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物理實驗種類多,在物理教學中占有比重大。物理實驗教學很有益,它既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對物理感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又能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和動手操作等各方面的能力。
[關鍵詞]物理;實驗教學;能力培養
一、初中物理實驗的分類
初中物理實驗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測量性實驗;一類為探究性實驗。
測量性實驗的目的是為了測量出一個物理量結果,如:物體的長度、物體的質量、物質的密度等等。根據實驗的要求和現實測量器材的限制,又可以分為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兩種。
直接測量一般比較簡單,限于在生活中或是實驗室中能夠找到直接測量這個物理量的測量工具。對于這些能夠直接測量的物理量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使用這些測量工具,在測量時如何去減小實驗的誤差。因而,直接測量的實驗,最重要的就是測量工具的教學。
間接測量是因為在生活中和實驗室中沒有能夠滿足直接測量物理量的測量工具,轉而采用間接測量。在間接測量中,先要明確測量的依據,即測量原理。然后根據這個原理找出測量工具。如測量物體的密度,其原理為ρ=m/V,測量工具分別是托盤天平和量筒,利用它們測出物體的質量和體積,然后利用公式ρ=m/V求出密度。
探究性實驗和測量性實驗的本質不同是:探究性實驗是為了通過觀察到的現象或測量出的數據,從而得到一個物理規律。相對于測量性實驗來說,探究性實驗對學生要求要高一些,不但要求學生能夠設計實驗,還需要學生有一定的觀察總結能力,要求學生能夠通過現象看本質,從而得到結論。
探究實驗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觀察現象型探究實驗;一種是分析數據型探究實驗。這類實驗不需要學生記錄數據,只要仔細觀察實驗中的現象,然后根據現象就能夠總結出物理規律。例如真空鈴實驗,只要往外抽氣,通過鈴聲越來越小,就可推導出真空不能傳聲,或者說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數據分析型實驗由于有數據,往往讓學生和測量性實驗混淆,學生會不知所以地把測量性實驗中的處理方法用到探究性實驗當中去,比如求平均值等。但探究性實驗中的數據和測量性實驗中的數據有本質的區別:探究性實驗中的數據是為了得到物理規律,雖然在實驗中也有多組數據,但那并不是為了求平均值,而是運用多組數據來反映出物理規律的普遍性,避免出現偶然現象。
二、初中物理實驗的作用
表面看來,物理實驗教學繁雜費時,又存在風險。因此,很多老師都不大愿意做,甚至以講代做。這樣只會促使學生對物理實驗及學習失去興趣。物理實驗作用重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學生學習有了興趣,就不會厭學,相反,更能自覺主動地去學。初中學生好奇心強,剛接觸物理,都很興奮。如果加強實驗教學,則必定使學習事半功倍。
(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物理實驗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物理現象并探究其規律。所以,通過物理實驗可以培養學生仔細觀察能力。
(三)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做實驗就必須動手操作。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都要求精心設計,嚴格操作。在操作過程中還要做到手到、眼到、心到。學生通過實驗訓練,動手能力可大大加強。
(四)培養學生科學態度
物理實驗要求學生嚴格按步驟操作,如實記錄實驗現象及數據。在處理數據時要客觀科學,并認真填寫實驗報告。
如“水的沸騰”實驗。實驗時學生觀察到水沸騰時的溫度不是100℃,并對此產生懷疑。經過多次實驗后,結果還是如此。對此學生提出多種懷疑:如溫度計有問題、水的問題、跟大氣壓有關、實驗裝置有問題等。對于這些懷疑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或理論證實,使其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五)培養學生團隊精神
學生實驗往往要分組進行,小組成員要分工合作,才能共同完成。實驗前同學之間要先分好工,實驗過程又要相互協調。既共同分享實驗成功的喜悅,又共同找出失敗的原因。教師還可以設制一些獎勵措施,來激發小組間的競爭熱情。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