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工作者強烈的責任意識、人文情懷和崇高的職業精神,充分體現出當前我國新聞界深入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三項學習教育”、深入科學發展觀學習的重要意義。新聞工作者職業精神的缺失是一系列因素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的結果,因而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本文主要分析和討論了新聞工作者職業精神的缺失和重塑問題。
關鍵詞:新聞工作者職業精神缺失重塑
0引言
職業精神,是每個從事社會工作的人都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它包括一個人對職業的價值觀、態度,以及職業理想、職業責任、職業道德等等,是職業化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這些隱形的、精神的因素決定著從業人員的職業行為、工作效率和工作品質,而只有秉持各自的職業精神,方能發揮職業的社會功能,維系職業的價值。而在今天新的歷史時期,大力提倡和鍛煉新聞工作者的敬業精神,則是我國新聞從業隊伍建設的重要課題。
1新聞工作者職業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現
1.1敬業精神不足新聞工作具有強烈的挑戰性、新聞性、時效性,需要集中精力,投入大量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新聞事件每天都是變化的,我們必須面對許多新的情況,去開展我們的工作。而沒有勤奮敬業的精神作為支撐是無法融身于新聞事業的。然而,受社會浮躁化、文化快餐化風氣的浸染,今天的新聞隊伍當中,缺乏敬業精神者大有人在,不少人工作得過且過,僅滿足于交差,視工作為糊口的“飯碗”,采訪粗疏、調查片面、作風飄浮,比如說有些采編人員從一些非主流網站和媒體上摘播一些危言聳聽、似是而非的消息;有些采編人員報道會議和領導活動流于公式化、程式化;有些新聞或信息不作深入調查、研究、核實,就草率播報;有些題材選擇和稿件寫作草草了事,不肯多下功夫認真策劃、挖掘,報道深度膚淺、沒有力度、沒有特色;更有甚者為了金錢和榮譽,弄虛作假,炮制“虛假新聞”、“有償新聞”、“人情新聞”等等。從2002年開始,《新聞記者》雜志每年都發布“全國十大假新聞”并進行分析,這里既有職業道德的原因,也有工作規范的問題,更從側面反映了激烈的媒體競爭下人心的浮躁,說明了我們新聞行業隊伍當中,確確實實有的已經違背了應有的職業道德底線,敬業精神尚沒有在從業人員的心底扎根。
1.2專業精神不足對新聞工作者來說,恪守職業操守,彰顯社會良知是一種專業精神,與時俱進地尋求傳播理念的突破和傳播方式的更新,也是一種專業精神。新聞工作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負擔著監督促進社會發展的重任,因此專業理念和專業精神同樣不可或缺。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中明確提出:“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工作者要堅持發揚實事求是的作風,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加強調查研究,報實情、講真話,不得弄虛作假,不得為追求轟動效應而捏造、歪曲事實。”然而,當我們有些新聞工作者遭遇時效性、新奇性、趣味性等能吸引受眾眼球的諸多新聞價值要素時,事件是否屬實,是否值得宣傳,是否有可深度挖掘的理由,是否起到正面的宣傳效果,這些都已經不再重要,而利用新聞創造價值,對于他們才是最重要的。目前我們新聞界出現的諸多失實報道、失誤報道,就反映出我們新聞工作者專業理念的淡漠和專業精神的不足。
1.3自身學識修養不足隨著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高科技的迅猛發展,受眾對于媒體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果新聞工作者自身的常識修養和素質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就很難滿足受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但是,在我們的新聞隊伍當中,仍然有一部分人缺乏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致使不少報道和節目淺嘗輒止、錯漏時出,多層面的反映出自身學識修養的不足。記得在一篇法制新聞報道中,出現了這樣的字句:“王某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期三年執行。”反映了采編人員缺乏法律常識,不知道“緩期執行”和“緩刑”是不同的,事實上,前者只能和“死刑”搭配。再譬如:一些新聞報道和節目中錯別字久禁不絕,陜西“勉縣“成了”岷縣“,“憂患意識”成了“優患意識”等等,或許有些人認為,錯別字是粗心大意造成的,在所難免。但有沒有想過,打字出錯,難道審稿、審片也一味出錯,用粗心大意就能解釋得過去嗎?這實在是自身學識修養不足所致。
2新聞工作者職業精神缺失的原因探析
2.1媒體之間的激烈競爭媒體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有市場,為了搶占市場,個別媒體沒有擺正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系,把媒體當作經營牟利的工具,利用新聞報道搞創收、與采訪對象做利益交換,以新聞報道形式發布廣告,或變相新聞形式換取廣告和贊助,也滋生了“有償新聞”、“廣告新聞”、“人情新聞”的產生。
2.2一些新聞工作者自身要求不到位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直接關系到所在媒體的質量,然而,一些媒體和新聞工作者放松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學習,沒有系統地掌握馬克思主義觀的基本觀點,修養不高、素質不高、作風飄浮,追逐名利,素質水平良莠不齊,把職權當成謀取個人利益的工具,而不看作是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導致職業道德底線屢屢失守,社會責任讓位于經濟利益,職業操守屈從于功利追求,造成思想和職業行為上的偏差。
2.3媒體行業管理上的缺陷現在越來越多的新聞工作者是沒有編制的聘用工,他們沒有職稱、沒有保險、有的甚至沒有正式的記者證,但卻在采編一線從事著重要的工作,作為記者每月每周的發稿量又是有任務的,而收入與發稿量又直接掛鉤,在這種情況下,一部分人只注重了發稿量,卻忽略了新聞的質量。
3重塑新聞工作者職業精神的幾點思考
3.1要注重培養政治素質新聞工作者的政治素質體現在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三個方面,而必備這三方面的意識則是一個新時期下合格的新聞工作者所需具備的基本政治要求。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要當好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一定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新聞工作黨性原則,加強“三項學習教育”,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始終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堅定政治立場,把握服從大局,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工作崗位的重要性,樹立高度的責任意識,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弘揚社會正氣、倡導科學精神,才能履行好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的使命。
3.2要注重培養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每一項職業都有自己的規則和理念,這不僅僅是對個人發展的追求,更是對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的尊重。正如士兵要舍身取義沖鋒陷陣,因為你是士兵,職業需要你隨時準備放棄生命。同樣,因為你是新聞工作者,職業需要你具備敢擔責任的意識。
3.3要注意培養對待新聞事業的熱情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必須要明確自己所從事工作的專業性質、宗旨、目的,學一些新聞歷史理論,明確新聞是什么,社會主義的新聞又是什么,只有深刻地理解了自己所從事的專業,才能對這一事業產生熱愛之情,新聞工作需要理性、客觀、但更需要熱情。立足本職工作,以自己專業扎實的學識和熱情工作的精神,時刻踐行新聞工作者的使命。
3.4要注重培養敬業精神敬業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也。敬業,是一個記者成長、成名的必備條件之一。新聞事業是一項崇高的、嚴肅的社會事業,敬業精神對新聞工作者尤其是社會主義的新聞工作者來說,至關重要。這就要求我們要樹立良好的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紀律、職業作風,樹立崇高的精神追求,維護新聞事業的崇高聲譽,維護一名新聞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3.5要注重提升文化知識素養知識決定思想的高度,沒有較好的文化知識素養,也就做不好新聞工作,職業精神職業道德更是無從談起。美國著名記者杰克·海敦在《怎樣當新聞記者》一書中說:“新聞專業的學生,應該像哲學家培根一樣,把一切知識都當作自己的領域,要培養對歷史、政治、宗教、文學、音樂、藝術、戲劇、電影等興趣。”這說明新聞行業是門“雜行”,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知識是“彈藥庫”、是“信心源”,它不僅能夠滿足新聞報道與節目形式上的需要,還決定著新聞工作者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品位。總之,一名新聞工作者要具有廣博、完善、嚴謹的知識結構,做到既學有專長,又廣泛涉獵,只有成為這樣的“復合型”人才,才能提高新聞質量,做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新聞精品。
4結束語
媒體的責任重于泰山,它擔負著向社會與公眾提供新聞與各種信息服務,表達和引導社會輿論的崇高社會責任。作為精神文明播種者的新聞從業人員,其職業道德修養和職業精神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因此,作為新聞工作者一定要有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主人翁責任感和憂患意識,從自身做起,加強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修養,維護良好的職業形象,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引導受眾的審美和價值觀念,弘揚社會正氣,才能真正做好新聞工作!
參考文獻:
[1]林如鵬.新聞采訪學[M].第1版.暨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115.
[2]鄭保衛.簡論新聞職業精神與職業道德建設[J].新聞戰線,2004(5).
[3]杰克·海敦.怎樣當新聞記者[M].新華出版社,198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