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十秒鐘的電話,讓張世凡弄丟了聾啞母親張明芝。
2003年7月22日早8點,孫敬順像往常一樣,將寫著“在巫溪縣文峰鎮下車”的紙條遞到丈母娘手中,送她上了大巴車。10分鐘后,在汽車離去的轟鳴聲中,他給小舅子張世凡打去電話:“世凡啊,媽回來啰,中午11點下車。”
從云陽女兒家到奉節兒子家,老人已經走了近20年。如果一切順利,轉乘幾次“節節車”,十小時后張世凡就能在奉節平安鄉天臺村的家門口接到母親。
但這次,張明芝失蹤了。在那通電話里,張世凡把下車聽成了上車,他錯過了尋找母親的最佳時間。
兩次緣分
2003年11月22日清晨,巫溪縣通城鎮清泉村的董永才一推門,就在自家院壩里看到了一個陌生人。“她當時背了一個背簍,身上又黑黢黢的,感覺就像外面的流浪漢。”
流浪了三個月的張明芝一身襤褸,站在董家院壩的石盆里洗手。董永才試著和她交談,問了幾句后他意識到對方竟是一名聾啞人。對弱者的同情在看到老人浮腫的雙腿和腳上又破又爛的鞋子后,變成了深深的憐憫。他把張明芝請進家,讓妻子李國桂為她煮了一鍋小面。
張明芝許久沒吃飽飯,吃完一碗,她摸了摸肚子,有些不好意思地接過主人家為自己盛的第二碗面條,從兜里拿出一個皺巴巴的煙盒遞給董永才。
“她以為上面的字是她的家庭住址,其實什么都沒有。”董永才回憶。在淳樸的清泉村里,董家人一向樂善好施,夫妻倆決定先把孤苦無依的聾啞老人留下來。
可呆了三四天,張明芝卻背上背簍執意離開。“你去哪?”董永才一把拉住她,對方“咿呀”地比劃,似乎在表達一邊乞討一邊找家的意思。
夫妻倆沒勸住老人。然而不到兩周,她再次出現在董家門口。這一次,不僅衣服臟了,臉上也是泥,小腿凍得比碗口還粗……
“到屋里來!”他忙不迭地招呼老人進屋,又吩咐妻子燒起柴火讓她取暖。轉過身,卻看到一疊角票——張明芝攥著這疊角票,拼命塞到董永才手里。“她把身上所有的錢都給了我,這些錢連張五角的都沒有,她一定是信任我們董家,走投無路才回來的!”
董家人決定無論如何也要留下張明芝,直到幫她找到家人。
十年尋找
董永才不知道距自家120公里外的奉節安平鄉,有一戶人家正找母親找得近乎絕望。
三個月前,張世凡等到深夜也沒有見到母親,給姐姐打了電話才知道自己弄錯了時間。他心亂如麻地趕緊跑到文峰汽車站附近找,但跑遍了山頭,連老人的影子都沒見著。
張世凡和孫敬順是最自責的人。兒子把母親的失蹤歸咎于自己的誤聽,女婿則怪罪于自己沒有親自送岳母回家。從巫溪縣文峰鎮、云陽縣再到奉節縣周邊,兩家人每天都會叫上生產隊的隊友和自己一起找,貼尋人啟事,托人打聽。有時候因為一個線索,張世凡一走就是一個禮拜,再回來,常常蓬頭垢面,身上全是污泥。
半年過去,幾乎所有親友都認定“張明芝已經去世了”,姐弟倆卻始終認為母親就在這附近:“她一定還等著我們去接她。”
但尋找的節奏隨著時間流逝,漸漸緩了下來。2006年,為了改善家里條件,張世凡去上海打工,隨后姐姐張世玉也去了廣州。尋找母親演變成了一種帶有期待性質的儀式:逢年過節和母親生日時,張家人會在餐桌上多擺一副碗筷,多留出一個位置。張世凡后來在老家建起了一棟嶄新的樓房,但在新樓旁邊保留了張明芝的老宅,“母親會回來,她找不到以前的房子會傷心。”
以善報善
張明芝不知不覺在董家住了十年,她完全融入了新環境里的生活。端碗、掃地、帶孩子、幫忙喂豬。那天,張明芝突然拿出背簍里的米袋,端起桌上的空碗又指了指遠處董永才正在玩耍的孫子,做出刨飯的手勢,意為這碗米蒸飯給自己的孫子吃。
在村子里有句老話:娃兒吃百家飯,不生病。“老人是流浪漢,她的米肯定都是一粒粒討來的,她能把米給孫子吃,是把我們當她的親人啊!”雖然不能說話,但她的心意董家人全都看在眼里。
當好人遇到好人,回報善良的就只有善良。
2010年,張明芝因為左眼不適住院,去醫院檢查后確定為角膜炎,為治病家里花去了4000多元,全靠在外地打工的大兒子董興林和二兒子董興樹及時從外地寄錢回來。同年因為李國桂生了一場大病,家里已經無力奉養老人,董永才又把在外地打工的董興樹叫回了家里。
“當時父親打電話問我們,就說要給我們一個負擔,聾啞奶奶確實不容易,我們也就同意了。”張明芝在董家不僅不愁吃穿,逢年過節,兒子媳婦們還會像對待親媽一樣,給老人壓歲錢哄她開心,董興樹說,按照當地的規矩,他們連老人家以后的棺材都已經準備好了,如果她走了,就由董家的晚輩送終。
久而久之,這份善行也在鄉鄰里傳為佳話,“董家收養了一個陌生聾啞老人,還視她為至親,在當今這個冷漠的社會確實很難得。”周邊的村民都為此感慨。這一義舉在經過當地的媒體報道后,第一時間也讓張家人看到了這一新聞。
失而復得
2013年12月16日,遠在上海的張世凡接到老家鄰居的電話:電視報道巫溪有家人養了一個聾啞人,有可能是你的母親。
興奮之外,張世凡也有深深的疑慮。母親失蹤這么久,真的有可能嗎?他立刻讓兒子上網搜新聞,辨認是不是走失的奶奶。時間太久,兒子無法確定,他又讓兒子把照片發到同事的手機上,最終確定那就是張明芝。
幾天后,張世凡姐弟倆敲開董家的門。“媽,對不起,我來晚了!”剛剛下過小雨的董家院壩,孫敬順“噗通”一聲跪在地上,他埋下頭,懇請丈母娘的原諒。
張世凡一把將母親抱在懷里。張明芝內心五味雜陳,這不正是自己日思夜想在這十年來腦海中回放過無數次的場景?但它“突然”得就像一場夢一樣。
看到張家人緊緊地抱在一起,李國桂和兒媳唐大鳳也不自覺地哭了起來。在董家,與張明芝相處最多的就是唐大鳳,早上起來為她梳頭、洗臉,照顧她的起居,有時候還會帶著她散步。
離別前一天,張明芝一整天都跟在李國桂的身后,進進出出,仿佛要把家里的每塊地記清楚,要把家里的每個人看夠。“老人家雖是聾啞人,可是心里明白得很。”
唐大鳳為她梳好最后一次頭發,她就像個孩子般緊握著她的手,董家的小孫女面對婆婆突如其來的告別,扭捏著直哭:婆婆不要走,婆婆不要走……張明芝把“小孫女”抱在懷里,久久不肯放。
結緣
張家已經很久沒有如此地熱鬧。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孫子,正應了兒孫繞膝的幸福和美滿,這是張明芝期盼已久的幸福。但如今,眼前的一切,雖然真實卻讓她感到空虛,她想起董永才夫婦,不知道他們的飯弄好沒,豬草喂了沒。
張世凡覺得母親回來后完全變了。看到她經常一個人對著遠方流淚,他意識到在董家的十年朝夕相處,母親必定心中還有念想。他拉著張明芝指了指遠方,一邊比劃一邊口中念著:是不是想他們了。張明芝點點頭,止不住地抹眼淚。
“那我帶你回去看他們。”
一個禮拜后,張明芝果然又回到了董家。從那天起,張家和董家便約定每年都一起陪張明芝過年。張世凡說:“興樹把我的母親當作自己的母親一樣照顧,我也要把他的父母當成自己的父母這樣對待,從此兩家人變一家人。”
2014年的春節,董家院壩里顯得格外熱鬧,清脆的鞭炮聲,不僅迎來了節日的喜悅,更迎來了兩家人熱情的擁抱和祝賀。原本陌生的兩家人,因為對同一位老人的牽腸掛肚相聚在一起;也因為這10年的情分,成為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