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教會低年級學生學會說話為出發點,歸納出三種教會低年級學生學會說話的方法。結合教學實踐活動,探討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如何應用這些方法教會低年級學生說話能力。
[關鍵詞]教育、低年級、學生、學會說話、教學情景
一、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
低年級學生說話的內容常常是他們周圍的人和事以及圖畫上的東西,他們能不能比較全面完整系統地把他們看到的事情說出來,往往同他們能否比較全面細致系統地對事物進行觀察有關。為了使他們觀察得好,就應教給他們觀察的方法。例如:在指導學生觀察一棵樹的時候,筆者就教給學生從整體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體的觀察方法。先要對整棵樹的形狀有一個印象,接著再分別觀察樹葉、樹枝、樹干的顏色和形狀,最后再看整棵樹有些什么特點。帶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景物的時候,筆者就教給他們按方位或遠近觀察的方法。當學生觀察人物時,則要求他們首先看這個人的主要特征,有什么特別引人注目的地方,等等。經過這樣的觀察,學生們一般都會有很多話要說。
二、教給學生傾聽的方法
小學低年級學生說話的內容不但有通過觀察獲得的,還有許多是通過傾聽獲得的。聽廣播、聽錄音、聽別人說話都能夠使他們獲得知識,增加說話內容,并在別人說話過程中學得說話的本領。但是,低年級小朋友的一個明鮮的弱點是爭著想自己說,卻不大注意聽別人說話,有的也不會聽別人說話。所以,一定要把聽說訓練結合起來。為了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就是提高他們的聽話能力;為了提高他們的聽話能力,就要教給他們聽話的方法。筆者要求學生全神貫注聽人(播音員、老師、同學、其他人等)說話,邊聽邊想邊記,努力把別人講的主要內容聽清楚,聽得越準確越好。例如,在指導學生聽童話故事的錄音時,首先要求學生弄清楚這個故事講什么,里面有哪些人物,他(它們)在干什么。接著再聽一次,要求學生進一步搞清楚故事發生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這些人物相互之間是什么關系,他們都講了些什么,故事最后的結果怎么樣,等等。每聽一次都讓學生們圍繞著這些問題發言。這樣,對于培養他們的聽話能力與說話能力很有好處。
三、教給學生說話的方法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想說話,但往往怕在大家面前說話,或說不明白,說不完整。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千方百計鼓勵學生勇敢地把想說的話說出來之外,首先幫助一年級的新生說好一句完整的話。如在教拼音“K”時,教師順次向學生提出這樣一些問題:“這幅圖上畫著什么?”“蝌蚪長大了會變成什么?”“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蝌蚪?”孩子們紛紛舉手,爭著回答說:“這幅圖上畫著一群小蝌蚪在水草邊游玩。”“蝌蚪長大了會變成青蛙。”“我們應該保護小蝌蚪。”“我們不能捉蝌蚪玩。”
其次幫助學生領悟怎樣把一句話說具體。如在教聲母“b”時,引導學生看清插圖后,教師提出三個問題要學生回答:“這幅圖上的小女孩在干什么?”“小女孩在什么地方聽廣播?怎樣聽廣播?
再次根據低年級學生好動愛玩的特點,選擇帶有游戲色彩的學習形式進行說話訓練。在唱唱說說、畫畫說說、貼圖說話、跳跳說說、玩玩說說之中,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聯想、思考,說一段通順連貫、具體生動的話。在一次說話課上,教師發給學生每人一張紙,讓他們自己畫一樣東西,愛怎么畫就怎么畫。等他們各自畫成一樣東西后,就要求他們看著自己的畫,先根據“我畫的是……”句式說一句話,接著再要求他們按照“先……后……”“先……再……然后……最后”等句式說話,效果很好。同時教師還教給學生先想后說,從容表達,抓住要點,盡量詳細,條理清楚,聲音適度,考慮場合和對象等說話方法或要領。教師經常給學生們幾句或一段條理紊亂的話,讓他們去梳理,并要他們說明為什么要這樣梳理。久而久之,他們自己說話的條理性也加強了。
教師還可以經常和學生們玩開“病句醫院”的游戲,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在“病句醫院”內,小朋友做大夫,老師做帶小病人來看病的家長,請各位大夫給小病人治病。要求“大夫們”仔細聽,找出句子中的毛病,并且要把病治好。比一比哪位“大夫”的醫術最高。通過這樣的“治病”游戲,學生們不但學得有趣味,而且還受到了嚴格的語言訓練。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