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淺談了徽州木雕的技藝精髓。
關鍵詞:徽州木雕技藝精髓
徽州雕刻是徽州木雕、石雕、磚雕、竹雕四種雕刻技藝的總稱。作為燦爛徽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徽州雕刻其歷史源于宋代,至明清時代而達極盛。皖南的山區盛產木材,房屋建筑以磚木石結構為主,其中木料的使用占據比例更大,這就為木雕藝人展示雕刻技術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徽州木雕作為徽州四雕之一,也是中國木雕的重要組成部分。徽州木雕區別于其他木雕流派的特性是其濃厚的鄉土氣息和藝術風格,徽州木雕的創作者多為民間藝人,雕刻內容多角度全方位地映射出古時徽州的社會生活情景、社會各個階層的情趣,大多以刪繁就簡、細化局部的手法來表現所選取的題材,給人一種返璞歸真的聯想。
徽州木雕的藝術成就主要就在于它因材施教、因需造型,徽州木雕在設計局構圖上善于采用諧音來寓意,例如荷花螃蟹則比喻為:和諧;青蛙荷花喻為:和鳴等。此外徽州木雕還重視審美中的情感體驗與道德倫理的自然融合。就取材方面,徽州木雕的題材廣泛,山水人物、花鳥蟲魚、飛禽走獸、書畫經典、自然現象等各種吉祥如意的圖案都是徽州木雕藝人取材的對象。
徽州木雕見證了徽商的興起與衰落,同時也是徽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載體,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徽州木雕是文化積淀,更是高品位的藝術,蘊藏著純凈、自然、真摯的儒家文化內涵,是徽州藝術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經過了幾百年歲月的洗禮和一代又一代木雕藝人技藝的傳承與積累,徽州木雕形成了樸素簡潔、淡雅清麗的藝術風格,適用于審美完美結合的設計理念,是值得我們不斷地研摩學習的,從中汲取文化精髓,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徽州木雕藝術。傳承和發展徽州藝術木雕,首先最重要的是要革新觀念,提升審美水平。也只有不斷地更新觀念,才能不囿于原有的思想,不斷地向前發展。
藝術家的觀念決定了其作品的題材、表現形式及創作手法等。表現題材、表現形式、具體的創作手法上應盡可能的豐富多樣。反過來,題材的豐富、表現形式的變化、雕刻手法的創新也會逐漸引導藝術家觀念的變化。
一是要豐富題材。徽州藝術木雕的表現內容主要是宗教人物、歷史人物以及表示吉祥的動物、花鳥樹木等。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事物層出不窮。如果徽州藝術木雕的題材還是局限在傳統的那些內容上,則難逃陳舊之嫌。
二是要把握好構思設計的關鍵。所謂的“構思設想”是指創作者在實際的制造作品之前,對于想要制造的作品心中已經有了某種想法,或稱之為意念或者想象,然后將這些創作意念進行整理、綜合,最后付諸實踐形成具體形式的藝術作品。
木雕藝術的構思與設計,通常是以兩種情況進行的,一種是雕刻創作者根據以往的雕刻經驗,心中有著具體的意象形式,然后用速寫或者素描的方式表現出二維空間的輪廓,接著再雕刻成具有三維空間的立體雕刻作品;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創作者心中沒有想要雕刻的具體意向形式,由于某一塊木雕素材特殊的形狀,引發了創作者的奇思妙想,創作靈感迸發,創作意念形成,從而構成完整的藝術創作,甚至在雕刻的過程中會發生創作者的創作意念隨著素材的改變而改變的情況,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巧雕”。
創作品的完美與靈活取決于創作者的構思設計,構思設計所花費的時間和心力遠甚于后期的雕刻所花費的功夫,一件成功的木雕作品,構思與設計能力起關鍵作用,雕刻技術的優劣反而是次要的。雕刻師要提高構思設計的能力必須要多見多聞多研究,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擴張生活領域,開拓眼界,吸收最新的藝術資訊來豐富視覺經驗與審美經驗。
審材也是最能體現雕刻師的藝術修養的一方面,在雕刻之前,雕刻師要仔細觀察木材的外形、木紋、特征、顏色等,并進行聯想,要將木材的缺陷變成特色和優點,化腐朽為神奇,從而創作出有個性的作品。
三是要轉變表現形式。傳統徽州藝術木雕的表現形式多為圓雕、浮雕、透雕等,材料都是單純的木材。現階段當代藝術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化,許多藝術類型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現成品介入雕塑,裝飾介入雕塑,多媒體介入雕塑,雕塑的外延在不斷地擴張,同時雕塑的展覽形式也在不斷地變化。徽州藝術木雕可以吸收當代藝術的新思潮,將鋼、鐵等一些其他的元素融入到木雕作品中。
四是要更新雕刻工具和雕刻手法。傳統徽州藝術木雕多以精雕細刻為能事,有其一整套成系統的雕刻手法(如斧頭功、修光功等),所用的雕刻工具有斧頭、鑿子等。不同的工具雕刻出來的效果不同,藝術家在創作作品的時候,可以嘗試使用一些新的工具如電鋸、電刨等或應用拼接等新手法。創作手法的改變,必然使作品產生不同的效果。
改革開放,經濟騰飛,國富民強,藝術愛好者對傳統工藝美術有著強烈的熱愛與追求。逢此盛世,民間工藝美術有了新的飛躍,木雕藝術也不例外。面對目前的實際情況,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了現在木雕創作者的面前,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如何激發年輕人制作民間工藝的興趣,怎樣培養出合格的接班人,保證民間美術事業順利的傳承下去,不至于出現后繼無人的狀況發生,成為木雕創作者在進行正常創作之外要思考嘗試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段澤民,柴彬彬.徽州建筑中的木雕藝術[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學報,2007(03).
[2]俞宏理編著.中國徽州木雕[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
[3]玥甄.徽州木雕的文化意蘊[D].中國藝術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