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的消失是靈魂的消失
時至今日,濟南開埠已110年。110年前的開埠,拉開了一座城市前進的步伐,古典和現代曾在這座城市中交相輝映。
然而,這卻是一個正在消失,或已經消失了的濟南府,現代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摧毀了一切。
有遠東第一火車站之稱的老火車站,在眾人的惋惜聲中,以殖民時代殘留物的名義被推倒,拉開了濟南老建筑“死亡”的序幕。2002年,縣西巷被拆除,以3.07億元的“高價”拍賣;2006年,隨著泉城路段的改造工程,因明代“濟南衛”駐地而得名的“衛巷”被夷為平地;2008年,濟南老城寬厚所街為主的老街陋巷及四合院被拆,又一個著名的老街巷悄然消失了……
2004年濟南市地名協會統計的濟南市500條老街巷,截至2013年底,共有240多條完全消失。
不應該消失的東西消失了,才是我們最大的痛,也是值得我們紀念的。
其實消失的,不僅僅是建筑,更重要的是文化,依托建筑的那些韻味。戲曲消失了,傳統工藝消失了,老的民俗消失了,名人消失了,城市失去了它的根。于是,重建新文物、假古董成為時髦——真是個悖論,既然已經消失,又要重建,殺死它已是不仁,弄一個假的出來更加殘忍。
曾經風行大江南北的山東快書,目前已現萎縮趨勢。在談到山東快書為什么有特色時,姜昆說:語言藝術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特色,說山東快書一定要說山東話,普通話說好漢、棒子長,表一表山東好漢武二郎……這誰聽呀。
從民國時期的民族企業,后來帶有城市符號性質的企業,一個個民族符號的消失,也見證了濟南的歷史。
建筑的消失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座城市靈魂的消失。某周刊曾發文道:“北京,距離北平最遠的城市。”濟南亦如此,它離自己是如此之近,又如此之遠;濟南,是一座離“濟南府”最遠的城市。
濟南的價值觀在哪兒?
著名文化學者馮驥才說:“城市的遺址,就是這個城市的胎記。如果說20年前我們的對手是保守僵化,那么現在的對手,則是一味地追求新潮。”
城市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在于那些摩天大樓么?央視的大褲衩真的會在北京地標史上留下美名么?不見得。而濟南的那些“大褲衩們”呢?
一座城市不僅是一個城市實體,更是一個文化實體,城市不僅是人類的經濟中心,更是文化中心,人類文明的中心:在文化上必須能夠引領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人類社會向前發展,這才是一個城市真正應該起到的作用。
我們試著尋找濟南所特有的價值觀。
文化荒漠展現出的是十足的冷漠,卻難掩其求知的欲望;濟南人不是不渴望文化,而是太“饑渴”。2013年底,達·芬奇自畫像來濟南展出,數十萬人排隊觀看,凸顯了一座城市的文化饑渴。
反觀歷史,這是一座有著2700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肇始于龍山文化,幾千年來,濟南的文化譜系沒有發生過斷層,同時也出現了一大批影響歷史的名人。即使到現在,我們提到濟南,更多時候還是感念它的泉水、老城、名人。
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它的未來,有什么樣的歷史就有什么樣的未來。歷史并不代表倒退,恰恰相反,對歷史的廣泛挖掘,正是我們通向未來的一種途徑。
我們透過歷史的煙塵,去回望這座城市過去的氣息。如何以今人之名定義古人留給我們的遺產,如何在保護舊城、改善民生、發展經濟三者間找到和諧共處的方式,是每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現代都市應該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