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延續(xù)和發(fā)展,讀寫結合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可通過在文本精彩處模仿,在情感共鳴處下筆,在結尾處想象延伸三個方面使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有效結合。
[關鍵詞]寫作;閱讀教學;讀寫結合
依據新課程理念和教材特點,在教學中,教師要因文而異,在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的最佳結合處“動筆”,實現讀中仿寫,讀寫互促,讓學生寫出自己的精彩。
一、在文本精彩處模仿,實現讀寫結合
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編者精心挑選的,其中蘊含著作者獨具匠心,遣詞用句的精髓。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抓住這些優(yōu)美句子段落引領學生細細揣摩和品味,領會文章在語言表達上的特色,從而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上去。教師可在文本精彩處讓學生仿寫,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培養(yǎng)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提高了學生寫作水平。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人教版三年級第五冊的一篇課文,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然后讓學生找出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句進行描寫的,在學生品讀。賞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領會文章在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學習文章“總——分——總”的構段方式,以及用“有的……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式把文章寫得生動形象,給讀者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在學生品讀、感悟的基礎上讓學生仿照教材中構段方式以及在語言表達上的特點進行仿寫。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是內化,是表達。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進行仿寫,給學生提供了寫作的范本,使學生覺得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寫起來就顯得簡單許多。
二、在情感共鳴處下筆,實現讀寫結合
閱讀的過程是讀者和文本思維碰撞的過程,只有調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并與作者文本產生共鳴,才能深刻理解文本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受到感染和熏陶。在閱讀教學中,在學生情感的共鳴處進行拓展寫話,可以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加深體驗和感悟。
《橋》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文章寫得非常感人,尤其是在課文結尾處才交代了小伙子和老黨員的關系,他們是一對父子,當讀到這的時候,學生已經深深地被課文描寫的人物形象所感動,與作者的心情緊緊地連在一起。在這個時候,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同學們,洪水無情人有情,此時此刻,面對突然消失的身影,面對得救的群眾,面對失去親人的老太太,你肯定有許多話要說,那么,就拿起你手中的筆,把自己此刻自己最想說的話寫下來。”如此,在情感共鳴處拓展寫話,使學生“情動于衷而形于言”,學生的感悟、理解會如涓涓細流一樣流瀉于筆端。
三、在結尾處想象延伸,實現讀寫結合
有許多課文在結尾的時候,使讀者一種意猶未盡之感,這就給學生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間,閱讀教學時可以就這一部分內容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讓學生就這部分內容想象延伸寫作,在寫作中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
《小攝影師》是人教版第五冊的一篇課文,從文中高爾基對小男孩的一系列語言動作、神態(tài)描寫可以使讀者感受到文學家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愛護,尤其是文章結尾部分高爾基和秘書的對話:“外面來了一位攝影師。”“是小男孩嗎?”從他們的對話中一方面看出了高爾基對小男孩非常關心,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高爾基在等待小男孩的到來。教師可以提問:“那么后來小男孩和高爾基之間又會發(fā)生什么?”在此處把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進行寫作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在文章結尾處,結合閱讀教學內容進行想象延伸,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機會,不但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豐富了學生想象力,提高了學生寫作水平,體現了讀寫的“雙贏”。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遵循作者的思路和故事的發(fā)展情況想象,這種想象是對文本內容的合理想象,而不是幻想、空想。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教材特點,精心選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的結合處,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習文本語言表達的內在規(guī)律,在寫作中傾吐自己的理解、感悟,因文而異,實現讀寫結合,相得益彰。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