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6日,百度宣布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森尼維耳市的百度美國研發中心落成開幕,同日,還宣布任命被稱為“谷歌大腦之父”的吳恩達領導百度研究院。顯然,百度這是要在人工智能領域下狠功夫了。因為如同谷歌早已不是一家單純的搜索公司一樣,如今的百度也開始大步革新。這既是變化,也是重生。
這其中有被說是跟風產品的百度錢包、百度手機衛士、百度硬棒,還有說是學谷歌走路的百度大腦(百度大數據搜索引擎)、百度智能硬件平臺。但是技術和產品的競爭重合并不能靠單純的跟風和模仿去評定。百度面向移動互聯網發出了新信號,它想要的不僅僅是搜索的帝國,還有移動互聯網各終端的數據,再試圖通過技術和想象的整合為整個互聯網生態和傳統產業生態服務。
移動搜索往哪去
在先后投資并購91無線、糯米網、PPS等公司及去哪兒上市之后,百度已經初步形成了移動搜索、應用分發、地圖和視頻四大入口,一共有14款移動產品用戶數過億,“億級俱樂部”成員不斷增加,其中手機百度客戶端用戶突破了5億。
就在百度CEO李彥宏還在繼續拿這些‘王牌’排兵布陣的時候,移動支付為他打開了一個新的視野:與移動支付進行對接,實現人與服務的鏈接,這將會是移動搜索進化的下一個目標。于是“百度錢包”高調亮相,打通了這些億級App底層的支付功能,形成了一站式的移動服務。
“五一”前夕,手機百度大刀破斧“請全國人民半價逛景區”和“電影票每單折上再減30元”,用戶只要通過最新的5.3支付版手機百度App購買景區門票、電影票,就能享受低至半價的各種優惠。不管是“腰斬”門票,還是立減影票,用戶都需要自百度移動搜索開始,以百度錢包支付為結束。
當然,巨頭做支付最終都希望形成一個金融生態,百度錢包是百度搜索從“信息”轉型“服務”的重要一環,將移動搜索中海量商戶與普通用戶直接“關聯”,為的就是打造出百度的移動搜索生活服務生態。“從目前來看,百度是最早做的,也或許是最有可能做好的。因為生態的建立需要有技術、數據和資源等多方的積累。”有業界專家分析說。
確實,靠移動搜索做引流和廣告都不難,可缺乏技術、數據的積累,撐不起“生態”的大旗。在PC時代百度只需要解讀語言就夠了,但是在移動時代需要解讀的東西要更多,如圖像識別、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都是移動時代需要重新再深耕的新技術,并且用戶使用場景的復雜性要遠遠大于PC時代。“這是百度從PC跨越到移動時代的人工智能大機遇。”該專家說。
其實,從2012年開始,百度已經開始投入了很多資源研究語音搜索,目前語音識別的準確率已經達到了94%,并被用在了手機百度、百度語音助手、百度輸入法等產品當中。百度也做了圖像搜索,開發出了專門的人臉檢測和識別算法,使得圖片搜索的準確率從原來的20%提高到了80%。而且基于大數據挖掘、智能定位等技術也為搜索廣告帶來更多收益。
然而,以這些技術目前在手機App中的應用來看,是有點大材小用了。通過觀察會發現,百度語音交互并未普及,大多數是用戶“調戲”的對象。而百度的人臉識別技術目前也只是被應用在百度魔圖這樣的娛樂型App里。
總結多方的意見來看,接下來百度一方面需要不斷完善這些新的搜索技術的成熟度,亦可能盡快滲透進生活。另一方面還需要培養更多移動搜索生活使用場景,培養用戶的使用粘度,為移動搜索生活打基礎。不過值得思考的是,谷歌三年前就已推出“谷歌錢包”,但至今谷歌搜索與支付之間的還未建立起順暢鏈接,這其中并不是技術不成熟,而是多方之間的利益糾葛和用戶使用習慣問題。如今百度錢包能否真正與搜索打通還有待觀察。從百度公布的信息來看,百度錢包首先是作為自有14款億級APP的底層支付工具出現,這其中多種業務都與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重合,對于遲來的百度錢包來說,競爭也未必占有優勢。
當務之急,百度還需要增強其賬號體系,這也是業界共識的短板之一。雖然百度一直有意識地在加強,手機百度上力推的輕應用理論上可以調用任意百度系或者第三方的數據和服務體系,但百度App體系的賬號多而亂,缺乏橫向聯系,長期下去也勢必會給整個移動生活服務生態形成阻礙。
多終端的野心
移動互聯網時代,百度依賴的 PC 端市場,規模不斷萎縮,因此智能硬件對于百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移動生態中,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那就是終端控制,無論是操作系統層面,還是硬件層面,像谷歌、蘋果、微軟這些巨頭都有深度涉獵。
雖然百度要打造原本搜索的生態閉環,但是在巨量的App中還沒有一個用戶使用粘度可以跟微信比擬,而且PC和手機所得的搜數據還遠遠滿足不了它的胃口,百度必須將觸角延伸到其他終端。
4月21日,百度推出了智能硬件平臺,并與佳能、海爾等合作伙伴聯合發布了包括云打印機、智能健康手環、車聯網解決方案Carnet等20多款搭載百度技術的智能硬件產品,覆蓋智能語音、智能影音、智能健康、智能車載、智能網關等多個領域,形成了一個初具規模的智能硬件產品集群。其還正式推出Baidu Inside合作計劃,為加入該計劃的硬件廠商提供多項技術接口服務,并聯合京東、神州數碼等渠道合作伙伴提供營銷、數據等多方面支持,共同打造智能硬件生態鏈。
“一家公司單純依靠自身技術來開發產品的模式慢慢落伍,只有以服務的心態將百度的技術、服務都做成平臺化、接口化,讓合作伙伴可以平等便捷地接入,才能實現共贏的局面。”這是李彥宏一直堅持的開放理念。Baidu Inside計劃正是百度“平臺化和接口化”戰略的體現。
可是,硬件廠商為什么要選擇百度這樣一家互聯網公司?
與谷歌掌握Android系統和應用商城,蘋果有iOS生態這些國際巨頭切入智能硬件的方式不同,百度借助的還是從PC互聯網演化而來的搜索技術、語音識別、人臉識別、LBS等技術,是一種傳統技術向智能終端的延伸。加入Baidu Inside計劃的智能硬件產品,將獲得百度云存儲、視頻播放與解碼、圖片識別、智能語音、安全、LBS等多方面技術能力支持,未來還將根據技術的成熟程度提供更多的技術服務。
據專注這方面技術研究的百度科學家黃燦講,他們現在提供技術接口有170多個,其中有幾十個開放給了智能硬件。“比如拿血壓儀產品,不同血壓儀公司的產品,都可以在同一個手機APP上使用,原創訪問分析、測量,這或許是未來智能硬件發展的理想狀態。”
記者最近接觸的幾家家電巨頭,他們也在嘗試將圍繞自家產品的智能家居平臺化開放化,但是統一的結論是在封閉和開發的中間點上很難把握。或許最終扮演這一角色就是互聯網公司,因為傳統家電廠商的這個痛點目前Baidu inside就能解決。通過提供開放式的技術、數據等接口,讓家電巨頭來平等接入,中間不僅省去了廠商自己的研發等技術及資金投入,還能通過平臺服務加速智能硬件產品的完成。
“總的來看,硬件廠商與百度平臺的結合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因為傳統硬件廠商的強項在于生產和制造,而在智能硬件所需技術和互聯網營銷方面是大部分廠商的短板,導致他們的智能硬件產品并不如愿。” 小玄寵物防丟器的研發成員之一魏大利對本報記者說:“所以選擇百度來取長補短,能快速促進產品的研發和市場推廣,算得上天時地利人和。
至此,百度打造智能硬件生態鏈的思路逐漸清晰,那就是構建一個覆蓋技術研發、生產制造到營銷推廣的生態體系,讓傳統硬件廠商、技術服務商和渠道商在這個體系中都能找到位置,專注地去做各自最擅長的事。而百度就是將這些百度智能硬件視為自己的觸角,把各個角落的數據吸收到自己的云服務中。
大數據的網
“互聯網+軟硬件結合”的運作方式極有可能會催生出一個具備強大壁壘的龐大數據體系。而百度精心推進的這些策略最終的目的就是實現百度的大數據技術落地,打通這個體系里海量的、異構的、持續更新的用戶級數據,再對數據進行分析解讀后,作為接口直接提供給智能硬件產品制造商、開放者等,長此以往將形成其獨特的技術生態體系,為合作方提供數據、技術等全方位服務。
近日,百度的“大數據引擎”終于耀眼亮相了,延續百度開放平臺的思路,將大數據存儲、分析和智能化處理等一整套核心能力通過“平臺化、接口化”的方式繼續開放。百度開放云、數據工廠、百度大腦逐層遞進,以最終實現對傳統行業數據處理,運營流程,企業決策乃至商業模式的改變。
其中,百度云將通過聚合主流云應用的方式,向開發者開放 API,幫助用戶把個人數據集中存儲,打破以往的云“孤島”,讓用戶在任何應用和設備中都可隨時隨地隨意的使用自己的數據。而在全網數據處理的基礎上,百度已經推出了一些產品,如百度指數、百度商情、百度司南等商業應用,以及百度遷徙、景點舒適度預測、城市旅游預測等社會化產品。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百度遷徙這個項目,應用在民生和新聞等領域。在業界首次實現了展現中國春節前后人口大遷徙的軌跡特征。
最值得期待的就是“百度大腦”。“谷歌大腦之父”都加入了,證明“百度大腦”確實有非同尋常的誘惑力。2013年初,李彥宏推動成立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IDL),并親任院長,吸引了一大批世界級科技精英的加盟——前Facebook資深科學家徐偉、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統計系教授張潼、前AMD異構系統首席軟件架構師吳韌等。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探索,深度學習已讓百度搜索更加“智能”——如百度的語音識別和圖像識別方面都已領先發展。在大數據分析、人機交互、3D視覺等前沿科技領域,百度IDL也在進行著持續創新。
據百度高級副總裁王勁介紹:“目前全球只有4家專門研究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研究院:百度、IBM、谷歌和微軟。‘百度大腦’的神經網絡擁有200億參數,谷歌是幾十億,而人腦是千億級別。”如今,“百度大腦”可以達到2~3歲孩子的智力水平,無疑已成為業界推動“大數據驅動的人工智能”的領導者之一。
當下,百度大數據引擎正經歷逐步開放的過程,采取邀請制和免費模式,與政府、非政府組織、制造、醫療、金融、零售和教育等傳統領域率先展開合作。前期百度已與寶潔、平安等公司合作,為其提供消費者行為分析和挖掘服務,通過數據結論指導企業推出產品,就像美劇《紙牌屋》的男主角凱文·史派西和導演大衛·芬的選舉一樣,是一種典型的基于大數據的C2B模式。此外,國家交通運輸管理部門的部分應用計劃遷移至百度開放云平臺,中國疾病高預防控制中心也將結合疾控大數據和百度大數據,建成中國首個流感預測系統。
就此而言,百度這種徹底開放大數據服務于傳統企業,尚屬首次。這也在另一層面上展示了互聯網公司也有實力為傳統企業轉型做服務。百度已經正式將觸手切入到傳統行業,要走更寬的路。
縱觀全球互聯網發展史,凡能長期居于引領地位的公司,無不在技術上有著不可取代的優勢。這跟李彥宏強調的“技術改變互聯網”理念一致。對于今天的百度而言,數據生態是其開放戰略中一部分,上溯到百度的智能硬件的開放平臺,基本可以看出百度在技術開放服務中的戰略思路,就是打造圍繞自身優勢建立的生態圈,用平臺化、接口化的入口模式建立互聯網與智能硬件的雙核服務,形成搜索生態和多終端生態和大數據生態的“三圈效應”,以此來掌握移動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時代、未來人工智能和傳統企業互聯網化機遇。
采訪手記
百度“看病”
說到現在,已經可以清晰的看出百度接下來的路子規劃,看似前途一片大好。
多而不精的野蠻
由于百度在硬件領域的涉足面太廣,多給外界留下“多而不精”的印象。既有和咕咚、inWatch這類智能硬件創業公司的合作,自己又在極力打造小度系列產品陣營。現有的產品生產方式也比較簡單粗暴,選擇靠譜的方向,找到靠譜的硬件合作方,隨后就快速推出產品。
而且接下來將會合作的大部分數國內硬件廠商的產品特點也是“多而不精”,同質化嚴重。很明顯,百度想要的是一個智能硬件的平臺,進一步發揮其搜索和云計算平臺的優勢。出于這樣的目的百度可以快速聚集一批中國的智能硬件廠商,但如果要與英特爾面向智能設備的芯片和開發工具而成立產業基金、微軟云與硬蛋聯合舉辦智能硬件大賽、Google推出的Android Wear等類似平臺競爭,除了技術和營銷平臺外,還需要研發出幾件像Google glass那樣震撼的領導性產品。 就像某智能硬件領域投資人說的,“百度如果想成為谷歌一樣受到全世界尊重的互聯網公司,就必須要做一些讓人驚嘆的產品,聚合一批國內優良穿戴設備,杜絕野蠻增長。”
“大公司”病
百度挖來了各路牛人來為百度大數據技術添磚加瓦,可通過什么樣的企業文化環境來留住這些人也是問題之一。據百度內部員工透露,“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不久前剛經歷了一次人員洗牌,而且人員流動比較平凡”。深度學習研究院里聚集的幾乎都是業界數一數二的工程師,如果正如該員工所言,那么這些頂尖的工程師的離開或許是因為管理機制問題。因為在采訪中從百度離職的多位員工處得來信息,“百度很多項目經常推行起來很很困難,內部流程復雜,經常耽誤產品優化的最佳時機,所謂的‘大公司病’。”現在UC的神馬搜索團隊里就集聚這一部分百度的離職員工,他們普遍的觀點是想離開大公司選擇一些能有更多發揮和施展的創業公司。
這讓人聯想起去年年底百度CIO顧延的離職,上任不到兩年時間。當時李彥宏設置CIO這個職位是想讓公司提升效率流程,也就是所謂的“狼性文化”。百度試圖以IT為突破口,助力百度快速轉型。然而像顧延等人的離開更多說明這樣的轉型并不容易。互聯網觀察家洪波、互聯網專家謝文表示,“百度高管的頻繁更換,應當反思高管引進機制。”
百度在接下來項目的執行力是否有預期的那樣好?百度高新挖來的這些國際頂尖的創新人才能否融入或帶來改變?這要看百度的“狼性文化”能否打破管理、技術、人才之前的交叉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