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競爭力是在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一個城市所呈現出來的進行資源優化配置的能力。本文借鑒國內外學者的已有研究成果,結合金華市城市發展的實際情況,采用因子分析法對浙江8個地級市的城市競爭力進行比較分析,繼而提出提升金華城市競爭力的相應舉措。
關鍵詞:金華城市競爭力對策
城市競爭力是在社會制度、經濟結構、價值觀念、文化傳統、地理位置與資源環境、經濟政策等多個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一個城市所呈現出來的進行資源優化配置的能力,這一能力是促進城市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源泉。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無論是哪個城市,都同時面臨著崛起的機會和衰落的威脅。在全球化激烈競爭環境里,對于每一個城市的未來,一切皆有可能,底特律的衰敗就呈現在我們眼前。城市要實現跨越和趕超,必須全球化思考,牢牢把握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制定并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和正確的競爭政策。
1金華城市競爭力現狀
近年來,金華市加大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群建設力度,不斷“趕超崛起”。金華的發展呈現出三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城市化發展水平較快。2011年金華市人均GDP達到8134美元,成為浙江中西部地區第一個突破8000美元的市。隨著20世紀90年代城鎮化水平迅速提高,農村小城鎮的高速發展拉動了全市城市化水平,2012年城鎮化水平達到60%。同時,社會和諧發展,生態環境良好,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市規劃發展更具科學性。二是綜合實力增速明顯。2012年,金華市地方財政收入、進出口、服務業投資等增幅均居全省第一位,生產總值和工業用電增幅均居全省第二位,固定資產投資、工業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幅均居全省第三位,發展勢頭進入全省第一方陣。三是產業集群作用明顯。汽車制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現代五金、小商品、新材料等主導產業發展已具規模,產業配套優勢明顯,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隨著金義都市新區建設的提速,招商引資勢頭強勁,新興產業的高速增長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2金華城市競爭力發展存在的問題
金華經濟發展相對于省內其他主要城市,其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如地區生產總值大大落后于杭州、寧波,農業人口比重較之于寧波、嘉興、紹興等市明顯偏高。其他主要社會經濟指標,金華也不占優勢,對比金華的自然、人文和交通優勢,金華市的發展水平是偏低的。其城市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2.1地理位置相對封閉各地不同的地理氣候條件導致不同的生產勞動方式和生活方式。杭嘉湖和寧紹是水鄉平原地區,形成了吳越文化;溫州和臺州是山地沿海地區,形成了甌海文化;金華、衢州地處金衢盆地,形成了婺文化。金華是浙江少數幾個內陸城市之一,與周邊臨海城市競爭區位優勢不明顯。金華所處的金衢盆地農耕條件優越,農業歷來發達,由此產生的“盆地意識”使金華處于相對保守狀態,阻礙了周邊發達城市對金華的輻射帶動作用。
2.2產業結構不合理合理而高效的產業結構是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實現經濟集約增長的基礎條件。2010年金華三次產業比例為5.1∶51.5∶43.4,經濟增長還是依賴于第二產業,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從工業內部來看,工業經濟還是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內部機構仍然存在著“小、弱、低、散”,工業總量增長貢獻較大的行業仍然主要是以傳統產業為主,高技術產業比重仍然較低。工業總體規模仍偏小,龍頭企業較少,制約著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的提高。2010年,金華市規模以上工業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為21.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從第三產業內部構成看,存在結構低水平的狀況,金融、保險、咨詢、技術服務等生產型服務業水平不高,主要還是以生活型服務業為主導。
2.3企業創新能力不強,品牌競爭力有待提升工業經濟的競爭也可以說是科技與品牌的競爭。目前,金華存在著技術創新投入不足、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比例偏低、品牌競爭力不強等問題。科研經費投入、研發機構設立、高端人才的投入等不足和差距使金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明顯不如其他先進地區,嚴重阻礙產業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同時,大多數中小企業存在著機制落后,在資本的流動性、品牌意識、外部經濟條件和擴散效應等方面暴露出不足,產業配套能力不足,同一行業的企業間存在著惡性競爭,并沒有形成真正的增長極。
3金華城市競爭力評價
本文借鑒國內外學者的已有研究成果,選取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衢州、舟山、臺州、麗水8個地級市,采用因子分析法對金華城市競爭力的14項指標運用SPSS 13.0進行分析。按照指標體系選取的科學性、目的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原則,共選取14個指標:人均GDP(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萬元)、各市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元)、人均生活用水量(升/人日)、全市全社會用電情況(億千瓦時)、貨運量(萬噸)、每萬人口中專利授權量(項)、全市進出口總值(萬美元)、全市實際利用外資(萬美元)、地方財政收入(萬元)、地方財政支出(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萬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億元)。通過因子分析法,得出如下結論:一是從綜合得分看出,依次為紹興、嘉興、臺州、湖州、金華、舟山、衢州、麗水。從城市經濟整體發展角度而言,環杭州灣、溫臺沿海的城市在經濟發展上處于絕對優勢,而浙西南的衢州、麗水則處于絕對劣勢,但介于中間的城市則基本是浙東北和浙西南交叉排列。二是周邊地市如嘉興、紹興、臺州等,經濟實力明顯占優,城市綜合競爭力也較強,且都處于要素集聚階段。這些城市利用臨海優勢及國家政策扶持,對來自海外和上海的高端產業轉移,已“近水樓臺先得月”。
4提升金華城市競爭力的對策
4.1打造平臺培育產業,提升政府工作效能積極轉變政府職能,規范政府行為,不應再參與或過多干預微觀主體的經濟活動,應把職能轉向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創建公平的市場環境上來。加強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引導,強化自主創新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最大限度提高資源利用率的理念,發展和培育一批裝備制造業、新興高附加值的龍頭企業,特別是要大力發展無污染、綠色環保的電子信息和IT產業,加快電子商務網站建設,壯大服務外包產業。通過營造富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吸引外來投資。如對關聯度大、牽引力強的特大項目在土地上予以優惠,在籌資上予以財政補貼,在服務上優于他人。
4.2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促進金義都市區的融合依托金義都市區的建設,推進金華義烏聚合與一體化發展。加快金華義烏縱橫貫通的交通、經濟網絡,形成互相聯系和合作的協調機制,以此為兩地的產業聯動以及資金、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的擴散創造條件,使浙中城市群的經濟潛能充分發揮出來,增強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功能。通過樹立城市群整體發展的戰略理念,以金華-義烏為“區域龍頭”,在空間、功能、產業、體制等方面有機結合和協調發展,激發浙中城市群共同發展的合力和活力。同時,城市群內各個城市應本著錯位發展和互補發展的原則,根據各自的產業特點和發展優勢,打破行政壁壘,加強分工協作。
4.3加大研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加強中科:金華科技園等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鼓勵企業建立研發中心、工程技術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發機構。積極引導并支持企業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增強研發能力,加大創新投入,加快知識產權改造,優化技術創新管理,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人才開發和管理體制,造就一支大規模、優結構、高素質的創新人才隊伍。加強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加大財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營造激勵創新的社會環境、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和法制環境。
參考文獻:
[1]洪兆平.基于因子分析法和改進熵值法的城市競爭力綜合評價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21):47-50.
[2]周躍云,趙先超,晨風,等.長株潭城市群城市競爭力實證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1(02):28-30.
[3]王艷.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浙江城市競爭力評價[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0(07):117-119.
[4]張慶偉.浙江省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實證分析[J].浙江萬里學:學報,2006(02):111-113.
[5]倪鵬飛.城市競爭力報告No.8[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