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師生關系在基礎教育人際關系中處于最根本的地位,教師態勢語作為教師非言語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小學師生關系的影響巨大。為了建立和諧的中小學師生關系,使學生能夠“親其師,信其道”,中小學教師應掌握態勢語的6個運用技巧:關懷敏銳的眼神、微笑溫暖的表情、優雅大方的手勢、親切得體的身姿、合理適度的空間距離、整潔端莊的儀容。
[關鍵詞]師生關系;教師態勢語;運用技巧
“師生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各自的地位、作用、價值與活動的聯結及其相互作用的狀態,它以老師“教”和學生“學”為中介,是學校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是教育功能實現的基石。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間的認知態度等”。[1] 師生關系既受教育活動規律的制約,又是一定歷史階段社會關系的反映。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保證,也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因為“教師與學生只是知識的先知者與后知者的關系,二者并不存在尊卑關系。若教師以知識的權威者自居或對學生存有偏見或歧視,就會造成師生關系的對立以及交流的不順暢”。[2] 所以,新型中小學師生關系中的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
然而,當前在我國廣大中小學校,師生關系不良的現象比比皆是,由此而造成的一系列惡劣后果令教育界內外的諸多有識之士甚感憂慮。[3] 師生關系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教師的態勢語就是一個重要因素。為了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能夠“親其師,信其道”,在態勢語的運用技巧上,中小學教師應從以下六個方面出發:關懷敏銳的眼神、微笑溫暖的表情、優雅大方的手勢、親切得體的身姿、合理適度的空間距離、整潔端莊的儀容。
一、關懷敏銳的眼神
眼神是教師向學生傳遞內心情感的一扇窗戶。在與學生的交往互動中,為了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和諧,中小學教師應從以下兩個方面正確地運用自身的眼神語,體現師生之間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拉近相互之間的感情距離,讓眼神在構筑和諧師生關系中釋放出強大的感染力。
1.教師在與學生交往中要以關心、真誠的眼神注視學生
當教師在與學生進行集體交往(如:授課、開班會)時,要擴大目光語的視區,對每一個學生予以適當的注視,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從老師廣角度的、關切的目光中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與真愛。而不能僅僅只把目光停留在少數幾個學生身上,使另一些學生產生被老師忽略的失落感,從而拉開師生的距離,產生心理隔閡。
在鼓勵學生發言或傾聽學生發言時,教師的目光要根據不同的情境,傳遞期待、鼓勵、贊揚或驚喜的信息,讓學生感知教師對自己的尊重和期許。切不可目光旁視(看窗外、天花板或死盯著教材),亦不可眼神迷茫,更不可輕蔑斜視,使學生喪失自信。
當教師與學生談話時,一定要注視著學生,并用不同的眼神表達著不同的思想感情,如喜悅、鼓勵、善意、期待、提示、警告、制止等等,使學生從感情上愿意接近教師,進而接受教師的教導。切不可出現以下情況:教師要學生來談話,可是當學生已經站在教師身邊,教師還埋頭做自己的事情,根本不抬頭看學生。在接下來的整個談話過程中,教師都沒看學生一眼。如此一來,教師的教育不但不可能發揮作用,而且還會在師生之間筑起一條鴻溝,使師生關系出現不和諧的音符。
總之,中小學教師與學生交往時要多用關懷真誠的目光注視學生,以平視的眼神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不游移、不躲閃,既體現平等的師生交往,又在關切真誠的注視中流露教師的關懷與鼓勵,從而有利于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的情感。
2.教師在與學生交往中要以敏銳的眼神捕捉學生的眼神信息
一個優秀的中小學教師,不僅要重視自己眼神的訓練,還得學會以敏銳的眼神關注學生的眼神變化,以獲得正確的信息,從而達到心靈的交流和溝通。
據研究表明,人們在交談時,“視線接觸對方臉部的時間約占全部談話時間的30%—60%,如果超過這一平均值,可認為對談話者本人比談話內容更感興趣;低于平均值,則表示對談話內容和談話本人都不怎么感興趣”。[4] 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或與學生交談時,發現學生東張西望,說明學生對教師所講的內容不感興趣或難以接受。此時,教師就應該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或教育策略,從而更好地實施有效的教學和教育。
當教師與學生交談時,發現學生斜眼瞥視,有些戴眼鏡的學生還從眼鏡上方窺視,說明學生對教師表示懷疑、疑問和不信任的態度,教師要能夠發現這類信號,從而有效地調整自己的教育策略。
當教師與學生交談時,發現學生對自己的眼神采用嚴肅注視的方式(視線集中在以雙眼為底線、以前額為上頂的三角部位),并伴隨瞪大眼睛、眉毛上揚、呼吸急促等表現,說明學生已經表現出一種敢于挑戰權威的姿態,對你的抵觸情緒已較為嚴重。此時,聰明的教師就應該保持理智,敏捷地調整溝通策略,以免出現尷尬困窘的的局面。假如教師未能敏感地捕捉到這些信號或者未能重視這些信號,繼續自顧自地訓斥、刺激學生,學生的抵觸情緒就會進一步發展,一場正面的沖突也許不可避免,進而導致師生關系進入危險境地。
因此,中小學教師應該“獨具慧眼”,學會一點“識人之術”,具備對學生“明察秋毫”識“體語”的能力,以敏銳的眼神探明學生真正的心跡,從而達到師生溝通的理想狀況。
二、微笑溫暖的表情
表情語是指因受內心情緒情感的影響,面部所展現出的喜、怒、哀、樂、悲、恐、驚等多種情緒狀態變化。它是心靈的屏幕,能把交際雙方的內心活動像鏡子一樣反映出來。[5] 在中小學師生交往中,教師的表情語對師生互動的情感渲染意義重大。馬卡連柯曾說:“做教師的人不能沒有表情,不善于運用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師。”
1.教師在工作中的常態表情
和諧師生關系中,教師表情語要做到和藹、親切、熱情、開朗,這是教師面部表情的基本要求,它能營造和諧輕松的學習和成長氛圍,使中小學生產生良好的心理態勢。應該說,親切溫暖的表情是“教師與學生建立并保持心靈接觸的前提條件,是教師進入學生情感世界的‘通行證’,也是教師在工作中的常態表情”。[6] 但是,由于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很多教師潛意識中為了“師道尊嚴”的觀念而樹立“嚴師”的形象,以讓學生感到“敬畏”為目標,終日嚴肅地板著臉,拒學生于“千里之外”。所以,要真正呈現給學生親密友善的表情,建立和諧師生關系,還得改變中小學教師內心深處的教育觀念,從而有效地改善和促進師生和諧關系的發展。
2.教師在工作中最具有魅力的表情
美學家們認為,在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中,人是最美的;而在人千姿百態的言行舉止中,微笑則是最美的。由此,我們認為,微笑是教師最美也是最具有魅力的態勢語。
作為中小學教師,其微笑有著尤為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學生無戒心,緩和師生矛盾,改善師生關系。[7] 所以,教師在工作中最重要的態勢語就是要時刻流露出親切自然誠懇的微笑。
對于學生來說,教師的微笑是贊賞,是鼓勵,是尊重,也是寬容、提醒和關心。當學生看到教師微笑著走進教室,走上講臺時,學生會感受到愉悅、安詳、融洽和溫暖,從而開始一天美好的學習生活;當學生無意中做錯了事情,面對教師寬容的微笑時,會誠實地講出事情的來龍去脈;在師生互動中,教師會意的微笑能給內向羞怯和膽小怕事學生強烈的信心和力量,使他們勇敢地抬頭挺胸;在教師的微笑中,身處逆境的學生也會跟隨著教師展現歡聲笑語;在教師的微笑中,學生們學會了自我勉勵:“雖然我有缺點,但老師仍然喜歡我,今后我要更加努力。”
親切自然的微笑作為連接師生情感的紐帶,在師生溝通過程中起到潤滑劑作用。因此,中小學教師在與學生的日常交往中應該時刻保持自然微笑的狀態,讓學生體驗到教師的關懷,讓微笑融進學生的內心情感,從而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
三、優雅大方的手勢
有人說,手是人的第二張臉,是傳情達意的有效手段和工具。手勢語主要指用來表達思想情感的手指、手掌和手臂的動作語言,是教師態勢語中使用最頻繁的一部分,也是影響師生關系的重要內容。手勢語形式千變萬化,沒有固定的模式。作為中小學教師,在具體運用中,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注意優雅大方的手勢語運用原則,從而促進師生之間溝通的順暢。
1.手指的運用
當教師表揚學生(特別是小學生)時,可豎起大拇指,強調對學生的肯定和稱贊,使有聲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得到升華,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教師對自己的激勵和贊賞。但是切忌用大拇指指向身體外側并晃動幾次,因為這是一種對人極為蔑視的手勢語。
當教師點名或批評指責學生時,切忌伸著一根食指指向學生,并進行斥責性的上下點動,更不能用一根食指去戳指學生的額頭,這是對學生的不尊重,是一種極不禮貌的行為,不僅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而且極有可能引起學生嚴重的對立情緒,對師生之間引發沖突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2.手掌的運用
當教師請學生回答問題或表示介紹時,應單手上抬,手指伸直并攏,掌心向上,表示自己的誠懇和信任。
當教師向學生招手示意或揮手道別時,應單手上抬,手指伸直并攏,掌心向下,表示自己的親切與溫和。
當教師要學生安靜時,應雙手上抬,手指伸直并攏,掌心向下,且往下壓,表示自己的禮貌和尊重。
3.雙手與手臂的位置
當教師與學生談話時,如將雙手背到身后,會給學生盛氣凌人、高高在上的感覺;如將雙臂交叉互置于胸前,會引起學生的不安、害怕、抵觸和抗拒,師生之間的溝通很難有效。教師如果將手輕松隨意地垂在身體兩側或交疊于身前,學生會感到親切、輕松和愉悅,容易敞開心扉和教師溝通交流。
另外,教師雙手叉腰的行為,也會向學生傳遞不友好、不可親近的信息,不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四、親切得體的身姿
身姿語包括行姿、站姿、坐姿等,是影響師生關系的重要因素。教師從容的行姿、平穩的站姿、端莊的坐姿,能讓學生心生尊重,從而容易達到師生交流溝通的目的。
當教師站立著和學生面對面地談話時,身體適當向學生傾斜,會讓學生感到親切。如果教師的站姿向后傾斜或出現抖腿行為,會讓學生產生教師對自己的話語不感興趣或不耐煩的誤會。
當教師坐著和學生面對面地談話時,不能懶洋洋地讓整個身子完全將整張椅子坐滿并靠在椅背上,或翹起二郎腿甚至抖動雙腿,如此不得體的身姿會讓學生產生厭惡,并對教師產生不信任感,導致談話失效。
五、合理適度的空間距離
教師與學生不同的空間距離意味著心理距離的親疏,所以合理適度的空間距離也是構建和諧中小學師生關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人類學家霍爾認為“人際距離”可區分為4種:一是親密距離,通常用于父母與子女之間、情人或戀人之間;二是個人距離,一般是用于朋友之間;三是社會距離,用于具有公開關系而不是私人關系的個體之間,如上下級關系、醫生與病人之間等;四是公眾距離,用于進行正式交往的個體之間或陌生人之間。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中小學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情境、師生間的性別差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氣質性格特征等因素予以合理運用。通過調控合理適度的空間距離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使得學生對教師產生更多的信任和依賴,讓師生之間的溝通氣氛變得輕松活潑。
六、整潔端莊的儀容
儀容是體現一個人態勢語的最自然的手段,能更加直接地傳遞信息。雖然是無聲的動作,卻是強烈的心理刺激。因為學生每天來到學校,最先看到的是教師的儀容。所以,中小學教師的儀容關系到學生對教師的第一印象。
一個儀容整潔端莊的教師,不但能體現自身的氣質、修養、文化品位和積極的精神風貌,而且可以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藝術享受和美的熏陶,必然能夠得到學生的普遍好感和尊重,從而增強師生情感,增進師生關系;反之,不修邊幅的教師無法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魅力,也就無法得到學生的喜歡,無法拉近師生的距離,進而無法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
七、結語
師生關系是教師與學生在長期接觸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是學校各種關系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能促進教育教學活動的進行與發展。如今,如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已經成為當前我國中小學教育工作中必須予以充分重視與深入研究的一個重大的現實教育問題。態勢語雖然不是直接口語的表現,卻對師生關系的建立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開展對于中小學教師態勢語運用技巧的研究,對構建和諧的中小學師生關系既有理論價值,又有實踐意義。每一位從事基礎教育的中小學教師,首先要在理論上對態勢語有一個系統全面的正確認識,掌握態勢語的運用技巧,然后提高運用態勢語的高度自覺性,并能正確合理地使用態勢語,為建立“教師愛學生,學生敬教師”的和諧中小學師生關系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嚴 蓉.當前高校師生關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3):67-69.
[2]唐忠明,甘 鵬.共生與共長:中小學師生關系新探[J].基礎教育研究,2011,(11):26-28.
[3]陶麗蘋.略論中小學師生關系有效溝通的途徑[J].中學教育,2002,(8):37-38.
[4]郭婭玲.中小學教師禮儀[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4.
[5]國家教育委員會師范教育司.教師口語[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166.
[6]屠榮生,唐思群.師生溝通的藝術[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07.
[7]孫樂民,高以芹.教師“微笑效應”初探[J].山東教育,1992,(11):13-15.
責任編輯 唐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