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20年、30年不到就“夭折”,為何房屋的壽命會“縮水”這么多?如今,許多樓房的建設年齡已經陸續達到20年、30年,隨著各地出現樓房坍塌現象,人們擔憂一些城市會進入建筑質量不佳的“報復周期”。
房子到底能活幾年?
4月4日8時45分,一聲震天巨響,浙江奉化錦屏街道居敬社區第29幢居民樓突然間像麻將一樣倒了,西側一個半單元樓房約15戶房屋粉碎性坍塌,廢墟堆積體最高達8米。坍塌居民樓于1994年7月竣工,樓齡只有20年。
奉化塌樓事件后,更多的房屋安全隱患:奉化發現至少35處危房、寧波象山縣兩處安置房質量問題擱置4年未能整改、杭州市上城區一棟危房維修協商7年未果……
根據我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重要建筑和高層建筑主體結構的耐久年限為100年,一般性建筑為50-100年。嚴格按照規范進行設計的建筑,其建筑耐久性是不低于30年的。
據了解,現有的“80后”居民房屋不少是磚混結構,即采用磚墻來承重,再加上鋼筋混凝土梁柱板等構件組成的混合結構,這類房屋一般不超過6層,最低是按50年設計。雖然“抵抗力比較差”,但只要按照規范設計、施工、驗收,后期正常使用維護的話,不會存在安全問題。
然而事實是,由于政府大拆大建,規劃設計及施工質量等問題,導致“我國新建建筑壽命平均不到30年”,這一說法,出自2010年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在第六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上的發言。
網友們則調侃——建筑本來應該是“古代史”,可硬被我們寫成了“現代史”;另一組數據:“英國建筑平均壽命132年,法國102年,美國74年”被公眾反復提及。
“在中國要搞百年建筑,太難了”,原住建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副總工程師孫克放感嘆,其此前曾負責官方關于“百年建筑指標體系”的編訂,但中國建筑短命的現狀讓他也頗為無奈,“不到30年的說法,是根據全國住房套數除以每年新建套數得來的,只是個粗略算法。實際上中國很多房屋是直接就拆,根本沒計算年限。”
在中國特許一級注冊建筑師費麟老先生看來,不少建筑將有可能給人無情的報復,如沒有按抗震規范標準設計的樓房、沒有地質勘查報告就匆忙上馬的房屋、使用質量不過關的高層建筑玻璃幕墻、年久失修的高層建筑客、貨電梯、沒有按防火標準設計、施工的外保溫幕墻等等,都有潛在的危險。
野蠻生長、先天不足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各地城市化建設提速。為追求GDP大躍進,部分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財政,急功近利,出現了諸多拆遷圈地,無序開發的現象。大批樓房密集建成,從規劃設計、建筑質量和實際使用上,都為此埋下隱患。
建筑短命,恰恰是因為不遵循規范。孫克放表示,由于當時市場上可以供應給居民建筑使用的鋼筋、水泥、磚塊的數量不多,但為盡快滿足民眾的居住需求,很多地方不得不偷工減料,比如本該是實心墻體改為成本要低很多的空心墻體等,本來該采用鋼筋和水泥結構的地方或減少或取消,甚至以泥漿代替水泥砂漿使用。
實際上,不只是上世紀所建設的“老樓”,中國建筑質量的低劣已經成為普遍性問題,商品房如此,保障房質量更令人堪憂,一些建筑剛建成就成為危房,樓頂開裂、墻體脫離、鋼筋瘦身等偷工減料并不少見。
孫克放曾兩次去往地震區,讓他很震驚的是,有些倒下去的房屋里露出的鋼筋特別疏,也沒有綁緊,很多房子才建了一兩年,一震就垮了,“這完全是施工質量的問題”。

費麟進一步指出,規劃設計與施工方面的管理混亂是一大原因。如某些不夠資質的規劃設計單位進入工程設計市場,層層分包,出現建筑設計質量事故。個別施工單位進行圍標、壓價競爭,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甚至層層分包等。
“說穿了,什么技術資金都是外部原因。應縣木塔已有960年歷史,趙州橋已歷經1300年風雨,都江堰都2200年了,都還沒老沒壞”,老北京人王先生說,古人沒有鋼筋水泥,沒有起重機,技術、材料都無法與今天相比,為什么能將建筑物造得那么牢固?建國初期也多的是房子同樣是混磚結構,照樣至今屹立不倒。如今修個路、架個橋、建個房咋就這么不經用?
“中國很難看到厚重的房子了。比如你去英國看看,哪怕是十天八天,再回來看中國建筑,就會覺得特別單薄。”精通建筑的著名文化學者馬未都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此感嘆。
使用不當、后天破壞
由于國內工程教育缺失,業主在房屋使用上知識比較欠缺。費麟看來,如果三十年中,業主不進行定期維護保養,甚至搞違規室內裝修、加層改造,也是出現安全質量問題的一大原因。
居敬小區的建筑結構為五層磚混結構加一層架空層,架空層位于該樓底層,被分隔成小的房間,原用途為居民的雜物間,性質類似于地下室,但位置在地面之上,比普通樓層高度略低。
多名住戶向媒體承認,確實存在拆改架空層承重墻的情況。2014年1月17日,浙江建筑工程研究院建設檢測有限公司出具的報告顯示,奉化市倒塌的居敬小區29幢40戶居民,共有10家住戶拆除架空層的承重墻后未補墻。
《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規定,作為建設單位,要改動承重結構,必須經過原設計單位重新設計;如果原設計單位找不到,要有相應資質的設計單位重新設計,業主只能按設計進行改動。
“中國從來不缺規定,關鍵在于怎么執行。”孫克放表示,問題出在處罰力度過低以及相關配套制度的不完善,對使用者的規范不夠細致,難以執行。
業內人士認為,業主相關的房屋維護保養常識也應提高。房屋的耐久性與維修維護的相關性是很強的,房屋和汽車一樣,也是需要長期、定期的維護、保養,才能夠保持它的性能,但我國長期重建設,輕維護。避免所建房屋重蹈“未老先衰”的覆轍。
監管缺位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質量監督、監理的環節多有欠缺。例如還沒有出臺建筑工程施工的相關質量標準、驗收標準,即便一些地方出臺了相關標準,要求也很低,這為建筑質量整體低下的狀況埋下隱患。
遺憾的是,如今地方監管部門仍然有很多不作為的現象。長期專注于房屋拆遷案的北京京平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庫建輝認為,導致房屋安全質量問題頻發的一大原因,就是地方監管部門的不作為。
在居敬小區29幢倒塌以前, 樓上很多住戶的房子早在去年10月就發現墻角有裂縫,他們曾數十次去居委會、街道辦等部門要求對樓房進行鑒定和補救,結果卻都不了了之。在2014年1月即被認定為C級危房后,相關加固方案卻遲遲未能得到落實。
這不是第一起因居民向有關部門反映房屋危情,但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及迅速處置而引發的房屋坍塌事故。歷次房屋倒塌事件,幾乎都是業主不斷反饋無果,最終釀成悲劇。
庫建輝認為,這正是該塌樓事故受到廣泛關注的原因,如果相關制度完善且處置得當,傷亡原本可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