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了,這一次,京津冀一體化真的開始了。今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座談會,要求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以此為標志,京津冀一體化正式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
在歷經二三十年的曲折發展后,京津冀一體化終于有望迎來實質性突破。只要三地都能立足于各自優勢、現代產業分工要求、區域優勢互補原則和合作共贏理念,京津冀城市圈就一定能呈現“1+2>3”的效果。
交通“打頭陣”,優化三地產業
交通是區域發展的“老大難”。盡管運行多年的京津城際高鐵、京冀高鐵為三地經濟發展注入活力,但“最后一公里”問題仍然突出。
河北目前與京津對接的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共存在“斷頭路”里程達2300公里;燕郊進出北京城區僅有一條102國道,高峰時期燕郊數萬人進京,其狀況堪比春運。
京津冀要協同發展,必須在交通上實現重大突破,為降低經濟成本和人口疏解提供先決條件。
在習近平關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講話中,明確了把交通一體化作為先行領域的思路。
據北京市交通委透露,三地已經開始編寫交通協同發展計劃,到2020年,“一環六放射二航五港”的交通一體化體系將初步建成,綠色交通的覆蓋范圍將擴大。
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目標為:到2020年,計劃形成京津冀9000公里的高速公路網和主要城市3小時公路交通圈,9500公里的鐵路網和主要城市1小時城際鐵路交通圈,實現首都國際機場1億人次乘客目標和北京新機場一期工程的投入使用。
到時候,北京的“一卡通”將能在天津的公交車上使用;北京新機場走高速能直達河北;2015年保津城際鐵路通車后,40分鐘在北京、天津與保定三地間實現自由往返……在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這些設想都將可能實現。
相對10年前,京津冀一體化條件更加成熟。世邦魏理仕執行董事及中國區研究部主管陳仲偉認為,北京人口急劇增長,大城市病越來越重,具有產業轉移的急迫性,將一些非核心職能轉移出去已成共識。
此外,河北近幾年經濟增速回落較快,在全國各省市中增速排名靠后;而天津經濟增速居于全國前列,在港口建設等方面也都有著獨當一面的“雄心”。
從京津冀三地負責人的表態來看,分工正在逐漸明確,三地間的對接工作也已悄然開始。
北京:化繁為簡 有舍有得
京津冀一體化的核心是為了治療北京的大城市病,這是一個得到廣泛認同的觀點。
相對來說,北京想要做好“舍”的文章,需舍去不符合自身功能定位的產業,調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優化產業特別是工業項目選擇,形成高端引領、創新驅動、綠色低碳的產業發展模式。
北京部分功能遷出已經成為既定思路,接下來,北京要突出四個核心功能,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
此外,北京正在加快建設通州首都副中心。北京的正中心一般認為是東三環的國貿CBD和長安街上的西單、東單等。但國貿地區與長安街地帶的發展已經到了極限,承接國貿地區的功能,分流大量人流緩解擁擠的交通壓力正是通州副中心的重要使命。
早在2012年,北京就提出要打造通州新城作為承接北京部分功能的另一個中心。
4月3日,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在通州區調研表示,通州是北京副中心,在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中處于橋頭堡位置,要積極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努力有更大作為。
天津:津濱雙核打造港口及金融業
在京津冀一體化中,天津的作用毋庸贅言。作為一個港口城市,天津更多在物流業、口岸、服務貿易業等功能上優勢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提出的四個核心功能中,并未提及經濟金融功能,在此情形下,天津或許更加有望能進一步促進經濟及金融方面功能的建設。
目前,天津濱海新區和主城區逐漸成為天津發展的雙核體系,尤其是隨著濱海新區的東疆自貿區的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天津港還將在東疆加快建設5個產業聚集區和5大平臺,吸引北京市和河北省同類功能向東疆轉移。
在承接部分北京功能外溢的同時,帶動周邊唐山、滄州、廊坊、秦皇島、承德等周邊城市地區的經濟發展。
此外,天津更側重發揮港口物流功能。天津港提出,要將天津港打造北京海港物流中心,承接北京高端制造業制造環節乃至整個產業鏈向臨港區域轉移;打造北京航運物流服務產業聚集區。
河北:承接京津腹地
作為京津發展的最大腹地,河北可謂迎來了難得的機遇。保定和廊坊作為兩大橋頭堡,被突出作為首都功能疏解及首都核心區生態建設的服務作用,進一步強化石家莊、唐山的兩翼輻射帶動功能。
河北省對接北京的衛生、教育、批發等功能轉移的工作也已經開始。包括保定、承德、廊坊在內的多個城市都已經針對承接北京功能轉移和產業轉移作出預案。
“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概念,讓保定和北京前所未有地緊密連接在一起。3月以來,保定作為首都副中心,承接北京部分功能的“真真假假”,讓保定的各大樓盤“獲益良多”。
目前已確定的是,保定市計劃承接首都部分行政、科教和醫療養老等功能疏解,與京津形成京津保三角核心區。保定將做強產業支撐,以白洋淀科技城、京南現代產業基地、首都服務功能承接區為載體,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節能環保和臨空經濟、現代物流等產業。
廊坊市具有更好的區位優勢,與京津同時接壤,南部也與距京津較近。
恰逢京冀共建北京新機場和臨空經濟區的有利時機,廊坊將以生態、智能、休閑、商務為發展方向,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與北京關聯度高的產業。

京津冀一體化的曲折歷程
1982
北京在《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中首次提出“首都圈”的概念,隨后進行了首都圈規劃,成立了全國最早的區域協作組織“華北地區經濟技術協作會”,解決地區間的物資調劑,指導企業開展橫向經濟聯合。
2001
兩院院士吳良鏞提出大北京規劃,引起社會熱議。
2004
國家發改委組織京津冀有關城市負責人,就一體化問題達成“共識”。
2005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提出京津冀應在多方面協作。
2006
“十一五”規劃中收入了京津冀區域發展問題,國家發改委正式啟動京津冀都市圈規劃的編制。
2011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發布,提出“打造首都經濟圈”。
2013
2013年,習近平提出北京、天津應譜寫“雙城記”,并提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2014.2.26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座談會,京津冀一體化被提到國家戰略層面。
2014.3.25
《京津冀發展報告(2014)》建議,應盡快出臺“京津冀地區區域規劃”,建立常態化的“京津冀市長聯席會議制度”,共謀發展。相比京津冀這樣的區域規劃,一直被熱議的“首都經濟圈”規劃更強調經濟輻射作用,也被更快推行。
2014.4.09
國家發改委發布消息稱,正在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研究編制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相關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