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移動
2013年,大家能感受到的趨勢是,以App經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已經進入一個高強度競爭階段。有一定體量的公司都完成了至少一次探索,并主導了很多影響深遠的行業大事件(例如大量的并購),初步形成一個比較清晰的格局。同時,哪些App能賺錢、哪些不能,已經能夠很明顯地看出來,沒什么秘密了——換個角度說,傳統App領域的黃金窗口期已經過去,新進入者的機會不大了。
但這只是針對移動互聯網上一個創業窗口期的判斷,現在第三次創業窗口期已經開始了(第一次是JAVA,塞班時期做WAP站),典型方向是移動互聯網與各種傳統行業結合產生的新產品形態,例如金融、電商、教育、餐飲、醫療等。機遇很多,創業者必須思考重建這種新型的“連接”。
我認為重建的核心有兩點:一是與人的新連接,二是與產品的新連接。
一方面,企業要考慮人的變化。移動互聯網的用戶屬性與PC互聯網時期是完全不同的,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粉絲用戶、永遠在線、關注服務。
第一,企業要重視粉絲用戶。過去,許多互聯網企業動輒就對外宣傳有多少的下載和激活量。但以現在的視角來看,這些都沒有意義。更核心的是要抓住粉絲用戶:多少人用過你的產品之后,還能夠沉淀、留存下來?每天的日活躍和使用頻度是多少?能否形成口碑帶動新用戶甚至反哺企業方,影響產品的具體細節?
互聯網的整體用戶群正從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滲透,從未成年向成年滲透(典型如騰訊的用戶)。此時用戶的價值觀也正在變化,例如相比明星和主流媒體,他們更愿意相信自己以及朋友的推薦。這種意識形態的變化導致了整個產品、模式都要做出改變,培養粉絲用戶,并借助口碑將企業的價值最大化。
第二,“永遠在線”將成為用戶的一種固定屬性,包括手機、平板、PC、TV等各種設備一刻不停地分攤用戶的注意力。如果你現在創業還說“做了一個不錯的App”,而不去考慮與其他設備平臺間以及云端的互動,肯定不行。兩年前,UC就意識到跨屏互動的趨勢,將瀏覽器產品線從手機擴展到平板電腦上,今年我們將會更進一步,推出PC及TV端的產品。
第三,與用戶相關的變化點是“關注服務”。此前,企業一個很典型的特征就是賣完產品,這個項目就結束了,即使后面還有服務,但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下一次銷售,只是“配件”。而在新的創業期內,產品銷售出去可能只是整個項目開始的第一步,此后的活躍度、使用頻度、留存率才是真正的挑戰,取決于你能夠提供多好的服務。
另一方面,企業還要考慮重建與自身產品、模式的連接。在連接的這一端,同樣要關注3個新特征:混搭狀態、有愛、新商業模式。
首先是混搭,這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例如,地域上的混搭,線上與線下的也就是很流行的O2O,還有產品形態的混搭,例如App和Web,根據用戶需求度和習慣的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服務推送。平臺和用戶屬性的多樣化,決定了企業必須針對自身的優勢和能力,思考產品方面可行的混搭方式。這比之前單純做手機上的App難度大了不少。
其次是“有愛”,它的特征比較好理解。當你的客戶從銷售對象轉變為服務對象時,你希望用戶能在使用的時候告訴別人:這個東西挺好,建議你使用。那么,你必須要對自己的產品有愛,對自己的員工有愛,對自己的用戶有愛。有愛的情況下才會有細節,才能將產品做到極致。
最后是新的商業模式。如果你想顛覆一家已經做得相當不錯的企業,就可以借力打力,做一些別人能看到但又不敢做的事情,這點尤其對于渠道型產品會有很大沖擊,例如攜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