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中醫護理在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陰道分娩產程中的臨床情況進行探討。方法:選取我院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所收治的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產婦88例作為研究的對象,按隨機表法將其分成兩組,即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采取中醫護理措施,并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觀察。結果:觀察組的陰道分娩率與剖宮產率分別是93.2%、6.8%,對照組為84.1%、15.9%,兩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陰道分娩產婦采取中醫護理措施,可有效提升陰道分娩成功率,減少剖宮產率,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
【關鍵詞】剖宮產術 妊娠陰道分娩 中醫護理
為了探討中醫護理在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陰道分娩產程中的臨床意義,筆者對我院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所收治的44例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產婦予以中醫護理,獲得了不錯的效果,現將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所收治的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產婦88例作為研究的對象,年齡在21~34歲之間,平均年齡(26.7±1.5)歲,本次妊娠距上次剖宮產術的時間為22個月~5年,平均為(3.1±0.7)年。按隨機表法將其分成兩組,即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4例,兩組患者在基礎臨床資料的比較上,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兩組產婦分別采取不同的護理干預措施,即對照組產婦給予常規護理措施,主要內容為:產程觀察、生命體征觀察、心理護理等。而對觀察組產婦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之上,再給予中醫護理干預措施,其具體內容如下:
(1)術前監護:在進入活躍期之后,護理人員應加強對產婦胎心與宮縮情況的密切監護。如果產婦發生宮縮,護理人員可對其腹部進行輕柔的按摩,且詢問其有壓痛與否,進而更詳細的掌握產婦的宮縮狀況[1];一旦出現異常狀況,護理人員必須及時通知醫生,以便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處理。
(2)產后護理:①對產婦的呼吸、脈象、脈搏以及體溫等進行觀察。②耳穴壓豆,是中醫護理方式中的一種,具有多種護理作用[2]。例如取泌尿區壓痛點,且采取以刺激與擠壓為主的按摩方式,各個穴位按摩1分鐘,能夠起到治療尿潴留的作用;對神門、交感穴以及子宮穴進行按摩,可起到止疼的作用;對脾、胃、乳腺穴進行按摩,可起到催乳的作用[3]。③按摩乳房:針對一些脹乳亦或者是缺少乳汁的產婦,護理人員可對其進行乳房按摩,分別取乳中、乳根以及中庭等穴位進行按摩,各穴位按摩時間控制在30秒左右,反復按摩三次,每組大約10分鐘。
1.3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通過護理之后,觀察組中有41例產婦陰道分娩,另有3例產婦由于活躍期停滯而采取剖宮產術予以分娩,對照組中有37例產婦陰道分娩,另有4例產婦由于活躍期停滯而采取剖宮產術予以分娩,3例由于胎兒窘迫而采取剖宮產術予以分娩,具體見下表1所示。觀察組患者的陰道分娩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產婦妊娠結局情況比較(%)
組別例數 陰道分娩率剖宮產率
對照組 4484.1(37/44)15.9(7/44)
觀察組4493.2(41/44)* 6.8(3/44)*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3.討論
近些年來,伴隨著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率的逐年增加,因為瘢痕子宮易破,從而對母嬰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所以,合理選擇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顯得極為關鍵。在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時,如果選擇陰道分娩方式,可能會存在一定的風險,例如出現子宮壁破裂。因此,對一些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產婦,尤其是選擇陰道分娩的產婦,對其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是極為有必要的,而中醫護理就是一種不錯的護理方式。在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之上,予以中醫護理干預,獲得了不錯的效果,其陰道分娩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而剖宮產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對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陰道分娩產婦采取中醫護理措施,可有效提升陰道分娩成功率,提高預后,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曾春映.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陰道分娩產程的觀察及護理[J].中國醫藥導刊,2012,14(3):494-495.
[2]王以曼,張桂欣,趙作華等.穴位按摩在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陰道分娩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0):924-925.
[3]孫莉.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陰道分娩臨床觀察[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2,11(11):889-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