,從而成為代表生活正能量的社會流行語。
參考文獻
[1]Dirk Geeraerts著,邵軍航、楊波譯.認知語言學基礎[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