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采用了以規范研究為主、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回顧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研究了財務負責人背景特征對盈余信息質量的影響。
關鍵詞:財務負責人背景特征盈余信息質量影響理論分析
1基于委托代理和信息不對稱理論的分析
1.1委托代理與信息不對稱理論
委托代理理論主要研究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發生契約關系的當事人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以及由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約束和激勵機制問題。在社會生產力低的情況下,人們的生產勞動等一系列經濟活動處于粗放式、無組織、零散的個體行為,即使努力工作其最終所得的報酬也不足以滿足其自我生存和發展的需求。在這種生產力發展程度下,社會化生產分工還沒有開始,缺乏較為穩定完善的代理關系。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分工的日趨細化,委托代理領域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一方面出現了積累了大量社會財富的商人,但由于其能力、精力和專業化知識的貧乏而無法實現良好財產經營管理;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一批專業化程度高以及能力和精力充沛的職業經理人,他們能夠有效的行使所有者授予其財產經營管理的權利。現代企業產權制度下的兩權分離為委托代理關系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伴隨委托代理關系而來的是所有者期望公司財富最大化與管理者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之間的矛盾。為了緩解二者在委托代理關系中利益矛盾和沖突,公司所有者不得不采取各種措施對管理者進行激勵和約束。[1]
信息不對稱是指交易雙方對有關事件的信息掌握程度不同。交易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充分或可靠,而另一方掌握的信息較少或可靠度不高,便形成了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理論認為掌握充分、可靠信息的一方會向掌握信息少或可靠度低的一方通過其可靠充分信息的出售而在市場中獲益。掌握信息較少或者可靠度低的一方也會主動向掌握信息充分且可靠的一方購買信息。一切社會經濟活動中所涉及的當事人都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根據其不對稱發生的時間,可以將信息不對稱劃分為事前信息不對稱和事后信息不對稱,前者主要發生在交易雙方達成協議之前,而后者往往出現在協議簽訂后。逆向選擇是由于在交易中掌握充分且準確信息的當事人隱藏了信息,而道德風險是在交易中掌握信息充分且準確信息的當事人隱藏了行動。
1.2基于委托代理和信息不對稱理論的分析
為了有效緩解現代產權制度下所有者與管理者由于委托代理關系而在利益方面的沖突和矛盾,所有者必然采用相應的約束和激勵措施。在現代企業產權制度下,一方面,大股東委托職業經理人經營管理公司,形成了大股東與經營者之間的第一層委托代理關系。另一方面,大股東為了監督高管對自己投入資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益性,委托專業能力強的財務負責人監督和制約公司其他高管資本使用情況,這樣又形成了大股東與財務負責人的第二層委托代理關系。在這兩層代理關系中,財務負責人和企業其他高管同屬于代理人地位增強了其為自我利益最大化而合謀損害委托人利益的動機。
信息不對稱常會給委托代理活動帶來一系列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股東無法準確評價財務負責人的工作實效,導致財務負責人出現逆向選擇行為,危害公司利益。盈余信息是企業相關決策者關注的焦點,財務負責人在會計信息生成和報表披露中又處于舉足輕重的位置。財務負責人和企業其他高管為了在公司站穩腳跟、穩固職位而避免被更換的風險等一致的私人利益,有可能共謀對企業的盈余信息進行管理甚至操控。利用現有財務會計制度在會計政策選擇和會計處理方法的靈活性,同時借助職位優勢對財務報告信息進行加工和粉飾。另一方面,股東面臨證監會等監管部門以盈余為考核指標的監管和被兼并的市場競爭壓力。為了保住“上市公司”這個稀缺資源,大股東也有在一定程度上默許管理層和財務負責人合謀盈余管理的動機。
2基于高階管理理論的分析
2.1高階管理理論
高階管理理論最早是由Hambrick等于1984年提出的。這一理論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完善的理論體系。該理論將高層管理者特征、企業績效和企業戰略選擇三個變量統一于整個高階管理理論框架當中,準確地分析出了企業高層管理者的認知模式在企業戰略決策中的作用,極大地推動了企業管理活動的可持續發展。高層管理者的人口統計學特征可以更好地解釋和分析企業的管理行為,預測其經營管理的最終發展方向。相比于其他研究派別的理論,高階管理理論的預測能力更強,預測結果更為準確。其研究結果對企業的決策行為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2.2基于高階管理理論的分析
國內外已有的文獻主要是把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財務負責人、董事會秘書等作為企業高管團隊,視為一個整體對其與企業多元化、企業過度投資行為、高管離職、財務重述等方面進行研究。然而,任何高管團隊都不可能是勻質的,由于不同公司治理環境下管理層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薪酬激勵機制以及任期等方面存在異質性,各管理成員都會或多或少地參與到管理和決策當中,對企業的決策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加強企業管理決策研究對于科學指導企業的戰略決策行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高階管理理論為本文財務負責人性別、年齡、學歷、任期四個方面背景特征對盈余信息質量影響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財務負責人作為企業生成財務報告工作中的直接領導者以及自身所具有的財務特長優勢,對企業高層做出各項戰略方案提供財務方面的專業化支持。財務負責人在面臨對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中有選擇性的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做出選擇時,不同性別的財務負責人對決策所面臨風險反應的差異性可能會影響財務報告信息質量。受教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財務負責人的綜合素養和專業能力,高學歷的財務負責人接受新事物和新環境變化的能力較強。目前,我國尚未形成統一的財務負責人市場,財務負責人在選拔和任用上主要是通過“內部產生”和“外部聘用”兩種方式。兩種聘用方式下產生的財務負責人都會面臨著和企業其他高管一起履行大股東相關受托責任的現實。財務負責人是否會為了保住職位與處于同樣境地的其他高管一起合謀進行盈余管理,進而影響企業盈余信息質量,有待于本文進一步的研究。
3基于激勵理論的分析
3.1激勵理論
管理學激勵理論從人的實際需求出發,要求運用各種有效方法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文站在管理學激勵理論的角度,系統地研究了薪酬福利分配公平性、合理性、公正性對員工工作積極性的影響。公平理論認為,員工在取得一定成績并得到相應回報后,其不僅關心其所得報酬的絕對量,還關注其所得的相對量。員工會把自己在工作中的付出與自己所得進行“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橫向比較是在自己獲得的“補償”(包括薪酬、工作環境及獲得的重用等)和自己的“投入”(受教育程度、個人努力、工作時間等)的比值與自己同等水平的個體獲得補償與投入的比值之間進行比較。縱向比較,即把本人過去和現在的報酬與工作努力程度比較。
3.2基于激勵理論的分析
本文借鑒管理學激勵理論,主要吸收“公平理論”的研究成果,來分析我國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勵機制的合理性、有效性,進而發現財務負責人的薪酬與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質量之間的關系。我國上市公司財務負責人的地位正在逐步提高,作為公司高管中的一員參與企業經營決策。但當我國財務負責人將自己的薪酬與處于同樣地位的公司其他高管、同行業其他公司高管、自己的付出相比較會發現差距依然較大,這就會使得同樣作為公司高管的財務負責人產生不公平的心理,進而也可能影響到財務報告質量。正是上述現象的存在,我國上市公司已經逐步建立了對上市公司財務負責人的薪酬激勵機制:基本年薪、績效年薪和獎勵年薪,其中基本年薪只是財務負責人薪酬總額中較少的一部分。從理論上講,薪酬激勵可能促使財務負責人追求公司長期發展而盡可能提供高質量盈余信息。我國目前薪酬激勵機制以凈利潤和股票價格這兩種盈余指標為衡量基礎。盈余包括了經常性損益和非經常性損益兩個方面,二者在反應盈余持續性方面有顯著的區別。如果薪酬激勵機制中沒有有效的區分經常性損益和非經常性損益以及應計項目和經營現金流對盈余持續性和可靠性的差異,僅僅把盈余總額作為單純的薪酬考量標準,有可能引發財務負責人為了自我薪酬最大化而盈余管理甚至盈余操控的可能性。由此可見,對財務負責人的薪酬激勵是把“雙刃劍”。薪酬激勵制度不合理可能會導致財務負責人為了獲得高薪而操控盈余,進而降低盈余信息質量;薪酬激勵不到位也可能會影響財務負責人提供高質量盈余信息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Ross,S.The economic theory of agency: The principal’s problem.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3,63:134-139.
[2]Hambrick D C, Mason P A. Upper echelons: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managers [J].Academy Management Review,1984,9(2):193-206.
[3]寇恩華.財務負責人背景特征對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質量影響的實證研究[D].重慶理工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