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陰正處于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經過多年高速發展之后,越來越受到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因素的制約。本文分析了江陰開放型經濟中產業結構面臨的突出問題,從轉變外貿方式、實施科技興貿、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和企業實施多元化發展四方面提出相應的化解策略。
關鍵詞:開放型經濟產業結構矛盾對策
1產業結構性矛盾突出
機電”金工業、紡織工業、化工業是江陰市的三大支柱產業,支柱產業具有明顯的優勢,占有絕對份額。其中,黑色金屬”煉及壓延加工業發展迅速,連續五年排名第一,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25.73%,成為江陰近年來最重要的產業。雖然在2013年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擠進前三,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和專業設備制造業替代塑料制品業和有色金屬”煉及壓延加工業擠進前十,產業結構有所提升,但江陰的三大支柱產業———機電”金工業、紡織工業、化工業都是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重化工原材料產業為主體的產業發展特征對江陰市的資源環境提出了嚴峻的考驗。而新興產業如新能源、新材料、車船及機械裝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今年來在江陰雖然發展前景良好,但相對份額還較小,還沒有成長為江陰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因此,江陰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產業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
2化解產業結構性矛盾對策
2.1外貿工作由出口環節向兩端延伸
外貿方式的轉變要向創立自主品牌和建立國際營銷網絡兩端延伸。
2.1.1推進品牌強貿戰略,擴大自主品牌出口
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面對當前極為復雜的國內外環境,要堅持把品牌建設作為外貿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加強服務引導,保護知識產權,爭創國際知名品牌,努力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增創優勢。在出口品牌建設的支撐下,使江陰外貿在蓬勃發展的同時兼顧結構優化。
江陰通過低端產品的品牌化、高端化助推外向型經濟結構的轉型。作為全球最大的精紡尼龍生產企業,江蘇陽光集團70%的毛紡制造實現了自主研發、創立品牌,成為世界上唯一可以生產300支面料的企業。陽光品牌的國際影響力正逐步擴大。在推進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方面,商務部提出了“以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為重點,培育一批具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出口拳頭產品,制定品牌發展規劃,確定重點培育對象,整合扶持政策”。這將有利于江陰進一步推進科技興貿和品牌強貿。
2.1.2推進全球發展戰略,建立國際營銷網絡
中國出口企業多以物美價廉的產品贏得國際市場,但隨著國際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傳統的出口推銷的方式出現了許多問題,影響到我國出口規模的擴大和新興市場的開拓。
面對出口企業銷售方式單一的現狀,江陰出口企業要創新構建多種方式的國際營銷網絡。擁有自主品牌的企業除了在外國市場上設立辦事處或銷售公司,也可以考慮與當地有經驗的貿易商合資建立貿易公司以便進入其銷售渠道。而要在國外市場開設專賣店,對當地用戶提供服務,則需要企業經營品種多樣,有足夠的資金保障和相應的管理運營經驗。在國外投資直接生產的企業,可以依據產品銷售情況成立物流配送中心,對顧客提供咨詢服務、設計生產以及配送的一條龍服務。而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可以利用為國內外大企業進行配套生產實現產品出口,也可以利用政府搭建的貿易交易平臺以較低成本共享國際營銷網絡。
2.2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
根據佩魯增長極理論,在完全競爭的環境中,所有經濟單元的共同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但實現此目標的根本途徑是創新。只有創新型企業和推進型產業才能夠在一定的經濟空間中對其它企業和產業產生支配誘發和推進的功能,產生“支配效應”和“擴散效應”。因此當前出口企業依靠低價和數量的出口方式已經難以為繼,要實現發展必須要依賴創新,不斷在產品升級和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因此,要給傳統產業不斷注入科技元素,從而使之“脫胎換骨”。
要進一步推動產業技術升級,加強產業規劃,注重技術創新,以產業轉型促進外貿轉型。新興產業企業要做好充分思想和應對準備,要主動抓住當前各產業重組的契機,探索行業內兼并重組的可能性,要積極搶占行業話語權,加強標準、品牌工作,切實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保持新興產業持續、健康、穩妥地發展。當下,加快發達國家高端技術及我國緊缺技術的進口以及促進我國先進技術的研發和出口,已成為提升科技水平的重要途徑。因此,要在發達國家高端技術的支撐下,逐漸實現由跟蹤模仿向自主研發轉變,以此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
2.3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增強出口發展后勁
目前江陰的加工貿易仍然以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由數量擴張帶來的順差造成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加之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加劇,出口型企業的發展越來越難。
在今后一段時期,江陰經濟發展所面臨的重點任務是改變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型為主向集約型為主轉變,產業應逐步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的高技術體系轉型升級,最終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在努力培育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主導產業的同時要提高傳統的服裝、面料、紡織的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充分利用現有的加工貿易優勢,擴大其上下游的產業鏈條,提高中間產品的本地化比例。進一步促進江蘇加工企業在全球化生產鏈條中不斷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環節延伸。
參考文獻:
[1]朱建榮.產業集群轉型背景的營銷渠道解構:浙江證據[J].產業經濟,2012(4).
[2]范劍勇.長三角一體化、地區專業化與制造業空間轉移[J].管理世界,2004(11).
[3]周蘋,郭晶.對出口企業國際營銷網絡建設的思考[J].國際商貿,2012.6.
[4]安禮偉,張二震.對外開放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昆山的經驗與啟示[J].財貿經濟,2010.
[5]蘭健,任錦群.構筑層次多樣的開放型經濟體系[J].實踐與探索,2013(2).
[6]張幼文.中國開放型經濟新階段理論建設的主題[J].學術月刊,2006.3.
[7]裴長洪.我國開放型經濟的基本特征[J].中國經貿導刊,2009(4).
[8]張雨,戴翔.江蘇開放型經濟轉型問題探析[J].江蘇社會科學,2012(1).
[9]張幼文.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7(2):1-9.
[10]譚影慧.論對外開放度的度量[J].上海大學學報,20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