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掌握語文人文學科的特點,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夯實基礎、創設情境、整合資源、適時總結等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落實“立足課內,注目課外”的“大語文”教學觀。教師放手讓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獲得充分情感體驗,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就能逐步達到最佳境界,學生就會得到自由、全面、和諧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靈動;教學方法
都說教無定法,但有規律可循。語文教學強調“立足課內,注目課外”。在認識上,要求依據人文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倡導“大語文”教學理念,這是對以課堂為中心,以本為本的傳統教育思想的一次變革和沖擊。
一、夯實基礎,引導自由閱讀
語文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工具性。既然是工具,它就要被學生掌握、使用。學生如不能正確掌握使用好祖國語言文字,其他的也無從談起。所以,語文教學必須回歸語文本位,重視字詞的書寫、詞語的辨析、修辭的運用等基本語文素養。
1.規范地書寫漢字。規范地書寫漢字是學習語文的基本前提,古人云:“字如其人?!币还P一劃皆顯性格。規范地書寫漢字不僅為以后的語文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而且可以彌補人性格上的缺陷。
2.引導自由閱讀。閱讀是一個人成才的必由之路。現代教育十分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注重引導學生自由閱讀,可閱讀是農村學生的一大盲區,這其中原因很多,困難也很多,但也不是毫無辦法可想。教師可以經常鼓勵學生熟讀并背誦課本的美文。還可以在班級建立圖書角,輔以教師推薦訂閱的報刊雜志,增大同學們的閱讀量。
二、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欲望
教學中,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體,最主要的條件是促使學生具備學習的興趣。“興趣”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創設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信心,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情境創設常用的方法有:1.聯系生活實際;2.利用演繹推理;3.利用類比推理;4.借助多媒體直觀手段;5.借助童話故事等。以《小小的船》為例,可以讓學生講《嫦娥奔月》的故事,教師再引申:“現在我們人類不但可以登月,而且還能乘一只小小的船再回到地球上來呢,同學們想不想知道這是一只什么樣的小小船呢?”
三、整合資源,交還學習主動權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是學生的天地。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項藝術。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身邊所有的教學資源,并整合其優勢,誘導全體學生動起來,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來。
四、適時總結,提升自我能力
總結是對本節課學習的內容進行歸納和概括的過程,是幫助學生將零碎的、分散的知識整理成有條理的、系統的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將新知識與舊知識融合又形成新知識的過程。可在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全班性的討論交流,從而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學會總結。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教師總結,而是教師引導、組織全班學生自己進行總結概括。如《長相思》是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是一首膾炙人口、情深意長的著名詩詞。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風雪一更愁。從而更加明確納蘭性德投軍從戎,征戰疆場的心聲。作者為了壯志和理想,忍受著思鄉之苦,飽受著思想的孤獨和寂寞,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長相思。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長相思。舍小家顧大家,赤子之心全都化作——長相思。引導學生在反思中得出:將士們將思鄉埋在心里,將幸福與安寧留給家人的豪邁情懷。
語文教學的形式無論怎樣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要語文教育工作者,能做到讓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放手讓學生自己獲得充分情感體驗,相信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一定能逐步達到最佳境界,學生也一定會得到自由、全面、和諧的發展。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