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塌樓事件持續發生,人們對短命房屋的擔憂也日益加重,未來該如何保障房屋安全質量,防患于未然?給與房子更長的壽命,路還有很遠。
分門別類設立管理法
目前,我國建筑法律法規更多是驗收環節,而沒有建設及后期使用的規范。費麟指出,目前的“建筑法”實際上是營造法,實際上施工應有施工操作規程,不能只有施工驗收標準。因此,應該分門別類設管理法,不能籠統設建筑管理法。
中國特許一級注冊建筑師費麟表示,目前注冊建筑師已有終身責任制,接下來,開發商和承包商也應有終身責任制。建筑設計或施工方應當加強責任意識,對于建筑物的質量跟蹤負責。
費麟建議,應該在建筑規劃設計、施工、材料、設備安裝,尤其是在后期的物業管理、住戶使用上推行相應的管理法。還要明確諸如多長時間應該檢查、鑒定,明確各方責任并進行制度性設計,嚴格界定政府、社區和個人之間關系。
近年來比比皆是的 “海外來函”顯示了國外對于工程設計的重視。2007年,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收到英國一家工程設計公司的信函,信中說,外白渡橋的“橋梁設計使用年限為100年,現在已到期,請對該橋注意維修”,同時還重點強調“建議檢修水下木樁基礎混凝土橋臺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橋墩。”
目前,住建部已經在全國開展老樓危樓安全排查,業內人士建議,今后要建立全面而完善的房屋質量檔案。
各類所有制房屋的分布、數量、建設年代、使用信息、完損信息、樓宇信息、防災抗災情況等應詳細記載,并建立公開的數據庫。
“國外的房子盡管年代挺久遠了,但看起來都很整潔,也很新,就是因為當地有一套完整的房屋檔案,政府會定期按照年份給房子做檢查、維修,業主也十分重視。”老北京人王先生說。
放權機構管理權
久為人們詬病的是,房屋建設領域幾乎沒有什么技術難題,唯一的難題就是在監督和管理環節。從建設單位到施工單位,從住建部門到房管部門,從表面上看,建筑建設的監管環節眾多,部門數量不少,然而大都是“紙上程序”,程序性把關的多,實質把關的少。
出了事后,國內追責力度也較輕,如“保修期”的問題,國家規定最低保修期除主體結構外,防水保修期5年,其他一般是兩年。但由于追責主體、追責細節等并不明確,并未很好落實。
“總體來講,中國的法制十分健全,什么問題都可以找到法律規范,但執行起來非常困難。”原住建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副總工程師孫克放認為,拿追責來說,如臺灣等地地震之后房子倒了,就十分嚴厲追責,但內地卻罕見嚴厲的追責行為,說到底還是相關部門不作為。
在孫克放看來,必須加強監管,除了加強政府的監管之外,要加強行業機構監管,“但現在的行業機構幾乎沒有管理權,也沒有行業規定,除了講講行業形勢幾乎沒什么作用了。”
“真正對質量進行現場驗收并出具結論的,往往是建筑公司雇來的監理公司。”孫克放說,在國外,監理公司非常嚴格,但在國內,監理公司管理環節十分薄弱和粗糙,而且由于是甲方給錢,所以容易渾水摸魚。
此外,大承包商不斷往外承包,最終無法控制底下的承包商,導致質量無法把控。只有加強監理公司的作用,杜絕層層外包的現象,才能從質量本身進行源頭控制。
探索市場化的“補償機制”
在實際操作中,仍有不少房屋建筑領域的追責面臨著各種不確定性的挑戰。如在浙江奉化的居民樓坍塌事故中,開發商目前處于“吊銷未注銷”狀態,施工單位也經過拆分,主要責任主體均處于難以尋覓的“消失”狀態。
“如果維修加固甚至坍塌后的追責賠償都找不到責任主體的話,那么政府應當出面承擔更多責任,包括尋找責任主體、妥善安置居民、協調解決維修賠償等。”北京京平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庫建輝認為。
“80后”“90后”房屋未來很可能進入問題集中暴露期,而責任主體“消失”的現象也不會鮮見。庫建輝表示,政府不可能無限制地承擔一切維修、賠償工作,應當探索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建立“補償機制”。
業內人士建議,可以參照國際上的成熟做法,比如對這些老舊房屋的安全狀況、責任主體現狀進行排查后,從現在起就由業主、開發商、政府通過加購房屋保險的方式,為可能出現的問題構筑最后一道防線。

引入保險制度
我國法律規定,建筑物的主體結構實行終身保修制度,但這一制度在很多地方落實不了。為了保證終身負責,各個國家做法不一。更為通行的做法,是引入保險制度,即推行房屋安全質量保險制度。
“比如法國,開發商開發了這個樓,就必須交一筆錢保留在這里,以后這個樓出問題了,這個錢就可以拿出來維修。”孫克放說。法國的建筑法規《建筑職責與保險》的規定:凡從事工程建設活動的單位,包括業主、總承包商、設計、施工、質量檢查等單位,均須向保險公司投保。
讓費麟擔憂的是,中國還沒有建立《房屋安全質量保險制度》,承包商和開發商沒有終身責任制,很難根據責任購買強制保險。雖然有《物權法》和《侵權責任法》,但是還缺乏操作細則,在執行中互踢皮球,很難分清責任。總之缺乏立法、執法與司法。
因此在業內人士看來,只有先在立法上有所推進,然后才能要求房屋在驗收前必須上保險。這樣,保險公司就會來跟蹤房屋質量,預先把好房屋的質量關,日后一旦出現問題,可由保險公司先承擔相關的檢測、換及賠償費用,再追償相關責任人的責任。這樣就可以通過發揮市場機制的力量,來約束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偷工減料等的問題。
實際上,不只是解決增量房屋的問題,在存量房屋問題上,其實也可以推行這樣的制度,比如由政府、開發商和居民三方共同出資購買保險,一旦那些“80后”、“90后”建筑再發生事故,政府和居民就可以多一個追責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