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年級是學生習作練習的起始階段,從低年級的“寫話”,到中高年級的“習作”,寫的難度明顯加大。教師可從閱讀片段入手,提升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從日記訓練入手,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從實地觀察入手,提高對事物的觀察能力,有效解決習作起步難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習作;能力
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也是教學難點。這個階段學生的習作開始由段到篇的過渡,是習作教學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一、從閱讀片段入手,提升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語文教學總的來說就是兩點:一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二是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閱讀水平的提高能有效促進習作水平的提高,兩者相輔相承。教學中教師可以從課外書中有目的地截取一小段經典的文字片段,并將它設計成小型閱讀題,每周讓學生利用課前五分鐘做幾題,課上再花幾分鐘時間講解。講解的過程中教師的側重點不應光是解答題目,更重要的是欣賞美文中的詞句,引導學生今后寫同類型的文章進行效仿,讓學生頭腦中對篇章的無形認識變成有形。所以要想讓學生在寫作時能得心應手,教師就要注重在平時的閱讀片段訓練中,引導學生去積累片段中的好詞佳句。這樣不僅能寫出優美的文章,還能增加寫作的興趣。
二、從日記訓練入手,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三年級的學生經常不知該如何下筆,其實問題就在于他們沒有習作的素材。教師可正確引導學生利用平常所熟悉的事物作為練筆的素材,寫日記就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教學手段。
之所以說日記是一個很好的練筆形式,是因為它既讓學生鍛煉了寫作,又積累了生活素材,所以我們要把它作為三年級習作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來完成。針對三年級學生的年齡及認知特點,一周以三次為宜。這樣既降低難度,又能提高學生的習作積極性。學生寫完的日記教師要及時進行評改,特別是在講評課上可讓他們自己來念所寫的日記,教師再順勢指出其日記中的亮點,如此,學生的積極性一定會大增,習作的信心也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從而愛上習作。
三、從實地觀察入手,提高對事物的觀察能力
“百聞不如一見。”學生對寫作不感興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知從何下筆。究其原因就是缺少生活積累,缺少觀察。所以教師應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自然,走進社會,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實地觀察、實地體驗,才能從生活中選取素材,寫出真實感人的文章。三年級的學生對寫作的訓練是個盲點,很多文章寫得不具體,文章的基本框架都不明白,即使在習作課上講明了寫作技巧也無濟于事。為此,我們應以指導觀察為習作指導突破口。
例如,教學《記一次有趣的游戲》,學生從未寫過這樣的文章,為此教師可帶他們在操場上做一個游戲,并在游戲的過程中指導他們仔細觀察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等,并讓學生記住做這個游戲的過程,緊接著第二節課就進行習作指導。習作指導首先從文章框架開始,逐段讓學生講述游戲過程,教師隨機點撥,幫助他們正確使用詞句,使他們在表達上更完整一些。正因為有了上節課的親身實踐,所以學生有話可說了,下個環節習作也自然輕松了,一篇篇優秀的習作便躍然紙上。
又如,指導寫校園里的一處景物,對于這種狀物抒情的文章更離不開觀察。因此筆者帶學生走出教室參觀校園的菊花壇,并要求學生人手一本筆記本,隨時把觀察到的、聽到的及自己感悟到的記錄下來。筆者則在一旁進行觀察指導,同時告訴學生菊花的種類、特征、形狀、氣味等,引導學生用上好詞好句進行現場描繪。這樣一來諸如:白的像雪,粉的像霞,紅的似火,五顏六色,爭奇斗艷美麗極了……此類的句子從學生嘴里脫口而出。可見,學生通過這樣的活動,既把內容寫真實了、豐富了,又發現了習作中的樂趣,從而對習作產生興趣。
當然培養學生習作能力的過程是一個十分艱辛的過程。作為從事語文基礎教育的教師,要努力樹立“以發展為本”的教學觀,給學生一方快樂習作的天地,真正解決他們“無米之炊”的難題。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