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觀園之于濟南,如城隍之于上海、夫子廟之于南京,是老濟南不能忘卻的記憶。七大商場中,它堪稱為濟南市井文化的一大勝跡。
1931年農歷八月十五,大觀園商場開業。據地方志記載,大觀園開業之初,以有錢人為服務對象。只是此經營模式并不成功,經停業整頓后著重發展由特色小吃、露天雜耍和百貨經營等組成的北區,面向平民百姓,取得了良好的經營效果。
到上世紀30年代末,大觀園已經擁有店鋪約200家、攤販200家,行業共20多種,同時,這里面也出現了一系列有名氣的老字號,狗不理包子鋪、清真馬家……最讓人記憶猶新的是趙家干飯鋪,濟南名吃“大米干飯把子肉”就是秉承當初趙氏的做法。
濟南一直有“曲山藝海”之美譽,大觀園更是全國曲藝演出的“三大碼頭”之一。
號稱濟南書場“三大將”的茍、楊、黃——唱“荷葉吊板”的茍春盛、唱“木板大鼓”的黃春元、說“武老二”的楊鳳山等都齊集于此。南北各地的諸多名角兒也紛紛來濟南跑碼頭。而山東快書和梨花大鼓,一個豪放一個婉約,堪稱北曲中的翹楚。
共和茶社和晨光茶社是園內有名的兩家茶館,前者在當時屬高級消費的場子,以鼓姬叫絕,唱大鼓的由當時著名的“鼓后”鹿巧玲領銜。晨光茶社則是一家專說相聲的書茶館——茶園子。另有一些藝人們也在這里出盡了風頭,佟順祿在其經營的中藥鋪前設摔跤場,另一側的劉仲山有飛釵場子, “嘩啦啦”響聲不斷,常常吸引眾多市民觀望。
現在,經過整修的新大觀園煥然一新,而晨光茶社也已復業。只是,坐在嶄新的桌椅前,聽臺上演員們調侃,心里卻無比遺憾,那個時代,大概再也回不去了。
時至今日,仍有很多人能在繁華的緯二路上找到那條通往大觀園的小路,徑直向里走會看到一座向東的四層建筑:現在的金逸電影城,有四個10米的超大銀幕,曾是濟南最大的電影屏幕。但許多濟南人的夢境中卻常常出現另一個1930年代的電影院,開業后放映的第一部電影是《姊妹花》,胡蝶一人分飾兩角,美麗又活潑;女觀眾也身著旗袍,樣子大致與上海電影公司拍攝的國產片女主角相似。這是金逸國際電影城的前身大觀電影院,始建于1932年,是山東第一家有聲影院。
大觀電影院承載著濟南人最早的電影記憶,“樓上座大洋七角、樓下五角,觀眾排起長隊卻未必看得到電影”,這種“盛況”在各種大片云集,影城越建越豪華的如今,卻再也看不到了。
如今的大觀園,在“牽手”歐亞集團之后已更名為歐亞大觀園,“老字號”豐厚文化底蘊嫁接來自黑土地的商業翹楚,書曲演唱幾近絕跡,這座有著八十三年歷史的商場卻已經隨著一個時代而成為永遠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