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成果轉化對于區域科技與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和科研:所嘗試以科技成果出資入股科技企業。但是,在科技成果資本化的過程中,存在著利益分配與風險控制等問題。如何在保證收益的情況下控制風險,是技術投資方最為關注的問題。本項研究就科技成果資本化主要模式的分析和選擇進行探討,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科技成果資本化轉化模式
1概述
科技成果資本化是指科技成果擁有者,以科技成果作為資本投入到企業中,作為技術出資方與投資方的其他資本共同經營、共享利益、共擔風險,進而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市場化的過程。而科技成果的資本化模式是指將科技成果從形式上轉化為資本,在以資本的形式參與利益分配方式。科技成果資本化的過程涉及到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及各級政府。它既是一種將知識產權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也是一種投資行為。本文通過研究我國科技成果資本化的主要模式,分析各種模式的特點及適用范圍,同時分析我國科技成果資本化面臨的主要問題。
2科技成果資本化的必要性
2.1科技成果資本化有利于提高研發效率
科技成果資本化能夠使技術持有人獲得較高的成果轉化收益和較好的社會聲譽。同時,科技成果資本化也能使企業獲得所需技術,加速產品升級。科技成果資本化一旦成功,科技成果的持有者和需求者都能獲得超額利潤,從而促進新的科技研發和創業活動,推動科研人員創造更多的科技成果,生產更多的高技術產品。同時,科技成果資本化能夠有效的整合科技資源,為產學研合作搭建橋梁,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對全社會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有效配置和使用。
2.2科技成果資本化使風險與收益對等
在對科技成果實現資本化的過程,通常情況下能夠對風險、利益進行合理的調配。在資本市場上,通過融資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規避風險與收益不對等的現象,在直接投資制度中,一方面通過建立和完善風險補償機制,進一步提高高風險投資人的收益,對其損失給予一定的補償;另一方面通過股權實施分化,進而對風險進行有效的分散,同時對整個金融系統的抗風險能力進行鞏固和強化。
2.3科技成果資本化增強了經營管理的科學性
對于科技成果所有者來說,在實現科技成果資本化功能的過程中,通常情況下,為了進一步提高收益,其選擇的方式主要涉及:通過證券市場發行股票獲得權益性收益,通過資本市場獲得風投資金或通過技術入股興辦經濟實體而獲得收益。對于這些獲取收益的方式,往往需要出資方進行監管,并且這種監管,需要以審時度勢為基礎,同時結合自己的實力以及掌握的資料,進一步作出科學合理的選擇,進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蠻干。
2.4科技成果資本化促進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科技成果在實現資本化的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高科技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所需大量資金的需要,在較高的起點使得高科技企業進行運作,迅速進入持續發展軌道,進一步實現跨越式發展,同時形成科學合理的產業組織,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科技成果商業化的進程。另外,通過籌建一批新企業,進而對老企業實施改造。相關產業在這種發展所產生的擴散效應和示范效應的帶動下有了長足的發展,同時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的合理化,資源配置的有效化,并且經濟增長方式也發生了相應的轉變。
3科技成果資本化的運作模式
3.1科技成果作價出資
科技成果直接作價出資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模式之一,指科技成果持有人與企業協商,或通過具有資質的第三方(如資產評估機構)對科技成果進行評估作價,再按比例出資,與企業或其他出資方共同租金股份制公司,從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一種模式。科技成果作價入股實際上是在技術交易中以科技成果、知識產權、無形資產作價獲取企業的股權。科技成果直接作價出資的優點在于:有利于企業和成果持有人更好的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承擔市場風險,并按一定比例共同享受成果產業化收益,從而實現共贏的一種合作方式。這種方式的缺陷在于:首先,科技成果屬于特殊的無形資產,其價值很難通過固定資產評估方式來估算定價;其次,高校及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產權歸屬高校及科研機構,按照誰投資誰所有的原則,國家投資的產權應該歸屬于國家,因此無形資產屬于國有資產,國有資產轉化存在諸多困難,并且轉化收益要上繳國庫,不利于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第三,利益分配問題,高校及科研機構的股權激勵比例和分配受到資產管理部門的審核,分配比例過低不利于激勵科研人員積極性,比例高又不符合國家規定。第四,技術入股的審批程序過多,過于復雜,并且審批流程不清晰,也阻礙了科技成果作價出資的發展。
3.2先技術轉讓,后出資
先轉讓后出資的模式是指先將科技成果轉讓給合作方,再以科技成果轉讓獲得的資金出資入股。但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常常遇到一些問題:首先,如果以技術成果的初步評估價值直接出資,占資比例很可能超過國家規定限額25%。如果按照低于25%的比例確定成果價值,很明顯有損于成果持有人的利益。第二,成果轉化為產品進入市場需要較長的時間周期,還有許多不確定因素使產品的未來充滿了風險,如果開發失敗,成果持有人對項目的投入將無法收回。同時,先轉讓后出資的模式也存在一些優點:先轉讓后出資的模式能夠縮短成果認定、評估、定價的周期,簡化手續,加快項目的啟動,對于雙方來說,都是有利的。與科技成果直接作價入股相比,組建公司的手續得到了簡化,也簡化了技術評估、科技成果認定及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確認等手續,從而縮短了項目的啟動時間。
3.3先技術服務,再作價出資
先技術服務再出資入股是目前高技術成果交易的重要方式。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技術出資方為項目提供技術服務,并取得技術服務收益,當項目取得一定的收益后,轉入第二階段。第二階段對技術進行評估作價,再出資。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能夠有效的推遲出資時間,降低技術持有方在項目啟動初期承擔的風險。但是這種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風險:首先,技術出資人是不是擁有技術的處分權,如果沒有弄清楚這個問題就草率簽約,日后可能面臨法律糾紛和侵權賠償責任;其次,在技術出資方提供技術服務之后,項目投資方如果已經掌握生產工藝和技術要點,可能不再愿意讓技術出資方入股,如果沒有事先簽訂協議,技術出資方可能遭受一定的損失;第三,雙方應事先約定出資義務,這一點主要用于約束技術出資方的義務。技術出資方應及時辦理技術轉移手續,并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提供有關的技術資料和技術指導;第四,先技術服務在出資入股還涉及到利益分配問題。由于這種模式的周期較長,項目建設初期對技術價值的評估和項目投產后的取得的實際收益有很大的差別。為了保障技術投資方的權益,雙方應提前約定技術價值變動后的利益分配調整方案。
3.4先技術服務,后轉讓,再出資
這種模式綜合了先轉讓后出資模式和先服務再出資模式的優點。但是這種模式的周期較長,面臨的情況比較復雜,運作的技術難度也相對較大。
上述四種演變模式,本質上都屬于科技成果出資入股,只是將技術貿易中的一些優點巧妙地結合到技術投資之中。第一種模式是我國應用比較早的模式,但是其受到的制度限制和出資方承擔的風險相對較大;第二種模式操作上比較簡便,而且有利于技術方控制投資的額度和比例;第三種模式對技術方來說既可進又可退,進能提高技術的價值,退也能干凈利落而不會受過多的牽制;第四種模式是對第二種和第三種模式的綜合運用。后三種演變模式的運作難度要大于第一種模式,尤其是第四種演變模式。科技成果資本化是一項綜合性和技巧性較強的工作,科技成果本身特點不同,合作對象不同,所采用方式也就不盡相同。因此,在操作過程中,技術方既要選好合作伙伴,又要充分利用各種法規政策,注重運作模式的創新與選擇,切實保護自身的技術權益。
4科技成果資本化面臨的問題
4.1政策問題
我國最早允許科技成果可以作為企業資本的法律,是1994年7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公司法》第二十四條規定,“股東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實物、工業產權、非專利技術、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實踐證明,這一法規的確立,對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4.1.1科技成果出資比例受到法定限額的制約
《公司法》規定,“以工業產權、非專利技術作價出資的金額不得超過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二十”。原國家科委、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聯合頒發的國科發政字[1997]326號《關于以高新技術成果出資入股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三條指出,“以高新技術成果出資入股,作價總金額可以超過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二十,但不得超過百分之二十五”。最近出臺的《關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規定》,已將高新技術成果占資的最高比例提到35%。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時常會遇到需要突破這一限額的情形。
4.1.2科技成果轉化動力不足
我國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很低,主要原因在于轉化動力不足。首先是由于我國科技成果的供給不足造成的,作為科技成果供給方的高校和科研機構,由于科技管理體制不完善以及科技經費方面的不足,使其研發動力不足;其次,在我國財政性科研項目中“進的門檻高,出的門檻低”的現狀,造成科技成果的質量不高、實用性不強,難以轉化。對于可以轉化的科技成果,國家又沒有更進一步的措施支持和促進成果轉化,使得項目承擔者缺乏內在的動力或外在的壓力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第三,我國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存在一個通病,就是科研活動以職稱評定、參與評價和發表論文為目標,因為這些與科研人員的工資、福利、住房等待遇緊密相連。至于科技成果是否具有經濟價值、能否轉化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則不能引起研發人員的重視,使得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產生了鴻溝。
4.2作價問題
4.2.1科技成果作為資本進行作價出資的手續十分繁瑣。首先要經過相關科技管理部門的認定,然后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登記注冊的評估機構進行評估作價。高校和科研:所的技術成果,還需要到有關國有資產行政主管部門辦理確認手續。同時,科技成果作為無形資產,缺乏合理的評估標準和市場機制,可以取得的產業化收益無法預知,因此難以做出準確、合理的定價。
4.2.2科技成果轉化初期,市場上沒有類似產品,其價值難以估算,通常定價相對較低,因此過早地將科技成果作價會影響技術出資方的權益。但完全依靠技術持有人將科技成果先行孵化難度很大,一是缺乏資金的支持,二是風險很大,使技術持有人處于兩難的尷尬境地。鑒于科技成果準確作價困難,為保證成功產業化,建議合作初期不要敲定入股比例,或者即使協商好入股比例,也要在合同中表明這是一個暫定的比例,以后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此再進行調整。
4.3利益分配問題
4.3.1現行法律法規中關于利益分配的規定存在缺陷。目前,我國有關科技成果轉化中利益分配的相關法律規定較為分散,在實踐中的操作也沒有統一的法律依據,導致操作難。同時,科技成果產業化取得的收益,是按照出資比例分配,或者按照合同約定分配,都必須在國家相關政策規定的范圍內實施。可能損害了技術持有方的利益。
4.3.2對于高校及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該成果所獲得的收益依然歸高校及科研機構所有。那么科研人員實際獲得的收益就很少,不利于提高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應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明確產權歸屬問題和國有知識產權的處置問題,使科研人員能夠從科技成果轉化中獲得合理的收益,從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5總結
科技成果資本化是一項綜合性和技巧性較強的工作,科技成果本身的特點不同,合作對象不同,所采用的資本化模式也不盡相同。因此,在操作過程中,技術持有方既要選好合作伙伴,又要充分利用各種法規政策,注重轉化模式的創新與選擇,切實保護自身的技術權益。本文對科技成果資本化的實施過程進行了初步探討,并重點研究科技成果資本化的主要模式及特點,希望能為提高我國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范光杰.科技成果資本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5.
[2]李軍山,楊明,王虎男.科技成果作價入股產業化的瓶頸與對策[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10.08:44-45.
[3]王麗.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資本化模式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04.
[4]趙捷,張杰軍,湯世國,邸曉燕.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技術入股問題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1,10:1485-1489.
[5]胡劍鋒,鄭宏偉,樓雪菲.科技成果資本化運作模式的創新與選擇[J].高等農業教育,2000,12:87-89.
[6]張拯.論高校科技創新與發展中的相關制度及法律問題———以華中科技大學為視角[J].法制與社會,2011,08: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