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真降還是假降,如果當前低迷的市場行情持續,如果“賣不動”的困境蔓延加深,亦莊將何去何從。
然而,熟悉亦莊的業內人士幾乎一致認為“亦莊很好,沒有問題。”一個重要的理由是,和北京出現的諸多“睡城”不同,樓市開發和產業發展“齊飛”是亦莊的一大特色。產業的良性發展,為區域樓市提供強大的支撐力。在市場考驗中撇除概念的熱炒,在行情的波折之中前行,亦莊依然在朝著“國際宜居宜業新城”的方向邁進。

沒什么降價空間了
亦莊諸個項目在去年都曾期盼攜手沖上3.5萬元的價格線,如今的問題是,這個價格線的下探空間有多少?
“亦莊其實沒有多少降價空間。”和裕地產營銷中心總經理王騫表示,類似于林肯公園這樣在核心區的大盤,即使在整體大勢之中,也能保持相對穩定的市場策略。
區域內另一個即將近期入市的項目也表示,會“隨行就市,平穩出貨”。“這段時間所謂的亦莊‘降價’現象,其實不少是樓盤刺激市場的營銷手法,比如拿出少量特價房源來做團購、通過精裝修來讓利等。這些營銷現象被媒體過分解讀、放大,造成了當前這樣的輿論環境。”該項目負責人如此說。
事實上,當個別項目的價格線稍稍低于預期時,依舊能收獲熱銷的行情,這顯示出整個亦莊區域內,供需雙方在價格上的緊張較量。
例如之前推出貼“萬元房”價格的珠江四季悅城項目,在堅持“低價走量”的策略下,收獲了150套房源售罄日光的局面,該項目在4月的銷售錄入4億-5億元。此前一直去化緩慢的城建項目,在“百團大戰”的促銷之后,人氣飆升。據項目銷售人員介紹,現在每天到訪人數是之前月的數倍。
此外,剛剛出現的“漲價也熱銷”的楓丹壹號二期銷售的好局面,也給亦莊樓市打了一劑興奮劑。這個項目價格較上期上調了約5000元/平米,成交價格超過3.9萬元/平米,依然實現了開盤接近90%的去化率。
“現在是不是買房的‘窗口期’,是我最疑惑的問題。現在價格基本符合心理預期,不知道后面會不會繼續降,害怕錯過了。”一位正在售樓處的看房人告訴記者,之前他并沒有留意到亦莊的項目,正是媒體曝出“降價”的新聞,讓他關注到了亦莊。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不獨剛需項目,越來越多的改善性大戶型產品,也會選擇更多靈活的策略來刺激市場,加快周轉速度。
終究還是地王的錯
“表面上看到是亦莊價格松動了,其實不少項目蓄客放緩已經持續很長時間,而且比較普遍。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原來附著在區域房價上的概念炒作成分,比如‘地王’效應等,正在逐漸淡去。”
王騫認為,亦莊之所以成為北京“領降”區域,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不正常的井噴”之后,回歸常態,“亦莊去年實在太火了,處于壓制之后的反彈期,還有炒概念的成分,不正常。”
去年8月,當融創葛洲壩聯合體拿下亦莊新城的高價地,商品房部分折合樓面價在3萬元/平米之后,整個亦莊幾乎都要“沸騰”了,空氣中都彌漫著前所未有的樂觀情緒。
加之正處于去年第三季度北京市場需求集中爆發的時機,亦莊的一二手房市場都被“地王”的概念炒得火熱。核心區內不少二手房交易門店報告的成交數據直沖年內最高點。“‘地王’拍出來之后,掛牌價直接加價30萬-50萬的都有,而且成交變得非常容易。”多年在亦莊區域做二手房代理生意的王建彬告訴記者。
“在過去一年中,亦莊、臺湖多屬于被過度熱炒的區域。如今大勢之下,這些區域的炒作概念已被透支了。”易居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執行總裁丁祖昱認為,類似新興板塊的地價虛高,導致市場對區域房價預期不客觀,成為典型的降價板塊。
事實上,不獨買房客戶的心理預期發生了變化,開發商的拿地心理也在起變化。
今年2月,當亦莊核心區再次掛牌出讓土地時,已經不見去年下半年那樣眾多房企“高價搶地”的熱烈局面。今年初掛出的這兩幅地塊均平淡成交,拿地企業依然是融創聯合體、方興和葛洲壩聯合體,亦莊的老面孔。底價成交,沒有其他的競爭者,亦莊的地塊明顯在降溫。
“根本上說供求關系已經逆轉了,且又受到市區二手房市場疲軟、信貸收緊、輿論預期等多因素交織影響。”王騫認為,在去年集中消化之后,區域內的需求基本釋放完畢,未來恐怕會進入一段較長的平緩期。
“亦莊的情況不是最糟糕”
業內人士認為,相較于其他外圍板塊,亦莊的情況并不是最糟糕的,但最具有典型意義,亦莊的行情,折射出剛需、改善兩個市場的整體行情。
“銀行信貸收緊,對我們的影響是很大的。”王騫告訴記者,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商住類產品的銀行貸款變得更加困難。不久之前又傳出消息稱,建行繼續收緊個人商業用房貸款,首付比例從五成提高至六成,貸款利率的上浮幅度也從10%上調至20%,主要針對的是商鋪、寫字樓、商住兩用房等物業。
對于商住項目撐起半邊天的亦莊核心區市場而言,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打擊。王建彬也證實,“現在買商住樓的銀行貸款幾乎很難辦下來,全款成交小戶型還能承受,但是林肯公園二手房的大戶型明顯賣不動了,成交量直線下滑。”
此外,以剛需產品為主力的馬駒橋,在價格和產品上和其他六環線上的板塊相比,并無明顯優勢,難以擺脫大勢。因此,珠江四季悅城等項目選擇平價跑量的策略,被業內視為較為明智。
隨著悲觀預期逐漸從剛需市場蔓延至改善性市場時,作為新興改善板塊的河西區也受到沖擊。“河西區目前改善型產品,多為130-160平米戶型,總價在四五百萬元以上。客群往往是‘換房’人群,必須賣掉原來的房子才有能力買新房。但是目前市區的二手房市場成交非常低迷,極大地壓低了這部分人群的換房意愿和能力。”亞豪機構市場總監郭毅認為,新興的改善板塊,正在受到二手房市場頹勢的負面連帶。
不獨亦莊處于降價潮的風暴之中,通州、大興、房山都已經卷入其中。在今年2、3月間,大興天宮院板塊就有保利首開·熙悅春天、住總·萬科橙等項目,低于預期3000元/平米左右的價格線入市;隨后通州新興板塊臺湖的東亞·印象臺湖也比預期價格低20%的標準入市。如果說“低于預期入市”打破了人們對北京樓市“只漲不跌”的習慣性認知,那么接踵而至的“降價潮”,真正刺激了市場和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