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首抒情短詩,《西風頌》是作者年輕時旅居佛羅倫薩時在阿諾河畔創作的。當時正值秋天,作者在樹林里散步,忽然間西風猛烈地刮了起來,夾雜著云靄,伴隨著阿爾卑斯山特有的電閃雷鳴,十分的宏偉,使人振奮不已。面對如此美景,詩人頓時充滿了激情,隨即就創作了《西風頌》。
一、《西風頌》的整體結構
《西風頌》共包含了五個小節,第三節和第四節又將這首詩分為了兩部分。在這首詩中,詩人向西風尋求幫助,他把西風當成同志,進而作為某種象征。在詩人的筆下,西風就是精神和道德的化身,就好比是精靈一樣,這種力量可以進入我們的身體并使我們回復精力。精靈sprit,出自拉丁文spiritus,有呼吸的意思,還來源于spirate,有吹拂的含義。詩人利用其字面的含義將二者聯系在了一起,巧妙地將吹拂的西風和富有靈氣的精靈結合在了一起。在我們精神迷茫時,渴望得到激勵,盼望著生命的氣息可以滋潤干涸的心田。詩人還使用了最原始的方式去尋找向往的東西。在遠古時代,人們相信語言可以支配看不見的力量,詩和魔法則具有緊密的聯系,《西風頌》也利用了這一點。
在該詩的前三個詩節,作者將西風的形象塑造成了精靈,并且詳細地描述了其到達大地、海洋和天空時的各種形態。西風自由奔放,掃蕩陳腐,促進新生,展示了其具有的無盡的力量源泉。英國詩人艾略特曾經說過,使用藝術表達感情的方法就是要找到一個客觀的對應物。在該詩中,西風無疑就是詩人找到的感情對應物。在這一部分,詩人利用客觀的筆調分別從大地、海洋和天空的不同角度對西風的形象進行了描述。
在詩的第一節,西風猛烈地吹過,開始播撒有翼的種子,到了春天則要肩負起喚醒大地的責任。第二小節,西風和空中的雷雨一起出現,聚合了萬鈞之力和浩然之氣,為黑夜和將死的一年奏響哀歌。第三小節,西風開始呼喚海洋,在它的搖撼下,大海開始蘇醒,致使古老的宮樓開始震顫,行文流暢且具有震撼之力。該詩的詩節形式上采用并列形式,在內容上則采用了層層遞進的形式,該詩的明顯特點在具體的結構上表現得也很突出。
該詩的后兩個小節則塑造了一個和西風一樣桀驁不馴但又十分坦誠的形象,這個形象就是作者自己,表達了對于西風的崇敬。這個時候作者和西風已經融為一體,已經達到了統一的境界,共同奏響了一曲革命的交響曲,酣暢淋漓地表達了一個追求自由、蔑視權貴、向往革命的靈魂。這一部分雖然是描寫詩人自己的主觀感情,詩的具體內容也從描寫自然轉向了對于社會的描述,兩節詩的感情基調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在第四小節,作者反復地使用虛擬的句式“假如我”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進而宣泄自己的焦躁和痛苦,宣泄自己愁郁的心情。詩的第五節則變得輕快了許多,作者借助明快的筆調表達了對于理想的憧憬,展示了感情的變化和情感的轉換,表達了作者復雜起伏的心態。
整首詩體現了西風是破壞者和保護者的統一體,由此我們可以理解西風就是法國革命的象征,要知道革命的使命就是破舊立新,打破舊世界,促進新生命的成長。這一形象與雪萊的氣質以及信仰剛好一致,在詩中也得到印證:西風這個狂放的精靈,在大地和山河上吹過,就說明了他不僅吹遍了大地、海洋和天空,同時也吹遍了城鎮和人們的內心世界。到末尾,這種比喻就變得更加的明朗,“促進新的生命成長”“把我的話……傳向人間”等都表明了作者渴望一場巨大的社會變革的愿望。
二、《西風頌》中的意境美
(一)立意美
詩人介紹該作品的創作背景時曾回憶到,“那天有一場暴風雨將要來臨,溫暖又使人興奮的大風攜帶者大量的云靄,大雨時刻就要降臨,果不其然,從太陽下山那一刻起,雨就開始下了起來,大雨中還伴隨著冰雹,還伴有阿爾卑斯山南部特有的閃電雷鳴”。強烈的閃電和雷聲使作者自然地就聯想到了社會上的狂風暴雨給詩人帶來了強烈的創作意愿,使他很快就寫下了這一傳世名篇。在這首詩中,詩人將西風作為中心,形象地描述了眾多的自然現象,如樹葉、海洋和流云,以及這些事物在西風的影響下發生的變化,作者用當時的自然現象折射當時的社會現實,用西風象征革命力量,展示了舊的事物必須讓位于新生命的歷史規律,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年輕詩人的才華。只有他可以不依靠綠樹、紅花就可以感知到春天的到來,只有他可以從冬天的腳步里看到春天的氣息,只有他可以將寒冷的西風看做是春天的號角。詩人對于腐朽勢力的憎恨和對未來的信心、渴望都促使《西風頌》具有高遠的立意。
(二)韻律美
《西風頌》包含了五首共十四行詩,并且每首詩都可以獨立出來,每行均為抑揚格五音步。該詩體后來在英國得到了發展,到莎士比亞時期進一步發展并成熟,莎翁一生寫了154首十四行詩,展現了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思想。雪萊打破了該詩多以歌詠愛情的傳統,寫下了許多有關政治的抒情詩,給這種古老的詩體帶來了新的生命力,使其煥發了新的生命。尤其是《西風頌》更是其中經典。
該詩的每一節都是十四行,押韻格式為“aba bcb cdc ded ee”,也就是首先是四個三行套韻體,然后利用雙行聯韻體來結束。作者對三行套韻體進行了創作性的使用,整首詩前后的詩行間互相呼應,又有推進,最后還有小結,該詩的五大節都是這樣,因此全詩就顯得十分完整并且步步推進,形成了一種協調的向前運動。英國詩人羅塞蒂曾說過,雪萊在用律方面并不是很嚴格,有些時候,雪萊為了思想上的需求或是用詞上的需要會放棄一些韻律的使用。但是在該詩里,詩人嚴格遵守了上述韻腳的限制,這樣一來全詩的形式就十分完美,并且因為押韻所用詞語的重復,可以使讀者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具有更加豐滿的感受,各個押韻詞之間也是相互呼應,從而產生聲音的回蕩使該詩具有了更好的和諧效果以及音樂美,增加了該詩的可讀性并給讀者帶來了滿足感。尤其是詩人在遵循用律要求的前提下積極進行了創新,為了更好地表達詩歌的內容,詩人對于詩句進行了創新,詩句不僅出現了跨行,還出現了越節的情況,從而使全詩前后貫通,氣勢磅礴,節奏上具有很強的美感,所有這些都使《西風頌》具有了很高的藝術成就。
(三)設色美
近代的實驗心理學使我們認識到色彩的經驗和感動或是情緒的經驗類似。詩人對于色彩具有很高的敏感度,他們雖然不能直觀地再現色彩,但是他們可以利用語言喚起人們對于色彩的聯想。在該詩中,詩人對于顏色的選擇值得我們探討。在第一節的第四行,在描寫枯葉的時候作者使用了黃、黑、灰、紅四種顏色(Yellow,and black,and pale, and hectic red),前兩個“and”表現顏色逐漸灰暗,揭示了英國反動勢力的黑暗,但是讓我們意外的是,最后一個“and”后出現了紅色,給我們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前面兩種顏色不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并且在這個紅之前還有“hectic red”,這樣的紅就好像是肺癆病人臉上的潮紅,這無疑暗示了反動勢力就好比是病入膏肓的病人,已經無藥可救并將被革命者替代,這樣的顏色運用是多么得貼切和準確。第二小節的最后一行,詩人預言到黑色的雨會涌進來,冰雹和火焰也會出現。(Black rain,and fire,and hail will burst)剛開始我們也許無法理解“black”的使用。就好比冰本身是透明的,但是我們發現電視劇卻用了“黑冰”來為電視劇命名,從表面上看,這似乎并不符合事實和邏輯,但是我們仔細思考就會發現其實這里的“黑”不是可以更好地解釋冰被修飾過得本質嗎?在該詩中,對于“black”的運用也恰好體現了這一點,這個詞已經不是單單為了描寫眼前的景色,它是詩人感情的載體,是詩人抒情的方式和手段。這種獨特的設色方式增強了語言的張力,詩人期盼具有磅礴氣勢的雷雨和冰雹以及熊熊的烈火能夠沖破黑暗的夜色,摧毀一切腐朽的舊勢力,給我們創造一個清明的世界。在第三節的第二行,詩人開始描寫花草和充滿泥污的樹林,當西風的聲音出現后它們已經嚇得發抖,并且開始自動萎縮下去。在這里,詩人對于海底顏色的變化進行了準確的描述,對于自然的描述十分細膩,展現了現實主義的特征。同時作者將深刻的思想完全寄托在這些特點鮮明的事物中,使它們彼此互相影響和滲透。因此詩中色彩的變化就具有了繪畫般的鮮明特點和直觀感受,仿佛讀者可以觸手就能摸到一樣,進一步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三、結語
雪萊是一個具有浪漫主義情懷的詩人,他的理想就是創造一個人人都可以幸福的世界。他是新世界思想的傳播者和擁護者。他依靠美麗的藝術性的語言以及豐富的想象向我們展示了新世界的美麗畫卷,并且大膽地喊出了“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口號,對于革命的前途以及人類未來的命運,雪萊始終保持樂觀向上的態度,他堅信正義必將戰勝邪惡,黑暗過后必然是光明。《西風頌》從詞到句再到整篇都顯示了詩人對于西風的贊許和個人的飽滿情感。詩人將西風比作革命,借助于西風的猛烈來展示革命對于反動政府的摧毀,大膽地預言社會的春天畢竟來臨,成功地實現了抒情詩向政治詩的轉化,尤其是詩歌包含的哲理讓我們印象深刻。
[參考文獻]
[1] 秦赤軍.評雪萊的《西風頌》[J].時代文學(上半月),2008(03).
[2] 劉威,靳麗紅.雪萊《西風頌》解讀[J].長城,2009(04).
[3] 王曉娟,王欣.英國浪漫主義詩歌《西風頌》的象征手法淺析[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3).
[4] 羅建忠.《西風頌》的英國浪漫主義探究[J].名作欣賞,2012(21).
[作者簡介]
周媛媛(1979—),女,湖北宜昌人,碩士,湖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二語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