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選擇阜平縣平陽鎮羅裕村(貧困村)和內丘縣侯家莊鄉崗底村(脫貧致富典型),采用入戶調查的方法,對這兩個典型村的自然資源狀況、人口結構、產業結構、科技傳播體系等特征進行全面調查和對比分析,找出羅裕村貧困的關鍵癥結,進而借鑒崗底村成功脫貧的經驗,提出貧困山村脫貧攻堅并實現全面發展的路徑,從而為阜平縣盡快實現脫貧致富建言獻策。
關鍵詞:貧困山區脫貧扶貧攻堅
2013年2月1日,河北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關于支持環首都扶貧攻堅示范區及阜平縣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下稱《意見》),把阜平縣和鄰近首都的淶水、易縣、淶源、赤城、蔚縣、沽源、豐寧、灤平、興隆等10個重點貧困縣作為全省扶貧攻堅示范區。
在河北省貧困山區相對貧困日趨加劇、基礎設施薄弱滯后、開發能力嚴重不足、支柱產業發展緩慢的現實條件下,扶貧攻堅成為一項十分艱巨的工程,要實現《意見》中提出的到2015年扶貧對象人均純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各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增幅兩個百分點以上的戰略目標,難度可想而知。為此,必須正確估量貧困山區脫貧的宏觀環境和微觀優勢,認清并把握各種有利因素和機遇,尊重自然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科學實施扶貧攻堅。
本文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擬以阜平縣為例,通過對典型貧困村———平陽鎮羅裕村的自然、人口、村民觀念、產業結構以及科技支撐等現狀進行全面調查和分析,并將之與河北省脫貧致富的典型———內丘縣侯家莊鄉崗底村進行對比分析,力爭破解羅裕村貧困的根本原因,找到該村實現脫貧致富的路徑,進而提出阜平縣實現扶貧攻堅的對策建議。
1自然資源狀況
羅峪村位于河北省阜平縣東部的平陽鎮,地處太行山北段東麓,羅峪村海拔高度為254~328m。羅峪村交通便利,保阜高速東西橫貫全村,高速出口平陽站位于本村中部。
2人口素質綜合評價研究
采取了入戶登記調查的方法。重點調查羅裕村人口總數、勞動力總數、男女比例構成、不同年齡段人員構成等特征,并將數據與崗底村相比較。
崗底村是河北省內丘縣侯家莊鄉有名的“貧困村”,上個世紀80年代,崗底村和其他太行山里的山村一樣:山禿、人窮、觀念舊。160戶人家690口人的崗底村當時全部家當是8000畝荒山,200畝山間農田,人均收入只有50元。現在的崗底村,山綠、水清、人富、觀念新,總資產達10553萬元,年總產值6800萬元,人均收入10300元,其中人均果品收入9000元,植被覆蓋率達到了82%,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高度統一。
阜平縣平陽鎮羅裕村總人口數756人,216戶,勞動力總數530人,男勞動力數總計300人,女勞動力數總計230人,男女比例為1.3:1。
內丘縣侯家莊鄉崗底村崗底村總人口數670人,189戶,勞動力總數320人,男勞動力數總計175人,女勞動力數總計145人,男女比例為1:0.95。
通過對阜平縣平陽鎮羅裕村人口文化素質情況進行統計,發現其人口總體教育水平偏低,文盲占總人口31.0%,大學及以上文化占總人口3.0%,高素質人才嚴重缺乏,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差。觀念落后,滋生了“等、靠、要”的思想,視吃救濟、拿低保為理所當然的事情。缺乏現代市場意識、開拓意識和競爭意識,懼怕風險。雖然有些農民想致富,但受地理位置、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制約,難以找到一條致富的門路。導致當地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推行設施農業、調整產業結構遇到很大阻力。
內丘縣侯家莊鄉崗底村高中以上文化的村民達到40.3%,而羅裕村才有8%;大學及以上文化的村民占比較羅裕村高出了14個百分點;文盲占比較羅裕村低25個百分點。而且,崗底村還計劃培養100名職業農民,接受從中專到大專、大專到本科的農業技術學習,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3科技傳播體系特征研究
阜平縣平陽鎮共有技術人員67人,占平陽鎮總人口的1%。技術人員占比小,沒能建立良好的科技傳播體系。要想使貧困人口徹底擺脫困境,離不開科技項目和科技培訓,必須配套實施符合當地資源優勢的科技扶貧項目,進行實用技術的普及培訓,使貧困人口掌握一定的實用技術,轉變觀念,用先進的科技知識,改變落后面貌,達到致富目的。
科技傳播體系的建立,可以借鑒崗底村的做法。例如:2010年河北省邢臺市農業學校與內丘縣侯家莊鄉崗底村簽訂農民“持證下田”培訓工程協議,該村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必須經過學校培訓,達到農業生產中級以上水平并取得相關證書后,才能“持證下田”。
扶貧攻堅、科技傳播雖然離不開外援支持,但關鍵還是要靠當地農民自身的力量。通過組織技能培訓,教授農民脫貧致富的本領,讓農民自覺的想干事、肯干事,通過激發內力,借助外力,增強實力,真正讓貧困群眾走上自我積累、自我發展之路。讓貧困群眾最終“鼓錢袋、也富腦袋”。
4扶貧攻堅策略研究
通過對貧困山區自然資源狀況、人口素質、科技傳播體系特征進行科學的統計和分析,提出扶貧攻堅策略。
內丘縣侯家莊鄉崗底村主要做法:
一是科技治山,科學管山。依托河北農業大學等大專:校科研單位,研究制定了根治荒山、造林綠化,興林富民的發展藍圖。“五統一分”的治山模式和“五分一統”的管理模式,為崗底的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依靠專家,注重科技。該村實施技術創新和品質改良工程,從河北農大、中國農大、河北省農科:等:校邀請專家、教授培訓指導,全面推進無公害標準化生產。
三是實施品牌戰略,進行市場化經營。用品牌化運營的理念和方法來實現富崗蘋果的最大銷售值,注冊了“富崗”商標。較好地實現了富崗蘋果的經濟價值。2006年“富崗”蘋果榮獲2008年北京奧運會推薦果品一等獎和“中華名果”榮譽稱號。
通過學習崗底村扶貧成功的經驗,結合羅裕村的實際情況進行示范村建設是勢在必行的,通過示范村項目的實施,特別是進行實用技術的普及培訓,使貧困人口掌握一定的實用技術,轉變觀念,用先進的科技知識,改變落后面貌,達到致富目的。
本課題在阜平縣設立了“阜平縣科技扶貧攻堅產業技術與科技扶貧示范村建設”的重點支撐項目。該項目主要是探索科技扶貧開發的適宜對策與策略,建立適宜于貧困山區的良好產業結構和相應的產業技術,通過運用核桃優質豐產技術、大棗提質增效技術等現代綜合技術建設科技扶貧示范村2-3個,實現“五年穩定脫貧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八年全面建成小康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的目標。
扶貧攻堅項目基本情況
4.1扶貧攻堅產業技術集成情況
①優質核桃高效省力化栽培技術集成。
②阜平大棗提質增效技術集成。
③生態養殖技術集成。
④高效小雜糧間作技術集成。
4.2產業技術扶貧攻堅綜合示范村建設情況
①選擇平陽鎮羅峪村,建設以核桃產業為主體的綜合示范村。
②選擇北果園鄉李家莊村,建設以阜平大棗為主體的綜合示范村。
4.3扶貧攻堅科技傳播體系建設情況
建設科技傳播隊伍。縣級按產業設置主導產業技術專家組、鄉鎮配備科技副鄉鎮長,每個村配備一名科技特派員,建立完善的產業技術傳播隊伍。同時,建立不同的產業技術協會或產業技術聯盟。
建立培訓制度。按產業根據生產季節的需要,關鍵時期在全縣利用廣播、電視、報刊、宣傳材料、明白紙、12396信息臺和舉辦培訓班等多種形式進行不同級別、不同規模的產業技術培訓,培養專業技術骨干和專業技術隊伍,加強技術指導,提高產業發展水平。
4.4示范村建設采用的技術路線
對貧困山區社會現狀與扶貧攻堅對策研究主要采用調研和現場訪談法;產業技術集成主要采用查新集成法;示范村建設采用實地規劃、技術示范和蹲點落實法;傳播體系建設采用多途徑建設方法。
總之,綜合運用各種產業技術,在示范村進行實地集成示范,建設成為先進技術扶貧的孵化基地和傳播中心。
本課題在前人研究基礎上,運用科學發展觀從人口結構、人口素質、勞動力結構、產業結構、群眾觀念等方面著手調查研究,發現貧困山區存在的問題,立足于河北省大力開展貧困山區扶貧攻堅的大趨勢,利用科學發展觀提出了可行性建議,促進了貧困山區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清榮,等.試論我國扶貧開發的歷程、模式及創新[J].老區建設,2013.
[2]那威.加快環首都貧困帶扶貧開發的建議[J].時代金融,2013(20).
[3],文斌,等.河北省貧困縣產業發展與可持續競爭力提升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