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甪直,古稱甫里,因唐代詩人陸龜蒙(號甫里先生)隱居于此而得名。古鎮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獨角怪獸“甪端”的雕塑。傳說中,此獸可辟邪鎮風,甪一方百姓。明代聚村為鎮時,遂取其祥瑞,更鎮名為甪直。甪直鎮為多水之鄉,北有陽澄湖,南有淀山湖、澄湖,西有金雞湖、獨墅湖,因而又有“五湖之汀”的美名。
甪直“水巷小橋多,人家盡枕河”。街坊臨河而筑,粉墻黛瓦,古色古香;居民依水而居,前街后河,出入全憑水路。“上”字形河道如玉帶環繞全鎮,河旁為條石壘成的駁岸。駁岸上雕鑿著許多精雅別致、形態生動的攬船石,圖案有蝙蝠、立鶴、臥鹿、獅子滾球等,還有一些與古鎮歷史人物、名人詩文相關,布局形式豐富,雕刻手法多樣,既古樸莊重、典雅美觀,又饒有趣味、耐人尋思,讓人感受到風物之美,獲得精神愉悅。寧靜的河水,潔凈的石橋,身著藍花布衣的船娘搖起一葉葉扁舟,唱起悠揚綿細的漁歌,悠然而下。人在橋上走,船在水中行,秀麗的景色,古雅的情調,令人心醉。
一
入鎮不遠,我便來到江南名寺保圣寺。此寺始建于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距今已1500年。創建之初,有僧眾上千名、屋宇5000間,占地上百畝,香火極一時之盛。元代書法大師趙孟俯曾為寺柱題抱柱聯“梵宮敕建梁朝推甫里禪林第一,羅漢溯源惠之為江南佛像無雙。”后經世事變遷,寺院荒蕪,殿宇傾圮。現存主要建筑為明代崇禎年間在宋代殿址上重建的天王殿。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泥塑羅漢像,就保存在寺內一幢歇山單檐式的古物館內。泥塑羅漢像傳為唐開元年間雕塑巨匠楊惠之所作。塑壁山巖起伏,九尊羅漢塑像或正襟危坐栩栩如生,或盤坐于山水云煙之間,猶如一幅古雅而精致的山水人物畫卷,實為稀世珍品。當時就有“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的說法。
出保圣寺前行十多米,便可見到一條古樸的商業街。條石鋪就的街道綿延狹長,林立的店鋪叫賣著風味小吃,兩旁狹窄的騎樓上人們伸手可握。順著小街往里行,透過高墻重門,依然可以聞見從縱深逶迤處飄來的幽幽書香。那虛掩的門扉,蔓延的藤條,撩起人們無盡的思緒。
有橋,有水,自然有了靈氣,也就滋潤著一方文化,陶冶了一方民風。“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一戶大宅門上的這副對聯,或許道出了甪直人的價值取向。千余年來,受悠久燦爛的文化滋潤,這里民風淳樸,人心向善,禮賢下士,溫良恭儉,造就了許多文壇巨匠和名人雅士。從唐代詩人、文學家陸龜蒙到現代的教育家、文學家葉圣陶,小鎮世代有才人出,沉淀下厚重的歷史文化。當我沿著彎曲、斑駁的墻垣深入巷陌時,我被她的雍容和睿智所陶醉。在甪直古鎮,人文景觀和文化遺跡交相輝映,這里有吳王闔閭、夫差的離宮;唐代詩人、文學家陸龜蒙曾隱居于此的白蓮寺及他的衣冠冢,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曾為寶圣寺題抱的柱聯及我國著名文學家、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墓地、王韜紀念館等等。
二
小橋流水、槳聲矣欠乃、白墻黛瓦,是江南古鎮再尋常不過的景致。所以,到甪直,最吸引人的不是這些,而且那些流動著的身穿特色水鄉服飾的女人們。甪直水鄉婦女服飾是漢民族服飾的杰出代表,是吳地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勞動人民服飾,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文化內涵極其豐富。該服飾主要分布在以甪直為中心的360平方公里的水鄉地區,其中以甪直鎮的水鄉婦女服飾款式最美,堪稱代表。研究表明,這種服飾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的稻作農業經濟初期。婦女在農田里勞作時,經常受到水生動植物的侵害,于是將衣袖口和褲腳口制作得很小,只能勉強穿進去;在插秧、耘稻、收割的時候,婦女常常被風吹日曬,手腳沾泥,肩部、肘部和袖口等部位最易破損,于是包頭、裙、束腰、拼接衫等應運而生。
千百年來,當地一代又一代農村婦女就是在從事稻作農業過程中,創造、發展了包頭、大襟拼接衫、襡裙、襡腰、肚兜、衩襠褲、卷膀、繡花鞋等獨特的甪直水鄉婦女服飾,又稱“青蓮衫子藕荷裳”,也是蘇州以東吳縣甪直、勝浦、唯亭、陸墓一帶的農村婦女一直保留的傳統民俗服飾,她們歷來以梳愿攝頭、扎包頭巾, 穿拼接衫、拼擋褲、柬倔裙、裹卷膀、著繡花鞋為主要特征的傳統服飾,頗具江南水鄉特色,故有“蘇州少數民族”美稱。水鄉婦女很重視愿攝頭的梳理和裝飾,她們以烏黑的頭發、碩大的發留、眾多的飾品,輔以精美的包頭內和服飾,顯示出自己的心靈手巧和端莊秀美。其服飾的地方特色非常濃郁,傳承性穩定,但隨著季節的變化,年齡的差異和禮儀的需要,而有明顯的差別。
水鄉婦女服飾,隨著年歲的大小,有著不同的要求,青年婦女以花俏為主。而中年老年婦女則清雅一些,以深色調為主,服飾重穩定,穿著要求的舒展寬大,頭上梳扎著彩繩的發髻,發髻上豎插銀荷花板,橫插銀簪,故而給人古樸持重之感。年輕的姑娘則喜歡色彩呈紅的毛巾包頭,露出烏黑發亮的辮子,身穿小花頭的大襟短襖,花布滾邊,小琵琶扣,腰間一抹士林藍布百褶小圍裙,腰兜繡有各種圖案,藍色的彩帶頭綴有紅綠流蘇,裙下一條藏青布褲,腳踏繡花滾邊圓口布鞋。老年婦女的服飾一般都用深色。頭發上罩著黑色的網巾,布裙大多也是黑色,穿著要求舒展寬大,給人古樸、莊重之美。
過去搖船的舊氈帽已變作風情萬種的船娘。她們立在船頭,發梳髻髻頭,扎包方巾,身穿拼接衫、拼襠褲,束著裾裙,哼著江南小調;“甪直呀古鎮,真呀真正美,小橋流水真正好,哎呀乘一只小船河里搖,哎呀甪直小橋知多少……”吳儂軟語,唱腔甜糯,完全不同于舊時的風景。
三
走在以卵石及花崗巖鋪成的小鎮,古街、古房和深巷,彎彎曲曲的小河道,處處體現著甪直古鎮不一樣的風味。穿過一條條窄小的街道,看著那破舊的黛瓦粉墻,仿佛在讀著一本本古老的書。甪直沿河的街道,大多開著各式各樣的店鋪。游客購買較多的特產,便是當地的南瓜糕和甫里蹄。上了年紀的人,還會去買一種 “甪直蘿卜”,傳說當年曾齊名于金華火腿。現場制作芡實糕的店鋪最是火爆,他們嫻熟的制作工藝,吸引著大量的游客,為甪直的街道增添了幾分靚麗。
站在蕭宅、沈宅等老宅的樓上高處,作一個俯視,整個院落都是青磚綠瓦、飛檐重重的老屋,真是別具一種美。錯落有致的布局,小巧玲瓏的房屋頂部造型,再加上那一道道的門,一排排的窗,這正是“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甪直古鎮到目前為止是所有水鄉、古鎮中保留較完好的古鎮之一,古鎮上的古橋、古街、古寺、古樹、古民居及古文化遺跡星羅棋布。當我進入古鎮的那一刻,就被它淳樸的氣質和原汁原味的風貌所吸引。與其它水鄉、古鎮相比較而言,她沒有摩肩接踵的游人,沒有一浪高過一浪人為的嘈雜聲,她寂靜地矗立在蘇州一個東南的角落里。她是一座活著的千年水鄉古鎮。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自古以來甪直古鎮淳厚的文風,培育著一代又一代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他們不忘先輩的重托,自強不息,努力進取,為自己、為家族也為古鎮贏得聲譽。如果你在水鄉古鎮游歷,請你一定要放慢速度,因為每個角落里都有故事、每一步都是風景。
(編輯 朱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