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情感,應以美為突破口,以情為紐帶,以情感為手段,不斷激發學生興趣,引起師生情感共鳴,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形成一種把審美活動、情感活動和認知活動有機結合起來的教學體系。
[關鍵詞]音樂教學;情感教學;運用
作為人類特有的精神食糧,音樂能使人在精神上產生愉悅和美感,正是因為音樂本身具有愉悅性,人們才可能在心情舒暢的前提下去主動參與音樂審美活動。因此現代音樂教育觀無一例外地強調音樂教學過程應充滿愉悅,并把這既看作是音樂教育能否獲得成功的一個前提條件,也看作是音樂教育應達到的一個目標。
一、音樂教學中情感教學的產生條件和標志
使音樂教學過程充滿情感,這一方面表現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師生都處于一種愉快的狀態,都獲得美感滿足,都感到興趣盎然。如果師生有一方沒能進入狀態,如興致勃勃的教師因教學不得法而無法調動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或對音樂具有濃厚興趣而情緒高漲的學生面對的是一位情緒低落萎靡不振的老師,教學過程也就不可能具有愉悅性。因此,師生情感的共鳴既是創造教學過程愉悅性的前提條件,也是教學過程具有愉悅性的標志之一。
另一方面,教學的情感性還表現在,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托共鳴的師生情感,利用音樂藝術的魅力吸引、感染學生,使之自覺自愿、積極主動并富有創造性地在無拘無束、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參與音樂活動。只有當學生從被說教、動員、強制、灌輸的被動地位解放出來,處于一種對音樂的向往與渴求,以強烈的興趣和迫切的期待,融自身的生命內容于藝術審美對象這樣的狀態下時,他們才會感到自己進入了一種“自我實現”的自由境界,此時此刻,他們在個性的空前解放中獲得了極大的享受和愉快??梢?,學生主動而愉快地參與音樂活動,同樣也是音樂教學情感性得以產生的條件和主要標志。
二、音樂教學中情感教學的運用
1.改善環境,營造氣氛。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尤其是在帶有課桌椅的課堂形式中,學生的實踐活動受到了限制,教師也往往因為怕動起來后影響課堂秩序,而要求學生像其他學科那樣正襟危坐。這樣學生就變得呆板,他們參與操作、表現音樂的機會就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把學生從座位上“解放”出來,改變上音樂課坐著不動的單一形式,因地制宜地創設一個生動活潑的音樂環境,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欣賞德國浪漫主義作曲家韋伯的《邀舞》,如果按照一般的課堂設計,教師講解內容,然后學生欣賞理解,就很難深刻體會樂曲的內涵,而且課堂效果一般。而如果稍稍改變一下環境,對音樂教室稍加布置,使教室充滿舞場氣氛,上課后老師宣布:“我們將要舉行一場有意思的舞會,現在我們各位的身份是社會各界名流?!比缓蟛シ拧堆琛分袣g快的圓舞曲,學生隨著舞曲隨意地在舞池中跳舞。接著簡要講解情節,同時播放開始部分,于是,歡樂的舞會開始了,一曲輕盈、優雅、流暢的舞曲結束了,一場熱烈而歡騰的舞會也近尾聲。盡管學生有些放不開,盡管他們的舞蹈跳得不規范,或者根本算不上是跳舞,但他們很投入,自始至終都是在心情愉快的情況下完成了本節課的任務。這樣的過程,既讓學生體會了教學過程的愉悅,也使學生在愉悅的教學過程中體會了《邀舞》的浪漫色彩。
2.改革教法,激發興趣。教師要敢于打破常規,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條件、學生情況、教師素質等,不斷探索出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教學活動真正成為活躍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創新,提高學生音樂素養,培養學生興趣的過程。比如在欣賞《春江花月夜》時,教師可以根據作品特點,充分利用學生繪畫、舞蹈、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采用音樂、繪畫、舞蹈等文學藝術相結合的“綜合法”。先播放樂曲讓學生感受音樂情緒,讓學生想象。學生進行創造時,要求學生各顯所能,用色彩、畫面、形體和語言展示音樂形象。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補充、歸納和總結,最后再欣賞樂曲,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欣賞《少女的祈禱》,又采用了“情境法”:拉上窗簾,點燃蠟燭,奏起樂曲,讓學生在昏暗與光明的時空中自己詮釋作品。此外,教師故意將答案總結錯,讓學生去鑒別的“試錯法”;在教學過程中不把全部內容和盤托出,有意留下空白,讓學生去推測和預計可能結論的“內容不完全法”等。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