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哲學,它將人的主觀能動性置于一個基于實踐活動建立起來的框架下進行研究,突出了人的社會屬性。這種理論研究視角對于正確認識意識的本質,發展和完善唯物主義歷史觀具有重要意義。但我們在探索和研究人的意識主體性時,不能拋開意識的生物學基礎,以免出現研究的認知偏差。本文從意識的內部構建性角度出發,就人的主體性來源進行了嘗試性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意識內部建構性主體性來源
馬克思主義哲學一般是從人的實踐活動的框架中來闡釋人的活動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強調人的主體性的社會歷史屬性,這對于正確的認識意識的本質和反對唯心社會歷史觀是十分必要的。但我們也不能無視意識的生物學基礎,從人的意識的內部建構性來探索人的意識和主體性的源泉是很有必要的,這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對意識定義的補充,也提供了科學認識人類意識的一個方向。本文將唯心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人的主體性認識進行了對比分析,進一步明確了人的主體性來源。
1唯心主義哲學對人的主體性的錯誤理解
唯心主義哲學家很早以前就針對人的主體性進行了研究和論述,其中不乏一些具有較高借鑒價值的觀點和結論。馬克思曾經就唯心主義對人主體性的研究進行了評價和判斷,他認為唯心主義哲學家的研究突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這是值得肯定的,但他們過分強調人主體性的抽象化和精神化,容易將研究引入虛無主義的深(中。唯心主義將“自我意識”和“意向性”作為人主體性的主要來源和構建基礎,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究其原因,主要是唯心主義哲學路向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和研究者對人意識和思維導向的錯誤理解。
以近代主體性哲學的集大成者笛卡爾為例,他認為意識是存在的前提的基礎,即“我思故我在”,這是一種典型的唯心主義觀點。在研究人的主體性來源時,他將思維看作人的本質內容,將人的肉體與靈魂相分離,以證明思維的獨立性,即思維可以獨立于自然物存在和發展。這種二元論的哲學不僅無法解決物質與精神的相互作用問題,還造成了其研究體系內部一些思維價值論的自相矛盾。笛卡爾雖然看到了思維和意識在人主體性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但他在思維和物質地位的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問題,過分強調意識的重要性,無法建立起科學的意識研究框架,對人的主體性來源認識不明,其研究活動難以繼續下去。
而一些德國古典哲學家在進行人的主體性來源研究時,雖然看到了人的主體性作用,實現了研究的重大突破。但他們始終將其分析和研究建立在經驗和抽象理解的基礎上,忽視了物質層面的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如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思維是理性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的認識與理性存在一種難以割裂的聯系,理性實踐與人的道德生活密不可分,在實際認識活動中,人必須先建立起一個較為完善的認知結構體系,進而通過感性經驗的分析和總結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在這種認識結構下,人的感性體驗被提到了一個過高的地位,理性與自然物的聯系被忽略了,這是不符合人主動性的實際認知發展特點的。另外,康德還提出了一個“絕對命令”理論,即人在進行道德行為選擇時,為了保證其行為的正確性和合理性,可以依據自由精神原則指導其行為。這一理論嚴重背離了理性的內在組織性要求,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認識論。
2從意識的內部建構性來解釋人的主體性
縱觀唯心主義哲學家關于人的主體性研究,他們無一不將人的主體性與意識緊密聯系在一起,并通過大量舉例和論證來證明其研究的科學性和合理。為了進一步明確人的主體性來源,并揭示人的主體性與意識之間的關系,本文嘗試從唯物主義意識觀角度出發,并在意識的內部構建性的基礎上科學分析和研究人的主體性,以便得出更符合主觀性實際發展需求的結論。
首先我們可以先分析意識的來源,了解其產生發展規律。意識是在客觀物質世界產生的,它是客觀物質世界在人頭腦中的呈現,可以突破實際物質運動形式而存在。意識反映的內容并不一定是客觀真實的,既包括真實的反映,也包括虛幻歪曲的反映。在唯物主義哲學當中,意識與物質是一對重要關系,二者關系密切,主要表現在: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意識不是天然就存在的,而是隨著自然界的進化發展而產生的,其發展必須以物質為基礎。根據物質世界的不同發展階段,我們可以將意識分為以下三個重要性環節,即在物質作用下產生的由高到低層次的刺激感應性、刺激感應性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高級心理感應、由高級動物感覺到意識的產生。
刺激感應性是低等生物較常出現的意識感受,是意識感知能力較低的表現。刺激感應性的出現標志著生物感應能力的發展,它是意識發展史上的一次質的飛躍,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物質的運動并不是單向的,而是一種相互作用的雙向式運動。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物質按照一定的自然法則調整其運動狀態和方向,其運動目的性不強。但低等生物的出現則改變了這一狀態,有效地提升了運動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是一種進步的表現。當然,低等生物只是一個初級的系統,其內部組織結構的穩定性不強。但在此過程中,物質的自身運動已經有了一定的目的性和針對性,表現出萌芽特征。
當刺激感應性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高級心理感應隨之產生。高等生物的感覺和心理可以將其選擇性和目的性特點發揮到最大。這時,高等生物已不再依靠本能生存和發展,而是有了層次更高、內容更豐富、活動更復雜的感知本能。同時,不同生物的活動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有時即使同一生物在不同種群發展環境下的活動方式也不盡相同。隨著高等生物活動形式的不斷發展,其主體與客體關系逐漸出現,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生物活動的發展方向,尤其是動物的發展。與其他生物相比,動物的求生能力和求生欲望更為強烈,其心理和感覺已經突破了簡單和孤立刺激反應的局限,并已經發展成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動物的意識在具體活動中呈現出一定的動蕩性和矛盾性特點,它較為強調自我的中心地位和作用,并能夠面對明確的客體展開相應活動。
隨著高等猿類思維的發展成熟以及其群體活動的日益頻繁,人及意識相繼產生,并經歷了一個從低到高的發展階段。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及意識的產生是物質世界發展的必然結果,這一過程兼具自然和社會兩種屬性,同時社會屬性占主導地位。一般地,那些純粹的動物心理是不會產生意識的。意識是一種社會性產物,它的產生與勞動、語言、人腦聯系緊密,不可分割。因此,唯物主義哲學肯定意識的社會性,并將人視作社會的產物,這與唯心主義哲學的觀點完全相反。人參與勞動之后,其大腦功能逐步完善,同時其語言功能也隨之產生。因此,我們可以肯定意識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的。
但這并不代表我們在開展人的主體性來源研究時,可以將一切意識問題都用社會性來解釋。意識的產生除了與社會勞動有關外,還與其生物構造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在進行研究時,研究者可以嘗試從多個角度進行研究,以提升其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和全面性。皮亞杰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認知理論框架,它將人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思想和認知特點進行了歸納和分析。人在早期認知階段往往表現出較強的自我中心性特點,較少考慮他人的看法,而隨著人的認知水平的不斷提升,其越來越關注外在環境的變化,并能根據其發展變化趨勢調整自己的行為,其抽象思維水平不斷提升。由此可知,人的群體性或社會性特征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伴隨著其思維發展而逐漸形成的。
當然,人的主體性只是一種趨向和構建原則,它還需要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得到實現和豐富,實踐和認識活動為人的意識的完全發展提供了可能和內容,人類的交往活動和文化的傳承,也極大的推動了人的意識水平。但不可否認的是人的意識能力本身具有的主體性建構原則是所有人類活動的主體性的來源,沒有意識本身的這種特點,任何實踐活動都是無從說起的。
3小結
一直以來,馬克思主體哲學就將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作為其唯物主義實踐研究的重點,以科學認識人類意識的發展方向。本文主要從意識的內部構建性角度研究了人的主體性來源,并通過對比分析的方法明確了社會性和生物構造在人主體性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7.
[2]宋劍.意識形態與人的主體性建構[J].湖北社會科學,2008(02).
[3]姚滿團.社會文化歷史與意識的建構:維果茨基的意識觀[J].雞西大學學報,2011(01).
[4]孫幫寨,鄒放鳴.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解構向度與建構向度[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