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當越南人看到我們旅游論壇里寫越南小吃的文章來去只懂“河粉、咖啡、春卷”這三板斧的時候,會暗自說一聲“呸!”吧,當然,越南人性情溫和,他們也許只會說:切,帶上揚尾音。
Tracy是個越德混血兒,是胡志明市的“街頭小吃”美食導游。這天她帶我深入西貢第三區,也就是居民區。這個區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美麗建筑或者著名景點,然而那種熱騰騰的生活氣息,喧鬧的人群和擁擠的小店,讓我第一眼就知道:來對地方了。
第一站從一種叫Co Ba Vung Tau的小吃開始。它正經應該叫做Co Ba,Vung Tau是它的發源地,一個距離胡志明市2小時的海灘。最早的時候是一個老阿姨在那邊賣,紅了,就傳開來。
上來一大籃子生的菜葉。里面有生菜、魚腥草、九層塔、紫蘇葉、丁香葉,以及一種他們叫wasabi leaf的,帶有芥末味道的葉子。菜籃子旁邊是一碟魚露,以及一碟六個米粉炸出來的酥脆小盞,上面分別盛了三種蒸熟了的內容:魚、蝦、肉,撒滿蔥花和味粉。
用一片大的生菜葉做包袱皮,把小盞放在菜葉上,然后根據自己的喜好把各種香草葉子加一點進去,包裹起來,點魚露,全部塞到嘴里去嘎吱一聲咬到爆炸。魚腥草葉挑戰了我的極限,咬了一口之后,余生見到都會躲著走。
蒸的,炸的,生的,口感復雜飽滿,各種香草交叉作用,讓這樣一個小東西滋味無窮。生菜平衡了油膩,香草豐富了魚肉,你甚至都可以說它充滿哲學思考和辯證的過程。
直走左轉。小店里就三四張小臺,逼仄得轉身都困難,墻上都是媒體報道。小店外面一個炭爐子熱火朝天地烤,有烤肉,也有Co Lien。
這種小吃簡單地說來就是“生菜包泡菜包紙包葉包肉”,火上包著烤肉葉子叫beetle leaf,卻又不是街頭包著檳榔吃的那種檳榔葉——雖然外觀上的確有點像。用葉子把調好味的肉糜包成中指粗細的窄條,放在火上烤熟,上碟之后撒上花生碎,算一段愛情里剛完成牽手的部分。
吃它的過程根本就是另外一場制作過程:同時端上來的還有一碟泡菜,一小碟蒸米線,一疊硬的米漿紙,一大盤生菜以及各種香草,一碟螃蟹醬。
開吃。攤開米漿紙,放一點蒸米線進去,放入一截烤好的葉子包肉,沾螃蟹醬,卷起來。把這個卷卷放在生菜葉子上,加一點泡菜,各種香草,再包起。咸腌浸泡配生鮮爽脆,葷素濃淡一通碰撞,這不是亞洲式的智慧是什么!還莫說葉子在這里不但起清涼下火的作用,還保持了肉糜的肉汁,又給它加了一點植物的清香,吃到這一步,洞房花燭,早生貴子。
轉進更小的橫街里,有個阿姨在打招呼,她賣的是SACH,一種很幼稚的街頭零食,一看到它,就能讓人想起小學時代——口袋里只有一丁點錢,嘴又饞得很。主材是某種非常硬的米漿紙——越南的米漿紙起碼有不下20種。把米漿紙剪成一厘米粗細的硬條,接著開始讓所有小孩流口水的部分:拌。
這個阿姨出名是因為她用的拌料很足,有鵪鶉蛋、蝦干、魚干、蛋絲、肉松、魚松、辣椒干、炸花生、炸魚皮、炸小蝦、炸豬皮、香菜。當然調料里還有魚露,花生醬等各種小瓶子里的東西。把這些作料和米漿紙條混在一起,讓它沾滿味道,拿在手里一根一根吃,不知道幾滿足。吃不完,回頭變成軟的,就成了拌米粉,味道依舊很好。
沒有比這更街頭的小吃了,去帥哥老板那邊再買瓶鮮榨西柚汁,心花怒放,如同11歲女童。
接下來還有螺螄粉、云吞、肉粽、糖水,穿街過巷地吃,看市井里的各種生熟小攤,水淋淋,油汪汪,熱騰騰,香噴噴。唉,生活怎么那么美好吶,再當眾喝杯可樂打個嗝兒,死于此時也不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