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的思維訓練,是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結合小學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的。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主陣地,教師要把思維訓練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各個方面,激發學生思維動機,理清學生思維脈絡,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這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方面。
[關鍵詞]數學教學;思維能力;訓練
一、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動機
激發學生思維的動機,是培養其思維能力的關鍵因素。激發學生思維動機要求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根據學生心理特點,教師要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識因素,從學生自身生活需要出發,使其明確知識的價值,從而產生思維動機。教師在教學中可滲透“知識來源于生活”的數學思想,使學生意識到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學生的學習動機便會被激發,自然會全身心地投入到之后的教學活動之中。創設思維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動機,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重要環節。
二、理清學生的數學思維脈絡
在教學中,對于每一個問題,既要考慮它原有的知識基礎,又要考慮它蘊含的知識內容,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思維,并逐步形成知識脈絡。教學的關鍵在于使學生的這種思維脈絡清晰化,而理清思維脈絡的重點就是抓住思維的起始點和轉折點。
1.引導學生抓住思維的起始點。數學知識的脈絡是前后銜接、環環緊扣的,學生獲得知識的思維過程也是如此,或從已有的經驗開始,或從舊知識引入,這就是思維的開端。教師應從學生思維的起始點入手,把握住思維發展的各個層次逐步深入直至終結。
2.引導學生抓住思維的轉折點。學生的思維有時會出現障礙點。此時教學應適時地加以疏導、點撥,促使學生思維轉折,并以此為契機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總之,教師幫助學生理清思維脈絡,注意思維過程中的起始點和轉折點,才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思維訓練的重點所在。
三、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方法
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常常需要把面對的問題通過轉化、分析、綜合、假設等變化成已知的數學問題。在這個思維過程中,要依據具體情況恰當地運用分析與綜合、具體與抽象、求同與求異、一般與特殊等思維方法。
1.分析與綜合。思維是通過分析、綜合來進行的。所謂分析,就是把已經認識到的事物之間的聯系在認識中分解開來,分析的方法應用在數學教學中,就是由問題入手,逐層確定解決問題的條件。所謂綜合,就是把原來還沒有認識到的事物之間的聯系,在認識中建立起來。綜合方法應用在數學教學中,就是由條件入手,逐層確定能夠解決的問題。
2.具體與抽象。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發展學生思維的“著眼點”應放在逐步過渡上。教學中,結合知識內容,精心組織操作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
3.求同與求異。有些數學知識之間既有差別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恰當地運用求同與求異的思維方法,通過對相關知識的比較,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對同一知識進行變式比較,即求同;對易混知識不同點的比較,即求異。顯然,通過運用求同與求異的思維方法,不但使學生構建了完整的知識體系,而且也發展了學生多極化的思維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維定勢。
4.一般與特殊。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數學知識的一般性與特殊性,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感知一般與特殊的關系,從而使學生樹立起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靈活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實施思維訓練,有利于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