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互聯網行業向來不缺乏模仿者,尤其是某款產品在海外市場被驗證成功后。創辦于2003年的LinkedIn是中國創業者樂于效仿的標桿之一:LinkedIn的用戶總量超過3億,在2014年3月還化身為“領英”進入國內。此時本土制造的“中國版LinkedIn”卻還沒有真正出現。
脈脈在剛面世的時候也被稱作“中國版的LinkedIn”,它做的是許多人做過、現在還在做,但一直沒有在國內市場看到過成功范本的事情:商務社交。
“很多人說‘商務社交’在國內是偽需求,覺得商務關系的維護都建立在吃吃喝喝上。”脈脈創始人林凡認為,把職場的社交關系遷徙到線上,依舊能夠沉淀出黏性甚至情感,“只是需要一種好的方式” 。
借用現成的人脈圈
在第一次與林凡見面的時候,互相添加了對方為脈脈好友,添加成功后,林凡看著自己的手機屏幕問道:“你之前是不是采訪過某某和某某?”
這是脈脈的邏輯:在注冊賬號時,脈脈會導入用戶的手機通訊錄和微博數據,等到注冊成功,用戶會發現自己和職場有關的背景信息和人際網絡都已經被梳理清楚,涵蓋了個人的教育背景、職業經歷以及在這些階段中所結識的朋友列表。
這些朋友即是脈脈上面的“一度人脈”,包括用戶的微博互粉對象和通訊錄里添加的聯系人。而通過一度人脈,用戶則可以抵達人數更多的“二度人脈”,也就是那些和自己至少有一名共同好友的人。
林凡提到的兩位采訪對象恰好都在記者與他的一度人脈里,這無形中拉近了兩人的距離。此外,這還意味著即使是一位剛注冊了脈脈的人,也能夠馬上在上面找到自己的職場圈子。
圈子在線下的中國社會中是個很重要的概念,脈脈則直接把這個概念搬到了線上:脈脈的登錄賬號是微博賬號,并且會向用戶申請授權讀取用戶的通訊錄數據,在抓取用戶的微博和通訊錄的數據之后,脈脈通過后臺的算法分析出用戶的不同圈子(大學同學、前同事、現同事等)。這樣一來,當用戶第一次登錄脈脈的時候,會發現自己過往在線上、線下認識的朋友都出現在好友列表中,無論對方是否在使用脈脈。
在林凡看來,這樣能極大地降低用戶留存的難度,注冊的過程即是自己的職場圈子向脈脈遷徙的過程,與別的社交軟件相比,脈脈的這種設計砍掉了一個耗時較為漫長的中間環節——早期人脈的經營。
“當用戶上來之后,發現一切都是現成的,他只要玩就行。”2010年,林凡在大街網做技術副總裁,也曾參與過另一種形式的商務社交,“用戶注冊之后,發現上面是空的,還要自己去邀請或者去慢慢經營”。
他拿LinkedIn舉例,LinkedIn在2008年時用戶量已經超過2000萬,但是還很難說在資本和市場層面取得了成功。而在中國,林凡認為參與者普遍缺乏這樣的耐心:用戶沒有耐心等一個需要經營很久才能用的產品,創業公司和資本也很難有耐心等一個不知何時能看清方向的項目。“所以,脈脈就要告訴用戶,你上來就能用。”
人脈的N種利用方式
每次見到新的投資人,林凡都免不了被問到同一個問題:“脈脈要做的究竟是社交還是工具?”
林凡說自己到現在也不能給出準確的答案。和普通的交友類產品不同,商務社交自帶更強的工具屬性:對抱著興趣前來的用戶來說,在這上面,如何拓展和經營人脈是基礎,如何利用人脈才是目的。
脈脈在2013年年底正式面市之后,很快就上線了一項新功能:用戶可以填寫求職意愿、發布職位,并能夠發動自己的好友一起做獵頭。它的第一個落腳點踩在了招聘上,一方面求職對職場人士來說是個硬性需求;另一方面,招聘也是一個相對容易變現的渠道。
在脈脈最新的版本中,招聘的模式已經建立得相對完善:用戶有求職意愿時,脈脈會通過算法推薦出合適的職位,同時,用戶人脈圈里發布的相關職位也會被重點推薦;而當用戶發布職位的時候,脈脈則會通過對用戶人脈圈的計算,反饋給用戶,在你的人脈圈里,哪些人能夠推薦給你可能合適的人才。如果你的人脈中沒有合適的人才,脈脈會推薦靠譜的中間人。
對原本互不相識的招聘方和求職者來說,這樣可以增加共同認識的中間人作為背書,從而降低雙方的信任門檻。
林凡的想法絕不僅限于招聘。2012年年初剛開始創業的時候,林凡做出的第一款產品叫淘友網,是一個以“搜人”為目的的搜索工具。淘友網從新浪微博抓取原始數據,通過自己的算法形成一個龐大的人脈網絡,并且給每個人打上了適合的標簽。像百度一樣,用戶在搜索框中輸入人名或標簽,就可以找到這個人,如果想認識他,淘友網還可以列出你們之間的關系鏈,即通過誰可以認識他。現在的脈脈就像淘友網在移動端的升級進化版,讓用戶找到想找的人,并通過中間人與之建立聯系。
除了已經上線的招聘功能,脈脈近期還推出了“人脈動態”功能,在這里你可以使用實名尋找合伙人,尋求投資,尋求各種各樣的幫助,“這也是我們未來比較大的一個方向,嘗試用人脈去解決人方方面面的需求”。
脈脈還有一項頗具潮流意味的功能“職場八卦”,這也是一個供用戶匿名吐槽的職場社區。在脈脈2013年10月發布的時候,這個板塊就已經上線,每位用戶都有個金庸小說里的人物名字作為自己的花名,用來在職場八卦里匿名爆料吐槽。
在脈脈上,招聘屬于低頻但硬性的需求,而職場八卦可以作為一個輕松的黏合劑存在,使用頻次更高,還能在看似無用的信息流中培養用戶的感情。林凡所追求的是商務社交的目的性和情感之間的平衡。林凡不希望脈脈變成一個功利性很強的工具,而是能夠像線下充滿吹牛吐槽的飯局一樣,讓用戶自然、輕松地進行社交活動。
脈脈團隊正嘗試建立起一套真實的用戶信用體系:每位用戶都在自己的個人主頁被拆分成細碎的標簽,代表著自己的主要特點,而依據其好友的“江湖地位”計算出的影響力,則對應著他在職場中所處的坐標軸,這些數據都客觀反映了一個人的真實情況。
在未來,林凡還想把這種信用體系更加透明化:每個人將被賦予一定的“人品值”,通過尋求幫助和幫助別人來形成人品值的流轉,最后形成每個人信用指數的代表。
上線半年時間,脈脈的用戶量達到了50萬左右,主要集中在互聯網行業。互聯網行業是脈脈的一個試點,因為這里的接納度和容錯度都很高。林凡計劃在這個行業試驗成功之后,再向別的行業慢慢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