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獲得《贏在中國》第二季亞軍的竇大海在一個很高的起點上開啟了創業新征程。七年后,當年同臺PK的創業者有的成了上市老總,有的把公司搞沒了,也有的投身風投轉了行。只有當年那個高學歷的竇大海,還在最傳統的餐飲業里折騰著。
他堅信跟上世紀九十年代相比,現在是更好的創業時代,至少在商言商的程度更高了,而他也堅信“未來的市場是由需求決定的,不是由掌握資源的人決定的”。
本刊記者 王欣芳
被馬云、史玉柱打通“任督二脈”
一連七年,“贏在中國”的標簽一直跟隨著竇大海。
2006年開播的《贏在中國》點燃了中國人的創業夢想,在雄心、能力、情商的PK臺上,英雄們面臨無數競爭對手的挑戰,以及評委苛刻的目光。如果他一路過關斬將,等待他的是國際風險投資機構豐厚的創業資金;三、四、五名各500萬元人民幣,第二名700萬人民幣,第一名1000萬元人民幣。
當時竇大海對于這檔創業選秀節目還沒有了解,博士在讀的他正忙著搞創業項目。
1994年畢業于曲師大的竇大海,被分配到山東財政學院做了七年人事管理工作。這份工作一眼看到退休,現世安穩得讓人恐慌。所以新世紀全國高校后勤改革,竇大海主動參與競聘學校飲食服務中心工作,從此跟食堂打交道。
竇大海發現,目前學校餐飲行業良莠不齊,行業內競爭表現在低水平的價格競爭。“如果把高校食堂做好了,市場大,風險小,收益穩定,項目可以復制,并適合長期發展。”他的潛意識里,并沒有因此賺大錢的選項。
2005年,在考取了同濟大學企業管理博士學位后,竇大海辭去餐飲服務中心主任的鐵飯碗,籌措資金注冊公司,經營的第一家餐廳也成功度過艱難的第一年,營業額是640萬,凈利潤16萬。
翌年,登陸雅虎郵箱的竇大海點開了《贏在中國》第二季的報名表,并將高校食堂創業項目付諸紙面。
竇大海不知道,這是上帝為他開出的一面窗。憑借清晰的表述,良好的商業素養和人格魅力,再加上一點運氣,竇大海一路過關斬將,拿下《贏在中國》當季亞軍。
導師馬云特別欣賞他,在人在事在項目,都看好他。也難怪,馬云本身就是高智商高學歷卻又踏實做事的人。
史玉柱卻沒準備放過他,在挑剔創業項目缺乏復制性、建議他換掉搞采購的親戚,質疑“你是很真誠,或是裝真誠?”之后,史玉柱又開始對中餐標準化提出問題:“今天做麻婆豆腐,明天又做麻婆豆腐,怎么保證口味一樣?”
“中餐很難實現標準化,大家都掌握火候、調料,一個師傅帶出來的徒弟也只能保證口味基本一致。連續吃七天麻婆豆腐,一個口味,以后肯定不會再吃的。”當時,竇大海是這么回答的。“這里面有溝通的技巧,我贏得了掌聲,其實卻偷換了概念。”竇大海明白,這種技巧是自己在高校人事和后勤工作10年的積累。
《贏在中國》亞軍效應不容忽視,除了700萬元的真金白銀外,還有各種品牌效應:多座高校與他洽談食堂承包事宜,他的事業版圖擴展到京冀等地區,創業指導和講座的邀請不斷飛來,甚至走在路上會被要求合影簽名。
竇大海最看重的卻是“腦洞大開”:“每天都有訓練,每天都有頭腦風暴,思路和視野被極度拓寬。”竇大海用武俠小說的情節形容這種感覺,“一個在鄉里有武名的小子突然遇到武林大會,各門派武功目不暇接,最后還被名師打通了商業任、督二脈”。
冷鏈快餐的“工廠化”探索
雖然在節目里沒跟史玉柱“客氣”,但史玉柱的“麻婆豆腐”極大刺激了竇大海。
參加《贏在中國》活動之初,竇大海遞交給活動組織機構的創業項目選題,還僅是以學生食堂為主的團體餐飲管理項目。但在活動進行過程中,竇大海悄悄地將商務快餐項目加入了選題之中。雖然活動總決賽階段展現在電視屏幕上的依然是學生食堂餐飲項目管理,但是商務快餐項目已經是他與王利芬以及風險投資商洽談的題中之義。
只不過,這個項目的醞釀期長到令人懷疑它的存在。
參加《贏在中國》三年之后,竇大海創立的“好煮夫”快餐品牌才面世。這期間,竇大海對中國范圍內所有能夠看到、聽到的著名快餐企業都做了實地考察,對于個別快餐企業進行的深入后廚臥底探訪,最終與餐飲名師一起確定了40余款產品,口味以咸鮮為主,兼顧微辣和麻辣口味,還吸收了中國八大菜系以及新疆、內蒙古、西藏甚至歐美等地特殊風味。
竇大海知道,以上所做只是完成商務快餐的最基本要求,要想培養粉絲還需要另辟蹊徑:“人們對菜品有截然不同的口味要求,對大米卻趨同。”竇大海干脆選用東北最優質的大米,讓米飯成為吸引訂單的關鍵因素。
當然,成本是核算過的。竇大海所選大米批發價格在每公斤2.8元左右,比市場常規大米貴五到六角錢,按照每份盒飯用大米150克計算,成本只提高兩三角,粉絲效應卻大大提高。
“我所做的事情,本身就不是生產銷售美食和販賣與之相關的生活方式,我只關心市場需求和預期的收益。”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個龐大的商務人群正在日益形成。他們特殊的工作方式、生活狀態和旺盛的消費力,無疑正孕育著一個商機,即巨大的商務快餐市場。而風投肯拿出700萬元的真金白銀,可不會單純因為看好學生食堂餐飲管理項目。
目前,竇大海讓中式快餐實現了“工廠化”:耗資200多萬元的廚房設備使洗菜、切菜、切肉、上灶、速凍等一系列操作實現了機械化;商用微波爐長達7.5米,一小時可加熱1200份盒飯;烹飪過程全部實現程序化,沒有烹飪專業技術背景的普通人僅用一周就能成為巧做美味的“烹飪高手”;調料用量精確到克,烹飪時間精確到秒……而由于采用了特殊的物理處理方法,做熟的綠色蔬菜經過微波爐回熱后依然能夠保持原有的綠色和口味,這就使得松喬餐飲公司的餐飲可以徹底實現冷鏈化配送。
移動互聯也得“按規律辦事”
竇大海的辦公室算不上豪華,半面墻壁上滿滿地掛著近幾年不同機構頒發的各種創業類證書。最顯眼的位置掛著他在《贏在中國》節目中獲得亞軍以及700萬元獎勵性風險投資的獎牌。
當年同臺PK過的創業者有人將事業做得很大,就在前幾天,吳志祥的同城網已獲得騰訊、博裕、元禾三家機構共5億元投資,上市指日可待;也有人不斷尋找好的商業模式尋找風投,但是像竇大海這樣在最傳統的行業堅守的屈指可數。
他似乎少了些創業者常見的那種比普通人更強的沖勁,雖然他也熱情洋溢,但卻更長于冷靜的分析。“我是一個典型的過程導向型的人,投資者的錢給我,不一定做得最好,但一定走得更遠。”
一直以來,“好煮夫”被限定在濟南地區,頗有點“金屋藏嬌”的感覺。竇大海的想法很簡單,突然出現的新品牌易受圍攻,還是將“好煮夫”在濟南訓練好,他把有可能犯的錯誤都犯了一遍,甚至在條件不夠成熟的情況下搞直營店這種破壞性試驗,目的都是提高“好煮夫”的抗風險能力。雖然要在北京推出品牌,竇大海卻將計劃節奏放得很慢:先是小倉庫,再到小型直營店,等分裝中心也不能滿足需求了,才建立中央廚房。
有人將這種謹慎和布局的特質歸根于他的“高學歷”。但竇大海卻不認為高學歷是創業的優勢:“相比之下,高學歷創業者的機會更多,碰到一點挫折就容易轉移到另外一個行業。但創業卻需要真正鋪下身子,埋頭做好一件事。”
竇大海當然也有無數誘惑。這一陣搞生物識別的朋友動員他改行,給出的條件是“三年回報一千萬,外加股份若干”。竇大海想了半天還是決定拒絕:餐飲市場的爆發期將至,自己的回報時期可能才剛開始。
人到中年,竇大海更加堅持“按規律辦事”,雖然這個詞在日新月異的時代有些不合時宜。現在大多數創業者更相信不斷涌現的新機會,特別是移動互聯,“規律”這東西哪能管得住這些領域?
“如果你將前幾年的新興機會做個研究,比如淘寶、微博等,會發現它們最終都要遵照最傳統的商業規律發展。”竇大海認為移動互聯是好東西,但它不是決定創業方向的思維方式,更多的是一種可利用的工具。熱情滿溢的創業者更應該跟有經驗的前輩多聊聊,“他們經歷了商業發展周期,會給你更實際的經驗指導”。
竇大海最欣賞的是馬云的一句話,“今天很殘酷,明天很殘酷,后天很美好。但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陽。”
“我不會死在明天晚上!希望你也不會。”竇大海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