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樓拜及其《包法利夫人》內容概述
(一)福樓拜及其文學成就
法國人福樓拜生于1821年,卒于1880年,是世界文壇著名的作家,以現實主義寫作聞名于世,曾指導過大文豪莫泊桑寫作。1852年,福樓拜因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轟動世界。這部文學巨著耗費了作家4年多的心血。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是包法利及包法利夫人,作品涵蓋了包法利夫人的一生。愛瑪在修道院是一個人見人愛的乖乖女,她天真爛漫,喜歡浪漫,愛讀浪漫主義小說,喜歡不著邊際地幻想。但因家庭變故,由父親做主嫁給了給父親療傷的包法利醫生。新婚的熱度過后,她對包法利的沒有激情很失望,遇到了實習生萊昂并相愛,后分手。后又遇到羅多爾夫,這是一個有心機、玩弄女人的高手,單純的愛瑪很快成了羅多爾夫的情婦,但被羅多爾夫玩弄并遺棄。愛瑪在失望之余,又與萊昂偷情。為了滿足與情人幽會的開銷和衣飾的費用,愛瑪不惜借高利貸。當她的所謂的愛情都失敗時,債主也逼上門來,她被高額的債務逼迫,服毒結束了生命。
(二)《包法利夫人》內容梗概
《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的力作,作品一問世就引起了地震般的反映。作者用冷酷的筆觸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對人性的褻瀆,對靈魂玷污的黑暗本質。福樓拜以生活做原型,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刻畫出了資本主義社會拜金主義眾生相,其在文學史上的意義深遠。這部小說體現了福樓拜的寫作理念,反映了現實生活,揭露了社會的黑暗。福樓拜打破了傳統的寫作理念,追求一種真實的寫作,他的作品忠實于生活,卻高出了生活,奠定了20世紀前期的自然主義寫作的基礎。
二、《包法利夫人》中的現實主義思想的體現
(一)力主小說創作的“真實性”,客觀再現社會現狀
小說允許虛構,但在福樓拜的小說創作中,他力主小說創作的內容要有真實的主線,通過這一點來看,福樓拜作品的真實性是不容置疑的。藝術來源于生活,但作者的高明之處是不動聲色地去寫作,不明確自己的觀點,也不選擇道德批判,只用低調的內聚焦的寫作方式進行構思和敘寫,他所敘寫的景象其實就是生活的一個場景,采用人物的視角來表現,對于作品中的外部世界運用人物的內心活動來展示,獨到而鮮明。例如,“愛瑪最不能容忍用餐時段。此時,樓下的小飯廳被煙霧籠罩,門破舊不堪,墻及地板都滲著水跡,這一切讓她痛苦不已,她的碗里不是肉香,而盛滿了人生的不幸;她郁悶之極,咬棒子,或者在油布上劃一些沒有意義的小道道。”這段描寫表現的是愛瑪的內心世界及對生活的不滿。這只是作者的卓越的創作手法之一。
福樓拜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進行文學創作是他剖析社會的方式,他主張真實地寫作,反對虛構小說情節,他說:“小說就是生活。”《包法利夫人》正是基于此的真實寫作,所以這部作品又有“外省風俗”的副標題。故事發生在法國,時代背景是19世紀,這時的法國社會風俗和道德水平到了極限。殘酷的社會現實居然將單純可愛的愛瑪變成一個不顧一切投身不切實際的所謂愛情懷抱的瘋狂婦人,成為一個“包法利主義”的代言人。換言之,愛瑪是一個不甘平庸又屢屢被人以愛情為幌子欺騙的犧牲品。
(二)提倡小說內容要有批判精神,有力針砭社會弊端
19世紀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窒息期,法國尤為嚴重。19世紀是個非常時期,利己主義盛行,社會風氣嚴重不良,人與人之間勾心斗角,權錢交易,人性滑坡,福樓拜正是基于這種社會現實進行寫作。《包法利夫人》揭露了人與社會的矛盾,人性的墮落,剖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并揭露了當時的宗教勢力,因此,這部作品的文學價值具有史料般的作用。
《包法利夫人》的構思很精巧,不動聲色地揭露了當時的黑暗社會。在一個滑稽的農展會上,一個貧困交加、瘦弱無比的老婦人因為54年兢兢業業的在農場勞作,獲得了大獎——一枚僅值25法郎的銀質獎章,可以看出作者的別出心裁,資本主義的每一點進步的基礎都是老農婦一樣的人的付出,富人們當做把戲的大獎賽實則是對底層勞動人民的嘲笑和無視他們的艱辛勞作。愛瑪的一生令人可憐又可恨,她的悲劇根源于社會。消極浪漫主義文學對其影響至深,她在幻想中結婚,在生活中發現理想與現實的距離,失望之余,不是調整自己的心態,而是變本加厲地走向了墮落。通過這兩個片段,可以看出福樓拜用筆的冷峻,客觀的描寫,更彰顯了悲劇的深重,不動聲色地揭露了消極的浪漫主義文學對時人的侵害,間接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現實。
(三)突出小說主題的典型性,有力詮釋社會的現實主義風格
《包法利夫人》是很具典型性的作品,對于愛瑪的悲劇,當時的社會環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愛幻想的愛瑪,唯利是圖的郝麥,狡詐的羅多爾夫,所有人物的描述都極具特點,其精神狀態也極度符合人物的性格,而所有人物都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作者的高明之處在于情節與環境描寫緊密結合,使環境與人物的描寫相輔相成。從愛瑪的一生來分析,促進其性格變化和悲劇發生的是黑暗的資本主義社會。
《包法利夫人》自問世以來就成為現實主義作品的典范,對文壇影響深遠。有資料說,記者采訪福樓拜的寫作動機,他斬釘截鐵地說:“我自己就是包法利夫人。”福樓拜從小衣食無憂,接受著良好的教育,浪漫主義的氣息仿佛與生俱來,但是,福樓拜的浪漫不是浮躁地追求虛榮,而是透過浪漫去看社會的本質,他渴望一種全新的生活,這與包法利夫人是相契合的:福樓拜有祖上的莊園,生活富足,沒必要為生活奔波,他朋友不多,如莫泊桑、雨果、都德、屠格涅夫等,但是這些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更希望有一種新的生活。通過作品分析,可以得出福樓拜的想法很不切合實際,這是他對社會沒有信心的結果,用文字去表現生活是福樓拜記錄生活的一種手段。福樓拜是一個幻想家,他作品中愛瑪的幻想源于他的幻想,也就是說,包法利夫人的幻想是福樓拜幻想的縮影。
三、福樓拜《包法利夫人》中無個人性的體現
文學界基于福樓拜的某些自然主義觀點稱其為現實主義作家、自然主義作家,但是他自己卻不認同。《包法利夫人》帶有自然主義傾向,這部作品的成功因素是直接從生活中提取素材,用描寫去襯托人物的心理活動,不是主觀地介入。福樓拜的寫作理念是值得提倡的,寫作是件認真的事,要有生活并在生活中提取素材,在觀察生活的同時記錄生活,升華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客觀而無動于衷”是福樓拜創作的秘訣,他堅持在作品中隱去作者,讓作品的人物自己說話。福樓拜的敘事視角是與眾不同的,作者不再是無所不知的上帝,作者客觀的敘述與情節發展和人物情緒變化無關,沒有作者主觀的評論,作者的思想都隱在文字中。在《包法利夫人》中這樣描寫小夏爾:他的頭發有整齊的發簾,與教堂里的歌童的發型一致,他的眼睛會說話,很懂事的樣子。他的肩膀還稚嫩,但是黑紐綠呢小外衣卻繃得緊緊的,衣服有點小了,手腕露在呢子袖口外面,被太陽涂成了紅色,一眼就可以看出,這是個干活的孩子,他衣服的袖口都被磨損了。這就是福樓拜的行文特色,不加入任何個人評價,不動聲色地描述,但準確生動,而小夏爾給讀者的印象卻很深刻。
《包法利夫人》中有一個瞎眼的乞丐,常常待在永鎮,也到外地奔波。愛瑪在盧昂的路上經常能看到唱著歌的乞丐的影子。所以,當窗外傳來熟悉的瞎子的歌聲,臨終的愛瑪居然坐了起來,她下意識地喊了聲“瞎子”,然后才離世而去。小說中關于瞎子的描寫不多,也沒有單獨對瞎子的性格特征的敘寫,瞎子只起到一個意象的作用。福樓拜設計這一意象的作用是用以襯托愛瑪的生存本質。主人公愛瑪少女時代天真無邪,喜歡幻想,追求浪漫的愛情,窮其一生為愛奔走卻被情所傷,理想的生活很遙遠,她卻樂此不疲,當理想與現實發生沖突時,靈與肉糾結,她卻依舊執著,率性而為,終于釀成了悲劇。愛瑪臨終前,終于明白了理想與現實的距離,明白了人生的意義,感到自己才是一個真正的瞎子。愛瑪臨終前說的“瞎子”其實是雙關的,既是在叫窗外的瞎子,也是在可憐自己這個瞎子。從福樓拜說過的“包法利夫人就是我”中可以分析出,愛瑪身上體現了作者的幻想和不切實際,也糾結著現實與理想的矛盾。愛瑪的錯誤無疑也是人類自身宿命的敘寫,盲目性和無目的性是人類的通病,表現出了人在自然、社會面前的茫然與無助。
小說扉頁上有一幅漫畫:“福樓拜在解剖包法利夫人”,一陣見血地指出了福樓拜對這部小說人物及社會的剖析。福樓拜是一個偉大的作家,他立足于社會,細心觀察,用心敘寫,塑造了一個追求榮華富貴,甘于墮落的女人形象,最可貴的是,福樓拜通過愛瑪的形象體現出了人類的矛盾——既勇敢,又怯弱;既溫順,又叛逆;既困惑,又焦慮,也體現出社會道德問題,愛瑪其實就是人類矛盾的綜合體。
四、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福樓拜是最早倡導現實主義寫作理念的作家,他的寫作一直忠于這個理念,他反對過度虛構,主張自然的寫作,摒棄主觀的抒情方式,讓作品中的事實說明一切。他為文執著,堅信真實的寫作,反對帶有主觀情緒的敘寫;他的小說中沒有他自己的觀念,而是以人物和環境去表達一切,展現出社會對人的影響。這些理念和特征使他的作品充滿活力,對當今文壇都有極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劉慧.福樓拜《包法利夫人》中的現實主義思想[J].短篇小說(原創作品版),2013(17).
[2]肖惠榮.世界文學史上的一個拐點——析福樓拜現實主義的歷史意義[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4).
[3]劉良華.福樓拜的“情感教育”與美育的旁門左道[J].當代教育與文化,2009(01).
[4]曹秀娟.評述福樓拜作品中的自然主義特征——通過《包法利夫人》解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10).
[5]黃燕.浪漫在現實中毀滅——淺析《包法利夫人》中愛瑪的人生悲劇[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2).
[作者簡介]
達古拉(1981—),女,內蒙古通遼人,碩士,內蒙古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二語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