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不堪言。”張文遠(化名)開門見山。
杭州蕭山區化解企業風險領導小組及辦公室(下稱化解辦)于春節假期后的第二天匆忙成立,之后的日子里,張文遠每天7時準時上班,接待來訪企業訴苦,晚飯則與銀行高管討論如何解決銀行困難。他的職責,是讓政、銀、企三者能盡量坐下來談判。
2014年以來,浙江經濟風險的焦點從“溫州”變為“蕭山”,“蕭山企業一半以上陷入擔保圈”的傳言滿城風雨。“90%的企業參與了擔保鏈,出險情況將進一步惡化。”蕭山一位律師透露,僅他接手的出險企業就近10家,涉及上百家擔保企業。在他看來,蕭山危機可能甚于溫州。
兩種版本
蕭山人歷來會做生意,精明程度不亞于溫州老板,但“蕭山精打鬼”眼下卻因資金鏈斷裂和擔保鏈牽連,步入溫州危機后塵。
“一些蕭山老板好大喜功,5000萬元承貸能力卻要兩三億貸款。”某股份制銀行杭州分行信貸管理部主管說。蕭山企業貸款額度動輒上億元,全區兩萬多家企業中,貸款幾十億元的至少數十家,還有幾家企業貸款百億元以上。
“我們出險較晚,158家百強企業中也只有8家出險。”張文遠介紹,“百強”是年銷售收入5億?25億元的企業,這8家眼下還牽扯了9家擔保企業,均成為重點關注對象,蕭山大量中小企業出險不到10家,“風險可控”。
但是,在蕭山辦廠30多年的浙江肯萊特傳動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汪金芳,卻另有說法。“風險早在2012年就開始暴露。”汪金芳說,自己從2012年被牽涉進擔保鏈,遭遇銀行抽貸后,每年虧損近700萬元,維持經營僅是為了避免銀行抽貸。“蕭山像我這樣的企業很多,顯性和隱性出險的至少幾千家。”
另一位制鞋廠企業主也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當地僅3%?5%的企業依靠自有資金運營,95%以上曾存在過度授信,前兩年銀行蜂擁抽貸,相當一部分企業只剩一口氣。
前述銀行主管說,今年一季度的情況非常嚴重,該行風控部最近已將約80%的企業納入重點監控。
政銀博弈
5月9日,蕭山區政府召集轄區內43家銀行簽署《蕭山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同業協定》,要求銀行公開承諾不壓貸、不抽貸,并向上級行爭取優惠政策,對發展前景較好、信用良好但暫時困難的企業主動降息等。協定明確表示,各銀行“有義務嚴格遵守和執行本協定,并接受浙江省銀行業協會蕭山代表處的檢查和社會監督,各銀行簽字后生效”。
“蕭山區政府很強勢,化解辦針對出險企業的協調會,最初還和銀行探討方案,如今有時直接敲定,開會要銀行簽字。”前述銀行主管抱怨。但各家銀行蕭山分行的一舉一動只可能由省分行管理,區級層面的政銀博弈時常火藥味十足。
張文遠介紹,化解辦領導小組的成員構成,“一個主任14個副主任,全是臨時抽調,兩頭忙,轄區內共28個行政單位,恰好一人分管兩個,主要負責出險企業和銀行間的協調工作”。
“我們不是一言堂,企業能否救、如何救,都會召集相關銀行討論。”張文遠說,銀行最初的不理解、不合作態度已“大大緩和”,盡管早前礙于業績考核而普遍抽貸、壓貸,如今卻也“接受了區政府的處理方式”。
但前述銀行主管直言,銀行方面還是有不少抱怨。“分行領導現在很少參加協調會,中層領導就是到場點頭賠笑,表示自己無法拍板來婉拒一些過分要求。”某城商行杭州分行風險控制部人士說。
而壓力最大的是客戶經理,一邊是政府強壓不能抽貸,一邊是內部的業績考核,如果提出換崗或離職,則會得到“清收完不良資產才能走人”的答復。
抱怨歸抱怨,不少銀行還是不得不對一些“僵尸企業”繼續高危險地放貸。
汪金芳這樣的企業主則表示,協調出來的不抽貸,能緩一時之急,但迄今沒有長效機制來解決“兩鏈”的根本問題。
溫州支招
“蕭山應該多向溫州求教。”前述銀行風控人士建議。
與溫商多半在外投資并轉移優質產業造成“空心化”不同,蕭山最大的優勢是“實心”,且涉足房地產和民間借貸等高收益、高風險領域的實體企業略少,因而蕭山人一致認為許多出險企業“給口飯就能活”。
但要“給口飯”,就要從根本上解決新增貸款的可能性風險。溫州銀監局局長趙秀樂表示,金融風波在溫州已逾三年,深刻反思后發現,從銀行信貸機制缺陷入手來防范過度授信、多頭授信頗為關鍵。溫州2013年7月起實行了主辦行管理制度試點,實施了“小微企業授信銀行不超過3家,大中型企業不超過5家,集團客戶不超過8家”的強制授信約束要求。
截至今年3月末,溫州涉及三家及以上銀行授信的企業共2485戶,比年初少138戶,授信戶數占比11.97%,比年初下降0.69%。其中,5家及以上銀行授信的企業比年初減少43戶。
前述風控人士建議,蕭山應意識到企業亟須“給口飯”的緊迫性,借鑒溫州做法來增加銀行給予新增貸款的信心。
但另一方面,在錯綜復雜的擔保鏈問題上,溫州解法還沒有突破性。
當下之法是首先確認擔保企業的法律責任,然后盡量勸誡銀行對出險企業不要起訴,以免因查封而影響清算重組,不但能維持生產經營,還能給予其下游擔保企業更多緩沖時間。
對于已經清算出的虧空,政府應協調出險企業、擔保企業和銀行三方共同承擔,各自承諾損失一部分利益求得三全之策。
“關鍵在于要避免銀、政、企三者的僵局。”趙秀樂建議,處置不良資產過程中政府可以在改變土地抵押物性質和抵押物過戶相關稅收優惠上加大力度,盡量讓企業擁有自我調節和轉型的寶貴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