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對國內其他P2P平臺普遍的“本土化異化”,拍拍貸顯得特立獨行。2014年4月,這個中國最早成立、最先獲得VC投資的P2P平臺,又率先獲得了數千萬美元的B輪投資。領投方為光速安振, 諾亞財富以及A輪投資方紅杉資本跟投。
拍拍貸不走尋常路
拍拍貸被認為是最接近P2P發源模式的中國P2P平臺。與國內其他同類平臺不同的是,它堅持純線上模式,做借貸雙方中介平臺;不提供投資擔保。2007年,張俊放棄在微軟的高薪工作,創辦了拍拍貸。當時,他一直在思考兩個問題:拍拍貸的業務究竟是要解決什么問題?為什么這個業務能存在下去?他最終分析出來兩點,一個是由于信用審核的繁復,銀行不愿意去做小額借貸,所以留下了這么大一塊市場;另一個是成本問題。拍拍貸要想存活下去,就必須解決這兩個問題。他的方式是通過數據挖掘去找到一批人,通過大數法則去控制風險。他通過與第三方平臺,比如敦煌網、慧聰網、淘寶等的合作,來獲取一些用戶。一方面要驗證數據真偽,另一方面也與國家權威的數據源合作。這樣,純線上的模式就逐漸發展起來了。
核心優勢有哪些?
為什么沒有第二家純線上P2P公司?張俊把拍拍貸的模式歸結為先發優勢。“現在這個時間點,P2P市場不會再給任何一家企業7年時間讓它從頭再建立一套線上的系統和模型。” 線上模式、倚重技術帶來的好處之一,就是效率的提升。2013年,拍拍貸100個員工產生10億多元的交易,平均每個員工為公司貢獻1000多萬元的交易金,這個效率幾乎是以線下銷售為主的借貸公司的10倍。但拍拍貸也曾很長時間面臨一個質疑:國外P2P不提供墊付和擔保,是因為有非結構性資產證券化和債權轉讓體系,國內目前還沒有這個條件。那么,在不提供墊付和擔保的前提下,平臺不承擔風險,只是作為橋梁,拍拍貸的用戶一定會面臨討債困境。
張俊很不認同這個說法,“P2P最大的誤區是認為有擔保風險就小”。在他看來,在擔保機制下,投資人把錢借給誰都沒關系,唯一要做的就是去搶利率高的借款項目。但這樣的項目騙貸的可能性更大,這就相當于把風險都轉移到平臺上了。這種風險,尤其在經濟下行的時候很可能發生。一旦平臺倒了,投資人損失的就是所有的錢。
但拍拍貸的模式要成功,最核心的一點是風控能力,這也將是拍拍貸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拍拍貸的做法是,通過大數據來做風控。采集借款人各個維度的數據判定其違約成本,并給出可以貸款的額度和相應的風險定價。它甚至嘗試建立自己的征信體系。在投資過程中,拍拍貸強調分散投資,這既是為了分散風險,也能更多地收集用戶數據。于是,在拍拍貸平臺上,一方面,規定借款額度是1000元到50萬元;另一方面,推出本金保障計劃,引導用戶分散投資。拍拍貸的本金保障計劃不是對單筆貸款做保障,而是對整個本金做保障。而且,必須符合兩個投資條件:第一,至少成功投標50筆以上;第二,單筆金額不超過5000塊錢,并且不超過這個借款人某一筆借款總額的2/3。
這個規則的制訂,是因為通過拍拍貸的大數據分析發現,只要滿足了以上條件,就很少會有人出現虧損。也就是說,投資人所面臨的風險與拍拍貸實際控制能力接近。張俊介紹,截至2013年底,拍拍貸已經有200萬注冊用戶。平臺通過400?2000個維度去分析判斷一個人的違約成本,這個過程在用戶提交資料之后2?3天時間就可以完成。
未來的發展計劃
拍拍貸獲得的B輪融資資金將主要用于加強拍拍貸的網絡征信系統建設,提升IT技術水平及高級人才招聘。“下一步,我們的系統處理數據能力將會進一步加強,將前沿的大數據技術運用到P2P小額信貸中。”張俊說。拍拍貸在2014年第一季度的交易規模為4億元。張俊介紹,今年的目標是,交易規模達到60~7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