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同伴互助學習,是指通過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即同伴)積極主動的幫助和支援來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活動。它是一種適應廣大中小學生增強學習能力的學習方式,在當前的教育教學中能夠幫助教師學生建立新型的教學關系。
[關鍵詞]小學英語;學困生;同伴互助
一、同伴互助學習的概念
從學生學習的視角來看,英國的托平(Topping, K.)和美國的
爾利(Ehly, S.)博士在1998年出版的《同伴互助學習》一書中提出:“所謂同伴互助學習,是指通過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即同伴)積極主動的幫助和支援來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活動。”
二、同伴互助的意義
(一)小學生獲得心理歸屬的源泉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青少年有相互交往的需要,同伴之間通過交往,訴說各人的喜怒哀樂,增進彼此的情感交流,能夠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反之,青少年缺乏這種基本的交流,就會產生嚴重的孤獨感,最終會產生寂寞、孤單、失落、疏離等負面的主觀情感體驗。
(二)小學生社會能力的重要基礎
皮亞杰認為,在同伴關系中產生的合作與感情共鳴,使得青少年獲得了關于社會更廣闊的認知。健康的同伴關系是青少年完成學業的保證,不良的同伴關系可能導致青少年學校適應困難,在未來的生活中影響對社會的適應。
(三)小學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條件
人們都是按照自己在社會情境中的經驗來定義自己的。鄰居、家庭和學校是最普遍的社會活動場所。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學生學會了反省自我,肯定自我,發展健康的自我概念。
三、同伴互助學習的緣起
幾乎每個在一線教學的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無論是哪個班級都會有一部分學困生跟不上課堂教學,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之間能力水平的差距越來越大,學困生的增加趨勢越來越明顯。教師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但僅僅靠課堂40分鐘,對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能力顯然不夠。如何去照顧、幫助每個學困生?帶著這些問題,筆者在自己任教的班級開展了一個學期的“同伴互助”學習活動的實踐研究。
四、同伴互助學習的實踐
(一)思想動員,營造氛圍
互助是學生合作的一種方式,只有雙方都有積極主動的態度,才能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因而必須讓每個學生明確其意義。筆者的同伴互助,即“師徒互助一對一”,前一個“一”指學業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來充當小師傅,后一個“一”指學習有困難的同學來充當小徒弟。
實施前,取得班主任的支持,布置一篇作文或舉行一堂班會課。作文以“幫助”為話題,要求寫真事、訴真情,寫出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讓學生明白你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幫助了自己,對互助形成共識。
(二)組建師徒,培訓師傅
在教師對學生有足夠了解的基礎上,結合學生自愿報名和生生推薦的原則,同時考慮學生的性別、性格、興趣、學習成績等綜合情況,初步進行分組,每組2人。既要考慮到組內成員的互補性,又要兼顧他們的默契度,以便師徒“擰成一股繩”,合作起來“事半功倍”。
(三)反思總結,調整思路
如果沒有外部力量的督促,師傅很難做到天天去幫助同伴,但也有一兩個師傅做到了每天去幫助他們的同伴,還有幾個只能做到偶爾去幫助同伴。由此可見:一、挑選師傅時,責任心是關鍵,在師徒結對的過程中善于發現,挑選班級中英語成績較好且又有責任心的同學來做“小師傅”。二、活動的開展,要有必要的外部支持。首先要督促,大部分的學生責任心需要培養。其次,要設置小組目標。有了目標就有壓力,有了壓力就有動力。
(四)多樣評價,設置獎勵
“師徒互助”活動是一個堅持不懈、長期的過程,是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所追求的一種境界,這對師徒來說都是一個非常有挑戰性的活動,因此,教師要有多樣的評價方式,筆者設定的評價及獎勵機制是這樣做的:
一是通過課堂作業、測驗、家庭作業為依據進行考核。二是師徒互評,以“悄悄話”的形式,進行百分制打分。三是生生互評,著重在推薦特別稱職的師傅和積極努力的徒弟。教師做好統計,建立檔案,定期綜合評選出各類優秀的小組,如“優秀小師傅”“參與小主人”“進步小能手”等多種獎項。對于進步快的徒弟,可以“升級”聘為“小師傅”,給予他們更大的榮譽。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