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信息技術已成為當今教育領域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多媒體在教學中的輔助應用,拓寬了化學教學的思路,改變了化學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學習的方式、師生互動的方式,更重要的是使教學重難點變得通俗易懂,進一步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化學;多媒體;課堂教學
一、巧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多媒體輔助教學集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多種信息于一體,逼真的音像效果和動態的視覺比平時傳統的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手段更具有吸引力,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使課堂氣氛更愉悅。在進入九年級之后,學生將學習一門新學科——化學。為了在一開始就抓住有利時機,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在教學中,特別是上第一堂課,教師不要急著去傳授知識,而是巧用多媒體技術,收集一些圖片和視頻資料,講一講我國在化學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化學與人類生存的關系,這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講“酸、堿、鹽”時,課本引入了“侯氏制堿法”。為了更好理解教材,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一些圖片和視頻資料,介紹譽滿世界的化學家、我國制堿工業的先驅侯德榜博士的事跡。在20世紀初,為了打破帝國主義對我國制堿工業的壟斷,他懷著建設祖國的雄心壯志,從美國漂洋過海毅然歸國。他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終于研究出了“侯氏制堿法”,為中華民族爭了光,為世界做出了貢獻。由此,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激情,增進對科學的情感,理解科學的本質,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進一步感知化學家們這種“為國為民”的情懷,才是他們投身于科學研究事業的不竭動力,才是我們當今青少年努力奮斗的方向。
二、巧用多媒體,讓情境回歸真實性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激趣導入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催化劑。筆者在化學第一節的《緒言》課中,并沒有按教材的安排環節去上課,而是先做了幾個有趣的化學實驗,如“魔棒點燈”“指示劑變色”等趣味實驗把學生引入奇妙的化學世界,讓學生們激發出學習化學的濃厚興趣,同時還利用多媒體圖片介紹化學與工農業生產、日常生活的聯系,使學生知道學習化學的重要性。
從近年來的化學中考題注重體現化學學科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學科特點,體現化學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的考查越來越多。因此,在教學實際中,要立足于學生發展和實際需要,將生活實際與物質的性質及變化聯系起來,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對問題進行探究,從而獲得化學知識與經驗。如化學肥料與農業生產緊密相關,化肥問題就成了中考化學考查的熱點之一,不少考題要求學生在討論各地塊所缺元素種類中,考查考生學會對比實驗法分析問題,從水稻或小麥的收獲量入手,比較各地塊施用化肥中所含元素的種類。在九年級化學課本里有關化學與生活的內容很多:水污染的防治、溫室效應、爆炸、溶液的酸堿性在實際生產和生活中有重要意義,CO、甲醛、黃曲霉毒素有損人體健康等等這些內容。近期新聞媒體報道的皮革廢料造出工業明膠,重金屬鉻的含量一般都會超標,鉻是一種毒性很大的重金屬,容易進入人體細胞,對肝、腎等內臟器官和DNA造成損傷,在人體內蓄積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誘發基因突變,用它來制作人吃的膠囊影響人體的健康。從中可梳理出里面包含的化學信息。教學中只要能讓學生動起來,積極思考,互相交流,親身體驗或探究,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達到教學目的。
三、巧用多媒體,將討論進行到底
課堂討論有益于學生知識的達成,這早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但由于受到課堂時間、學生認知水平、黑板版面容量等客觀因素的限制,課堂討論不能有效展開。如果在課堂中巧用多媒體,展示圖片或資料提出質疑問題,可以使課堂討論更有效更高效。
在教學“二氧化碳”時,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先展示一則電視中有關“雪碧”“可樂”的飲料廣告,之后展示一瓶“雪碧”并打開,讓學生聽到聲音確定它的真實性,并閱讀標簽上的成分,然后提出一組問題:如何證明雪碧冒出的氣泡是什么氣體?如何設計實驗?質疑:桌子上擺放的雪碧其配料表說的是什么?二氧化碳溶于水發生什么變化?經過學生之間的討論,設計簡單實驗方案,選出最佳方案去探究。在教學中,教師在提出問題后要把握好討論的時機。問題設計要在“巧”上下功夫,要有中心,有重點,有啟發性、挑戰性和研究性。如在學習化學反應時,針對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筆者設計的探究性學習問題是:面粉可以爆炸嗎?面粉的爆炸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面粉可以燃燒嗎?等等。在初中學生的常識中,面粉是不會燃燒和爆炸的,這種“違反常識”的問題,可以強烈地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激發學習的興趣,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變得積極主動。
“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學的一大難點,也是化學教學中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教師可以這樣設計情境教學,使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自主的探究,在交流合作中對概念進行理解,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對概念的了解也非常深刻。由于討論的材料文字較多,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出示材料供學生質疑和討論。
[議題]學習“食鹽與硝酸鉀的對話”,要求學生把有關數據簡單地記一下。
[背景]有一天,食鹽與硝酸鉀在比誰的溶解能力強?
食鹽說:我溶解能力大,在200℃時,在每5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18g。
硝酸鉀說:那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能夠溶解在水中,在100℃時,我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g呢!
食鹽又說:你的20g是溶解在100g水里,還是我比你強。
硝酸鉀又說:但是你的溫度比我高,我在600℃時,50g水中最多溶解55g。
食鹽又說:那在200℃時你怎么不說?
硝酸鉀又說:那么,你在600℃時,是多少呢……
究竟誰的溶解能力強,大家給他們評一評吧!
通過圖片及文字的展示,從中總結出必備條件。在講解過程中,若將組成溶解度的四句話剖析開來,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其一,強調要在一定溫度的條件下;其二,指明溶劑的量為100g;其三,一定要達到飽和狀態;其四,指出在滿足上述各條件時,溶質所溶解的克數。這四個限制性句式構成了溶解度的定義,缺一不可。
四、巧用多媒體,有效突破重點難點
化學中涉及許多微觀世界的知識,對于學生來說,受其想象力的局限,比較難于掌握。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可多以掛圖、幻燈和模型來幫助學生想象,但因為這些輔助手段的靜止性和單一性,實際效果并不理想。而多媒體卻可以多方位地、動態地表現出來。如利用Flash動畫將鈉原子、氯原子的化合過程展示出來。起初的鈉原子、氯原子自動相遇后在一定條件下,鈉原子最外層上的電子轉移到氯原子最外層電子層上,融入并繞氯原子核運轉,同時顯示出負電性,此時,鈉原子最外電子層消失,使次外層變成了最外層,同時顯示出正電性,在靜電作用下,兩離子相互作用形成NaCl。多媒體使許多通常看不見的反應過程變成了生動有趣的化學過程。如HCl的形成過程、金剛石和石墨結構的差異、紅磷和白磷的結構區別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說明。
化學概念中關于微觀概念如分子、原子等微粒,肉眼看不到,感性材料也很少,學生沒有感性認識,理解起來很抽象,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帶來一定困難。如果我們借助多媒體技術,通過錄像、投影、動畫等把這些粒子變成形象的“實體”,為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提供了有效的素材。
五、巧用多媒體,更好優化學習方式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引領學生不斷地思考,不僅可以有效地達成知識目標,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習慣。課堂教學提問應圍繞重要的知識點進行,重點知識應注意從多角度、多側面提出問題,力求使學生全面深刻地理解主要的知識,即提問要突出重點。對于教學中的難點也應加大提問的力度,設置多種水平的問題,使問題從不同的方向攻克難點,從而化解難點。如在講解《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這一內容時,對實驗“高錳酸鉀的溶解”可以分別提出以下的問題:(1)如何使高錳酸鉀的顆粒可以再分?(2)肉眼還能看見高錳酸鉀的顆粒嗎?如果不存在,為何溶液會有顏色?如果存在,有什么證據可說明?(3)為什么稀釋后的溶液仍有高錳酸鉀溶液的紫紅色特征?(4)通過上面的實驗,你有哪些想法?
責任編輯 余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