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翻讀國學大師姜亮夫撰寫的《楚辭通故》,被這本書問世的背后故事深深感動。
姜亮夫先生長期致力于楚辭研究,他很早就有個心愿,希望能把自己多年研究楚辭的心得全部匯集成書。從上個世紀50年代起,他就開始了《楚辭通故》的編撰工作。為了完成這部書,姜亮夫幾乎閱讀了所有和楚辭有關的書。只要跟楚辭有關,哪怕只言片語,他也要將它們抄到卡片上,幾年下來,就抄寫了10余萬字的卡片資料。60年代初期,《楚辭通故》一書基本撰寫完成,共180萬字。可誰承想,就在他對這本書進行最后校對的時候,“文革”開始了。造反派們在一個雨天沖進姜亮夫的家,把《楚辭通故》的手稿全部扔到了室外。當時,正下著滂沱大雨。洗劫過后,姜亮夫彎著腰,把還能拾起來的紙張一點點地拾起來,揩去上面的泥水,小心翼翼地晾干。然而,還是有四分之一的手稿無法復原了,也就是說,有近五十萬字的手稿白寫了!
多年辛苦的結晶被毀掉了,姜亮夫當然十分痛心,但他沒有沉淪,而是做出了一個勇敢的決定:重新補寫被毀掉的那部分書稿!當家里人聽到他這一決定時,都紛紛勸他不要寫了,畢竟那時的姜亮夫已經是七十歲高齡的人了,而且還有嚴重的眼病。但他不為所動,老伴見他如此執拗,也只得無奈地說:“書蛀蟲不可救藥!”
有過相似經歷的作者都知道,一部已經完成的稿子,如果丟失了,再重寫的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因為重寫之時,當時的思路和靈感已經沒有了,全憑記憶去苦思冥想,常常會出現思維短路的問題。對于姜亮夫來說,重寫工作就更加困難。除了上述困難之外,還要克服其他困難:因為是在非常時期,所以這項工作不能大張旗鼓地進行,一旦敲門聲響起,便立即將手稿藏起來;住房實在太小了,只有10平方米,放三架書、一張床,余下的那點兒地方,就是公共空間了,在公共空間里放一張桌子,吃飯的時候當飯桌,來人的時候當茶座,飯后吃剩的盤子、碗、杯等物沒有地方放,就只能堆在桌子上,最多的是藥瓶,姜亮夫和老伴身體不好,所以有很多藥瓶擺在桌子上,一家人戲稱屋子是“五百瓶齋”。就是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姜亮夫抱病寫作,經過數年努力,終于將手稿遺失的部分重新寫成了!問世后的《楚辭通故》一書產生巨大影響,被海內外專家譽為當今研究楚辭最詳盡,最有影響的巨著。
姜亮夫的兒子、同是學者的姜武昆說:“我始終記得那小屋的情景:他在艱難困苦中的那一份淡定,他那種淡定的心態,快樂地從業,肯定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得到的。如果一個人能以幾乎簡單而純白的心去愛他的‘業’,這才是最根本卻又非人人能做到的事。”能在如此困厄的狀態中完成書稿的重寫工作,需要的不僅僅是信念,還有樂觀的心態。姜武昆曾和父親討論過這個問題:“后來我問過他人生苦海無邊的問題,他說:人世間的確是苦海無涯,但他以樂觀的態度看待一切。”
失敗了,擁有從頭再來的勇氣;面對各種不如意,以樂觀的心態去對待。我想,這就是國學大師成功的奧妙所在吧!
責任編輯:魏曄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