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糧通常是指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薯類五大作物以外的糧豆作物,主要有高粱、谷子、蕎麥、燕麥、大麥、糜子、黍子、薏仁以及綠豆、小豆、蠶豆、豌豆、豇豆、小扁豆等,其特點是生長期短、種植面積少、種植地區特殊,一般都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雜糧過去產量較低,現在經過選種育種,產量有了大幅度提升。
我國歷史上最早種植的糧食是谷子,半坡村遺址出土證明,谷子在我國至少已有7000多年的栽培史。另有證據表明,高粱、黍稷在我國有5000多年栽培史,蕎麥也有4000多年栽培史。目前我國谷類、豆類、薯類作物共有34種,種植較多的有20種。除了水稻、玉米、小麥之外,其余種類由于種植面積小、產量少,被統稱作小雜糧。
所謂粗糧雜面,包含兩個意思,一是主食不可單一,粗糧不能缺少,越雜越好;二是不可加工過細,精米白面,營養不全。糧食越雜越好,是因為各種糧食成分不同,多種成分互補是維持營養均衡的保證,多少年來,民間盛行八寶粥,便是很好的啟示。
氨基酸的互補是維持健康的保證。人體蛋白由22種氨基酸組成,其中14種可以自行制造,其余8種不能自行制造,只能從食物中攝取,而各種食物所含氨基酸的成分不同。一些豆類、去掉胚芽的米、麥,其必需氨基酸含量較少,稱為不完全蛋白質,無法單獨維持人體健康,必須由多種食物成分相互配合,補充所需氨基酸的種類,才能為我所用。多數谷類缺少賴氨酸和蘇氨酸,蕎麥含有豐富的賴氨酸、色氨酸、精氨酸等19種氨基酸,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也很齊全。豆類缺少甲硫氨酸,如豆類和玉米同吃則可相輔相成。即使構成完全的蛋白質在攝入的時間上,也提倡同時進食多種氨基酸。有人建議20%黃豆、40%小麥、40%玉米同時進食,則利用率較高。
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補充也靠多種食物。礦物質、無機鹽(如鈣、磷、鉀、鈉)等是維持人體酸堿平衡、滲透壓以及肌肉神經反射的不可缺少的成分。這些成分只能靠食物攝取。還有不足體重0.1%的微量元素(如鋅、銅、鐵、硒、鉻、鈷、碘等)對人體的免疫、生長發育、抗病能力等也是不可缺少的,這些成分靠單一食物是不能補充完全的,如大麥富含磷、鈣、鐵,稻米富含鈣、鎂、鋅,玉米含鎂,谷子富含鉀、微量元素硒、鋅、鎂、鉬、鍺等,都跟預防惡性腫瘤密切相關,扁豆、黃豆多含有鉬、綠豆含鍺,大豆含硒、蕎麥含鋅等,不勝枚舉,適當進食這些食物,及時補充營養欠缺,調整飲食平衡,對腫瘤的康復和療養是有益的。
維生素的攝入也離不開粗糧雜面。與人體相關的維生素有20多種,而人體一般很難合成維生素。諸多維生素可以清除體內致癌的自由基,維生素A可保護皮膚、黏膜免受致癌物的侵犯,B族維生素可保證酶的正常代謝,維生素E和維生素C可阻斷致癌物亞硝胺的合成等。在雜糧中,紅豆含維生素E和尼克酸、小米和薏米含維生素D1、維生素B2,蠶豆、豌豆含維生素PP,胡蘿卜素是轉化成維生素A的前體,而玉米、小米、黑豆、綠豆都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這些谷類、豆類如能作為主食的配料經常食用,對預防癌癥大有裨益。
主要營養成分的互補也提示粗糧雜面混合進食的重要。淀粉、蛋白、脂肪是主食中的三大基本成分,單一的主食往往使這三種成分失去平衡。一般說來,大米和白面主要成分是淀粉類,但花生、芝麻是高脂肪、高蛋白食品,可增加必要的營養素。大豆蛋白是優質蛋白,花生所含的脂類包含了卵磷脂、腦磷脂,也是人體代謝必不可少的成分。
以中醫食療分析,通過對多種雜糧的配合,可以合理安排食物的溫、涼、寒、熱,避免單吃一種的偏性和久食引起的不適。一般認為,大米、小麥、玉米、粳米性平;大麥、蕎麥、薏米性涼;綠豆性寒;燕麥、糯米性溫。米麥豆薯類的“四氣五味”不如中藥那樣明顯,在主食調配上適當注意即可,如夏季應多調配寒涼食品,平時應關注寒熱的平衡不可過于偏寒或偏溫。蕎麥、黃米偏寒涼,體質虛寒、小便清長者少用。高粱米、薏米利濕固澀,便秘者少用。大便溏瀉者也應少用綠豆和大麥。黃豆容易發酵產氣,腹脹泄瀉者應慎用。
五谷雜糧提供全面營養還能“治病”
“雜糧個個都是寶”,“人吃五谷雜糧,才能獲得全面的營養”——這是專家們說得最多的話。近二三十年以來,我國人群膳食結構從五谷雜糧型(低脂、低熱量、高纖維、高碳水化合物)轉變為精致化型(高脂、高熱量、低纖維、低碳水化合物),由于五谷雜糧富含鉀,精致食物富含鈉,加上中國烹調普遍偏咸,這種高鈉低鉀食物對心腦血管系統構成持續侵害,加上體力活動減少,其直接后果就是人群疾病譜明顯改變。
燕麥全粉有顯著的抗疲勞作用,用燕麥、黑高粱、苦蕎麥等雜糧為原料生產老陳醋,在釀造和熏醅過程中增加了雜糧的生物活性,雜糧醋的功效作用強于雜糧,其氨基酸、鈣、鐵等微量元素含量遠高于米醋,多酚和黃酮總量是米醋的幾十倍,因此具有更強的抗氧化作用、溶栓作用等。
雜糧有益但需要精細加工
很多人不愛吃雜糧,甚至連白面也要磨得越細越白越好,結果許多有益成分都損失了。
提倡人們吃雜糧,還要向人們提供口感更好、味道更佳的雜糧深加工食品:針對孕婦、乳母的特殊營養食品;針對嬰幼兒的“磨牙餅干”等兒童食品及輔助食品;針對各類營養相關慢性病患者的保健食品;針對老年人飲食要求和營養需求的老年餐;滿足人們現代生活要求的運動營養食品、健康休閑食品、旅游食品等。
人們在溫飽問題已經解決的時候,就要求所吃的糧食多樣化、健康化。雜糧屬于食藥同源食品,保健性好,我們應該充分重視雜糧,讓其為人類的健康作出應有的貢獻。
夏秋美味赤小豆
赤小豆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粗纖維及磷、鈣、鐵、核黃素、尼克酸等成分,營養價值很高,是夏秋季良好的補品。
中醫認為,赤小豆味甘酸性平,有消腫解毒、利水除濕、和血排膿、通乳汁以及輕身減肥等功效,可治療癰腫疔毒、水腫、腳氣、黃疸、瀉痢、便血、痔瘡等病癥。醫圣張仲景所創制的千古名方瓜蒂散、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和赤小豆當歸散,配用赤小豆屢建功勛。夏秋季熱毒最盛,易使人生瘡長癰,而煮食赤豆湯可以預防。同時,赤小豆善于利水化濕、行氣健脾,故還可以防治夏秋易發的腿腫、食欲不振、腹瀉等病癥。現代藥理學發現,赤小豆可改善急性黃疸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消除肝硬化引起的腹水,并可治療心腎疾病引起的水腫。近來還發現,赤小豆可防治胃癌、缺鐵性貧血等。
除單味熬湯、煮粥食用外,赤小豆還被用來制作多種藥膳防病療疾。如與鯉魚同煮,燉熟后吃魚喝湯,不加鹽,可治療腹水、關節腫痛及瀉痢后不思飲食;與醋同煮,豆熟后取出,曬干,泡酒,適量飲用可治療痔瘡便血;取赤小豆50克,桂花2克,糖少許,先煮豆至爛,加桂花略煮,再放糖,吃豆喝湯,能解暑醒酒;與冬瓜皮、西瓜皮、玉米須同煎,可治療腎炎水腫、尿少。
真是“粗糧雜面最養人,別嫌黑饃顏色深。”“偏食細糧本無益,廣吃博取最強身!”
(編輯 劉哲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