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科春季例會上,萬科總裁郁亮指著會場投影說:“這張PPT影響萬科未來10年!”在這張PPT中,顏體楷書“事業合伙人”五字分外醒目。
萬科探索事業合伙人制度,綠地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兩個數一數二的房企龍頭,一個是民企,一個是國企,不約而同一進行了合伙人制度的探索。
樓市版的《中國合伙人》,顯然也是一部中國企業歷史上的勵志大片。地產界的合伙人風暴或許即將到來。
一場有“預謀”的盛宴
3月17日晚間,綠地655億元注資金豐投資預案正式出爐,張玉良醞釀已久的混合所有制形式改革也應運而生。
根據綠地注資金豐投資的方案,重組后的股權結構為:上海國資委系統旗下的上海地產集團與上海城投總公司分別持股25.67%和20.58%,上海格林蘭代持28.83%,其他股東持股24.92%。
由43名綠地集團高層組成的上海格林蘭投資,成為最大單一控股股東,而綠地總裁張玉良成為實際控制人。這個為上市突擊成立的上海格林蘭公司,一躍跳至臺前,名正言順升級為富豪群體。截至4月9日,金豐投資收盤價為8.78元,以此計算,上海格林蘭所持股份的市值達到286.7億元。
張玉良持有綠地2%的股權,其身價也達到數十億元,遠超萬科教父王石。而按照上海國資委的規定,60歲為退休年齡, 57歲的張玉良終究跑贏了時間,成就了一場財富盛宴。
重組文件顯示,上海格林蘭成立于2014年1月,是為規范職工持股會而專門設立的有限合伙企業,暫無其他業務。有趣的是,格林蘭,對應的英文應該是Greenland (通譯為格陵蘭),它正是綠地的英譯。根據百度百科,Greenland還是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的外文名,而張玉良的別名就叫做格陵蘭大王。
無獨有偶,在集結萬科全體高管的春季例會上,郁亮也開始了一場有“預謀”的盛宴,其高調宣布萬科下一個十年的主題詞是“事業合伙人”,把管理層和股東的打工與老板的關系,轉變為合伙人的關系,打造數百名億萬富豪,這或許和綠地的舉動不無關系。
郁亮在今年年初考察海爾后,受到互聯網企業及海爾總裁張瑞敏的啟發,設想:“把萬科變成一個平臺,就是所有萬科人在里面,是一個能施展才華、發展事業的平臺,而不是公司的平臺,是公司為大家搭建的平臺?!?/p>
“萬科是典型的職業經理人制公司,但股權分散,對項目執行團隊的激勵措施都是不到位的,與業績不成正比,所以導致高管離職?!北本┳u翔安房地產咨詢有限公司合伙人王珂說。
職業經理人待遇和“老板”相比差距還是很大。2013年年報顯示,王石稅后所得報酬904萬元,郁亮則僅為861萬元。而在前幾年間,萬科高管大量出走,三年間大約有一半執行副總裁以及很多的中層管理人員離開,也因此引發了關于萬科“中年危機”的大討論。
為此,向來低調的郁亮也喊出了“我們要掌握自己的命運”,“希望未來十年內可以打造200個億萬富翁”的豪言。
“所有權和管理權之爭,是職業經理人壯大到一定程度上的必然現象?!比A高萊斯北京公司副總經理公衍奎表示,綠地和萬科的職業經理人經歷這么多年,已經足夠強大,要謀求更大的利益。
抵御“野蠻人”
郁亮推動事業合伙人制度,一大原因正是為了維護管理層地位,抵御惡意收購。股權的高度分散,導致公司極易被舉牌或被惡意收購。同樣股權分散的金地集團,今年以來遭遇險資接連舉牌的案例一再引起業內關注。目前,生命人壽、福田投資及安邦財險仍在爭奪第一大股東的位置。
與此相似,三十而立的萬科雖有一支強勁的職業經理人隊伍,但卻是一家沒有實際控制人的公司,管理層持股極少,在董事會席位也不多,隨時可能面臨來自外部奪權的威脅。
萬科2013年年報顯示,萬科第一大股東為華潤股份有限公司,持股僅14.7%,而包括王石、郁亮等高管在內的管理層持股總數,也不及萬科最大的個人股東劉元生。
郁亮舊事重提20年前的“君萬之爭”,警示“野蠻人”已經三五成群來敲門。在1988年萬科的股改之際,王石曾經也擁有和張玉良一樣使自己和管理層創富的機會,但王石選擇了放棄大部分股份,進而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
1994年,“君萬之爭”上演,以君安證券為首的幾個股東聯合“逼宮”,企圖奪取公司控制權,后來因君安陣營有人臨陣倒戈,且出現了“老鼠倉”,萬科才化險為夷。
“20年后,門口的野蠻人還在,只不過已經不姓君。野蠻人三五成群來敲門,職業經理人的弱點是:彈鋏而歌的食客很難變成圖窮匕見的死士,與野蠻人肉搏兇多吉少”,作為萬科喉舌的《萬科周刊》近期撰文如此稱。
郁亮透露,已經有幾家機構直接聯系萬科,預示萬科面臨控制權被奪的風險,“我們現在肥得流油,而買下萬科需要多少錢呢?200億就夠了?!?/p>
對此,一系列意味深長的動作隨之展開。3月10日增持100萬股萬科股票,接近其全年年薪。萬科第一大股東華潤股份也隨后于3月19日和20日增持其總股本數0.24%,股權比例達到15%。
這是6年來華潤股份首次增持萬科,不插手萬科經營事務的大股東,選擇在當前這個節點增持背后的意圖實則耐人尋味。王石近期表示華潤并非想奪萬科的控制權,而是向資本市場“示威”,“華潤現在增持,是一種姿態,讓其他企業不要‘動腦筋’了,告訴他們不會占到便宜。”
張玉良雖無“門口野蠻人”之憂,但也并不輕松。上海國資委通過兩大國有股東強勢控股綠地,為摘掉“紅帽子”,張玉良團隊為此努力了20多年,這場持久的博弈,也一度被視為綠地公司治理的硬傷。
2003年前后,曾是中國管理層收購最活躍的時期。美的、TCL等知名企業幾乎于此時完成了管理層控股,而綠地職工持股會也在彼時持股達到峰值的58.77%。但結果并不盡如人意,2012年,上海國資委牽頭對綠地股權做出厘定,上海地產集團和上海城投總公司合計持股60.68%,職工持股會權益被稀釋。
眼看著綠地做大,國有資本不會輕易放棄,而張玉良這么多年經營下來,也不可能會空手讓人,與其如此相爭,還不如各退一步,共享利益?;旌纤兄谱罱K成為打開綠地治理困局的“解藥”。
今年年初,以平安創新資本為首的五家財務投資人投資120億元入股綠地,持股約20%。引進5家財務投資人之后,職工持股會、上海地產集團和上海城投總公司的股份分別被攤薄至20%-30%,持股最高的職工持股會也沒超過30%。
“背靠背”
除了對控制權的爭奪,為管理層創收之外,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合伙人制度更有利于搭建利益共同體,進行長遠發展,這即是郁亮所說的“背靠背”。
知名證券律師、上海新望聞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宋一欣表示,合伙人制多出現在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咨詢公司等獨立性較強的非上市公司。近年來,在互聯網領域出現了合伙人制度,如阿里巴巴、小米等。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就曾擔憂,大部分公司在失去創始人文化以后,會迅速衰落蛻變成一家平庸的商業公司。為此,阿里早早援引合伙人制度,合伙人并不享有公司大部分股權,但可提名大多數董事,再由股東會投票表決是否委任。若股東否決合伙人提名董事人選,合伙人可再另行提名人選。這意味著持有阿里少量股權的管理層,可以控制多數董事會席位。
三十而立的萬科,需要布局新的十年?!拔覀冃枰罱ǜ蟮奈枧_,通過事業合伙人的機制吸引并保有更多優秀的人才。萬科現在的架構是最適合做平臺式架構的公司?!庇袅琳f。
“萬科的規模擴張即將進入天花板了,以郁亮為代表的管理層在逐漸穩定并壯大后,需要把優秀職業經理人轉化為公司合伙人,獲得長遠發展?!鳖P胖浅晒芾碜稍児究偨浝砗戮嬲J為,職業經理人如意追求短期目標而犧牲企業長遠發展,合伙人制度可以利益與風險共擔,發揮管理層的主動性。
“目前確實正在探索推進合伙人事業制度,但短期內不會馬上實現,期間還需要公司上下探討”,萬科董秘譚華杰表示,尤其在萬科“小股操盤”輕資產運作情況下,錢不再重要,但人特別重要。
對于混合所有制,張玉良近期表示,這既是確保國有資本的主導地位,又發揮混合所有制市場化、靈活高效的優勢,使得綠地在體制與機制改革創新方面走在了上海及全國國企的前列。綠地在借殼金豐投資打通A+H股雙平臺后,對于企業管理層的激勵制度預計將更加靈活自主。
入股與跟投
在具體做法上,萬科設計了兩個制度,股票機制及跟投制度。在股權上,將建立一個合伙人持股計劃,也就是200多人的EP(經濟利潤)獎金獲得者將成為萬科集團的合伙人,共同持有萬科的股票,未來的EP獎金將轉化為股票。按照萬科的設想,這200多人初期大約將持有萬科10%的股票。
實際上,房企一直使用股權激勵來留住人才,而事業合伙人從某種意義上說,則是升級版的股權激勵。2013年末,萬科總股本為1101496.89萬股,其中高管股為2382.83萬股,占比只有0.2%,如果要提升到10%,粗略計算,要在原基礎上增加107766.87萬股,是原有高管股的四五十倍之多。
正在快速推動的是跟投機制。3月28日,萬科對外宣布目前已在著手準備建立項目跟投制度,對于今后所有新項目,除舊城改造及部分特殊項目外,原則上要求項目所在一線公司管理層和該項目管理人員,必須跟隨公司一起投資,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以外的其他員工可自愿參與投資。
除高管外,員工同樣可以跟投,投資總額不超過該項目資金峰值的5%,且遵循市場化運作原則。項目所在一線跟投人員可以在支付市場基準貸款利率后,選擇受讓此份額。
郝炬認為,事業合伙人將推動“小股操盤”,這意味著萬科在與合作伙伴共同開發項目時,可接受更低的股權比例,但項目由萬科團隊操盤,使用萬科品牌和產品體系。


“從國外來看,小股操盤是一種很成熟的做法。”北京龍湖公司總經理宋海林表示,具體落地則需要一個過程,萬科現在也是在學習。其坦言,龍湖也有一些做法是和萬科的小股操盤接近的,但是真正的小股操盤還沒有,未來會先合作,在合作的基礎上考慮小股操盤。
跟投制度的具體方案目前仍在制定中。眾所周知的是,與行業對手相比,萬科一線公司有相當高的決策靈活度,并有同行羨慕不已的定價權。在此背景下,萬科推進了“試錯工作小組”,以推進制度創新。既然是“試錯”,風險和問題也難免。
公衍奎認為,如果項目跟投失敗,管理者個人承擔風險很大的,也有可能影響公司管理水平。因此,萬科在項目中失去控股權時,要如何保證對項目操作的控制權,仍需要合作雙方設置合理的合作機制。
合伙制或深度醞釀
前有金地遭遇險資接連舉牌,后有萬科與綠地這兩家中國數一數二的房企不約而同地推行“合伙人制”,似乎預示著地產界將要掀起合伙人風暴。
合伙人制講求以人為核心。在宋一欣看來,智力型企業更加擅長,如廣告公司、策劃公司、會計師行、律師行等。反觀房地產企業,過去更重視“錢”與“地”,而非“人”。這也導致高管頻繁跳槽甚至下海創業,如中海、金地、萬科等房企更是“出走”了一批能人。
在現代公司治理制度框架下,眼光長遠的企業往往會拿出相當大的股份做一個股份池,預留給員工。如馬云及他的合伙人們只擁有阿里巴巴集團約10%的股份 ,而萬科也是10%的目標。
“高管持股占比仍然很小,股權激勵也不理想。但合伙人制度能否在房企中推行開來,不能一概而論?!惫芸J為,每個企業管理架構不同,典型的民企如香港的房地產公司和內地的恒大、萬達等,老板即是控制人,國企代表如中海、保利等一直是國有控股,推行合伙人可能性小。而混合所有制的代表如萬科、綠地、金地等,相對容易操作一些。
在公衍奎看來,除了管理架構外,合伙人制度必須是公司的職業經理人力量強大到一定程度才行,如萬科的置業經理人就已經足夠強勢。但不管是央企還是民企,確實應該讓管理層、實際操盤者能夠有更先進的、更合理的考核激勵模式來運作。
“萬科的合伙人制度我們也在關注?!北本埡究偨浝硭魏A直硎?,龍湖員工持股面不低,從上市開始集團也做了很多工作,在能看得到的范圍內,龍湖會第一時間去做研究并分享。
綠地的做法很有可能成為未來地產國資改革的一個方向。由于高效益高利潤的央企不多,如果給管理層經營管理決策上更大的權限,顯然有助于國企在市場經營中的靈活性。
宋一欣表示,盡管綠地此舉是一個比較正面的市場化的舉動,有可能成為未來地產國資改革的一個方向。但博弈一直會繼續,國內管理層收購成功案例少。且房地產企業畢竟是一個資金型企業而非智力型,合伙人制度短期內還難以看出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