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0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現場,主持人向北京市副市長陳剛提問:“京津冀一體化最大的難題和障礙是什么?”
陳剛副市長回答:“京津冀一體化最大的難題是在于京津冀的整體規劃,不要人為設定一些東西,不要被利益所左右,我們要遵循城市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科學合理地界定城市的功能。”?
一語中的。京津冀一體化之所以多年未有重大進展,一大深層次原因正是三地間利益、規劃的博弈。在過去十年甚至更長時間里,三地區域合作基本淪為河北方面一廂情愿的“單相思”,北京和天津兩大直轄市均持較冷淡態度。
有人曾調侃,由于京津對資源、資本的強吸附作用,北京“吃不下”,天津“不夠吃”,河北則“沒得吃”。這也可以解釋,為何關于北京功能疏導的消息出來后,保定等地樓市出現暴漲和震動。
以北京為例,北京集中了全國最優質的文化、體育、教育和醫療資源以及城市基礎設施。如果不剝離北京特殊的公共服務和福利,讓北京的稀缺資源逐步分散到周邊。那么,無論修多少路,引進多少產業,都無法縮減人口和單位留在北京的意愿。
要突破這個利益困局,一定要加強頂層設計,成立一個高規格的機構進行統籌協調。目前北京已成立由常務副市長牽頭的區域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近期有消息稱,中央層面有意成立一個級別更高的京津冀一體化領導小組,這或許是一件好事。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協調三地的利益分配。
除了頂層設計外,一定要依靠市場的力量。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是資金、資源、技術、人才、科技、信息等生產要素流動。但三地長期依靠行政指令,存在各種行政性限制,區域合作還沒有上升到產業融合的高度,國企比重大,民營經濟相對薄弱,這些都不利于區域市場化。
而反觀長三角和珠三角之所以能形成發達的城市群,正是市場資源配置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這就要求今后京津冀要打破三省市之間行政區劃界限,讓市場在一體化進程中起決定性作用。
京津冀一體化已經成為世界觀察中國改革的窗口,在這個世所罕見的“一個首都、兩個直轄市、三個行政區”中推行一體化改革,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具體到規劃細節和實際操作上,北京要如何“瘦身”,天津要如何轉型,河北又將如何“承接”,各方如何協調利益,仍面臨巨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