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平的《只要不當官》以主人公何爽的仕途升遷過程為線索,展現了現代都市文化對個體價值觀的影響與塑造。何爽憑借著“運氣”和對人際關系的鉆營,從科長被提拔到教育局副局長。雖然得到了令許多普通人所欽羨的地位和衣食無憂的物質生活,但卻陷入精神的極度苦悶當中。在這一過程中,主人公深深體味到世俗觀念對人的主體性的剝奪,感受到婚姻生活的形式化和情感空白。此外,何爽在親手毀掉了作為其精神寄托的初戀后,也發現了自己被欲望所控制,被生活所擺布的悲哀。在這部小說中,欲望支配下的情感真空、主體的“客體化”生存以及欲望與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基于這幾點,分析了小說的批判現實主義寫作。
一、欲望支配下的情感真空
《只要不當官》通過何爽這一核心人物以及與他生活相關的那些普通人,為讀者展現了許多不同小人物相同的價值觀念。這些觀念是通過何爽的妻子李如蘭這一人物的語言和經歷來表現的。在何爽升官前后,李如蘭的鄰居和朋友們對她的不同態度揭示了現代社會中個體對權力和金錢趨之若鶩的狹隘和鄙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所建立的關系并非出自于純粹的志趣相投,而是有著明顯的“實用性”。在小說里則體現為一種等級化特征。封建等級特權意識是中國古代政治意識的一部分,這種封建意識在當代社會仍陰魂不散。[1]封建等級特權意識在百姓意識中的普遍存在形成了小說中的等級化特征。
何爽頭幾年官運亨通,是因為岳父在單位的權力影響。但沒想到好景不長,當上科長后沒幾年,他事業上的靠山岳父便離世。職位多年停滯不前的窘態不但使妻子感覺顏面無光,更是降低了她在別人心目中的分量?!耙郧?,對門那幾家,打麻將總是叫我,說三缺一”,現在卻“都往你們幾個領導那個單元鉆了”,“要是你當了官,她們還能不叫我?!”將官階的大小與被他人冷落聯系在一起,難免令人感覺極端。但當何爽做了教育局副局長后,“人前人后,李如蘭被人追捧”,“那些三缺一的朋友又開始喊她了,那些服裝店、酒家老板又給她發貴賓卡了”,鄰里對李如蘭重新恢復的“熱度”證實了她之前的分析又絕非空穴來風。李如蘭雖然俗氣得可以,但對這個環境的本質看得還真是透徹。在這樣急功近利的生活現實面前,還怎會有人與人之間純真感情的容身之處。
這種情感的真空也體現在何爽的愛情經歷中。從小說中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何爽不具備在社會上立足的能力時,他做出了用感情來換取權力的選擇。而當他不再為物質生活發愁,也有了一定社會身份的時候,卻反過來希望用手中的權力來贖買從前的愛情。這不無令人感到可笑與荒唐??梢姡谧髡吖P下的這個欲望都市中,感情已經成了純粹的“消費品”,而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個體的精神食糧和靈魂依托。何爽在人生中的這兩個“重大”選擇不但使李如蘭走向情感的荒原,也將羅梅引向了欲望的深淵,與何爽從曾經真心喜歡彼此的戀人轉變為權色交易中的兩極。作者借此將欲望驅使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利用和虛情假意刻畫得淋漓盡致。這一情節設計顯然要比主人公與李如蘭之間那場無道德的婚姻更具諷刺、嘲笑意味和批判性,更令讀者欷歔不已。這也注定了何爽的生活將永遠在“顧此失彼”中度過。在何爽身邊的那些為所謂的幸福而不停掙扎的人們又何嘗不是。
作者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真空揭示了現代都市中人們對感情的漠視與靈魂的冷酷。何爽的選擇毀了兩個女人的幸福,但這一結果卻又都是以雙方的“默契”為前提的。一方面,李如蘭選擇何爽也并非發自于愛情,“當初相中何爽,完全就是看中他一手文筆,認為他有相當的從政基礎”。羅梅對何爽從冷淡態度的轉變及至后來圓了他“初戀到熱戀”的愿望,也都是出于冷酷的理性主義。出身低微的羅梅經過多年的努力也不能改變自己鄉下教師的命運。她對這個現實環境有了越來越清醒的認識。因此,何爽的出現為羅梅提供了一條捷徑。羅梅用身體來換取社會身份,與何爽當年出賣情感換前途的做法如出一轍??梢姡@是一個“前赴后繼”的循環。而現代都市生活中,人的情感真空也將會把人體引向靈魂的麻木和深度的精神危機當中。
二、主體的“客體化”生存
以消費文化為核心的現代都市使越來越多的人在欲望的驅使下不顧一切地追求物質生活。當這種物質欲望與傳統觀念中所特有的權力意識結合在一起時,兩者便具有了盤根錯節的復雜關系。這使許多普通人陷入到更深和更多的欲望溝壑當中。實際上,人們投身于沸騰喧鬧的都市激流當中,不僅是希望通過消費能力和一定的社會地位來實現物質上的享受,也是個人對獲得社會認可、實現自身價值需求的表現。但在《只要不當官》中,作者卻以何爽的經歷揭示了這種目的與途徑之間的悖論。人們越是渴望著被社會認同,越是努力去爭取,便越是陷入精神迷茫和主體性喪失的境地。
首先,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看,在小說中,無論是何爽、李如蘭,還是羅梅,實際上他們存在的意義與個體的人格和德行這類質素完全無關,而是在于他們的“可利用性”,即人在這里被“工具化”了。李如蘭是何爽美好前程起步的階梯,何爽最后成了羅梅的鋪路石。而李如蘭選擇何爽也是想利用他將來的官員身份,將自幼就開始享受的“榮華富貴能跟帶進自己的后半輩子”。可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利用使人自身的主體性被不斷地消解和否定。根據弗洛姆的理論,異化是一種認識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中人把自己看做一個陌生人。[2]在小說中,主體的“客體化”生存的異化狀態正在成為一種生活的常態,被默認和不斷延續。最終的結果,主體走向了陌生化的自我,在生活中迷失。
其次,主體的“客體化”生存還體現在個人對自我命運的難以掌控上。在這樣一個社會心理環境中,個體想要平靜、從容、自主地生活已經成為一種奢望。一旦進入環境,個體便失去了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被永不滿足的欲望脅迫著前行。小說開始便向讀者展現了何爽一家的小康生活。其本人任職為正科級,妻子則在一家經濟效益不錯的企業上班,兒子也上了重點大學。這是很多普通人所追求和艷羨的,但何爽的妻子卻并不滿足。這既與其官二代的身份有關,與其強烈的虛榮有關,也與他人的“看法”有關??梢?,外物在決定人物的生活選擇上占據著絕對的優勢性地位,使人逐漸淪為生活的奴隸。
三、欲望與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
在小說中,讀者可以發現個體的選擇和生活走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環境決定的。誠然,環境對于人的生活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外界因素。個體的立場和觀念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但通常,一個有益的環境能夠促進主體自身完善。在人的身心成長中起到輔助性作用。但《只要不當官》里的幾個主要人物,無論是深切認同世俗觀念的李如蘭、想要超脫于官場生活之外的何爽,還是一心要躋身于城市生活的羅梅,實際上都是環境的犧牲品。環境在人追求“幸?!钡倪^程中不是輔助性的,而是核心。這些人的觀念意識和處事原則都是社會環境對個體塑造的結果。
同時,個體的欲望對于整個社會環境的塑造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整個社會心理的性質、傾向與表征是個體觀念的總和,是個體合力作用下的結果。在現代都市中,人們對金錢和權力的欲望共同構建了衡量價值的社會化標準。因此,環境和欲望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對于何爽來說,李如蘭便是社會環境的人格化體現;對于羅梅來說,何爽也是塑造其環境的一部分。他啟發并誘導了羅梅與這一環境的“合流”。在經歷了羅梅這一事件之后,何爽對個體被環境和欲望所控制的悲哀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他從前認為,“官位本來就是虛擬的東西,它只是一種虛榮,將人與人之間原本應有的尊重,分成若干圈子,劃開一道道鴻溝”。但經過這件事后,他才認識到:“你以為不當官,就能迎來真正的愛情了?”“假如從一開始你不當官,會不會像她那個離婚的老公一樣,有朝一日,落得個先戴綠帽再遭拋棄的命運?”這種認識使主人公更加透徹地看清了現實生活,看到了欲望與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但同時,這種更深刻的認知也使何爽陷入了更加深切的無奈、迷惘和悲涼當中。
蔣平的《只要不當官》向讀者展現了現代都市中個體生活的不自由狀態。欲望如一張無形的網,網住那些盲目掙扎在現實生活中的普通小人物。小說借此揭示了現代社會人在種種欲望驅使下導致的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疏離和異化。作者不但塑造了何爽受困于世俗生活、精神空虛的主人公形象,也通過其身邊的環境和其他人物設置,為讀者呈現出現代社會具有普遍代表意義的、令人無奈而又感嘆的生命現實。
[參考文獻]
[1] 張弘.封建等級特權意識在當代的表現及其清理[J].傳承,2009(10).
[2] 胡志.弗洛姆異化理論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