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是黨的十八大作出的重要部署。六安作為欠發達地區,農業大市,城鎮化發展受到國家和安徽省主體功能區等多重區域政策疊加影響,要實現“四化同步”,必須立足六安實際,以解決核心問題為突破口,理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才能走出符合六安實際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關鍵詞:四化同步欠發達地區新型城鎮化
六安市地處安徽西部,總面積17,976平方公里,總人口710.3萬,城鎮人口195萬,轄五縣和兩區,另設有六安經濟技術開發區、葉集改革發展試驗區和三個市承接產業轉移集中示范園區,是集革命老區、山區庫區、連片貧困區、沿淮行蓄洪區、江淮分水嶺于一體的農業大市。六安同時也受到皖江示范區、大別山集中連片扶貧開發、合肥經濟圈、皖北結對合作、金寨“5+1”等多重區域政策疊加影響。
1六安市城鎮化發展現狀
1.1城鎮化速度明顯加快。隨著六安市工業化、城鎮化雙輪驅動戰略的實施,城鎮化進入加速發展時期。城鎮化率從2011年的37.4%,提升到2013年的40.2%。年均增長約1.5個百分點。初步形成“四級”,“一核、兩軸、六區”的城鎮發展格局。如下表所示:

1.2城鎮綜合承載力逐年增強。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展到67.5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66.2萬人。2013年33項民生工程累計投入財政資金233.7億元,實施91項重點工程建設,完成政府性投資42億元,全面實施美好鄉村首批231個中心村特別是83個重點示范村建設,5個鄉村入選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加強職業技能培訓,使城鎮新增就業4.76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基礎養老金發放率100%。積極實施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9.2萬套,改造農村危房7.59萬戶。公共教育、文化和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人民群眾安全感指數達到92.88%,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2六安市城鎮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城鎮化與工業化水平都比較低,城鎮化發展滯后。六安城鎮化率(40.2%)與工業化率(39.5%)遠低于全省(城鎮化率47.9%,工業化率46.9%)和全國(城市化率是53.7%與工業化率47%)的平均水平。六安城鎮化率與工業化率比值(1.02)也遠低于國際1.4至2.5的發展標準。城鎮化和工業化程度較低,且發展程度不協調情況明顯。
2.2經濟基礎薄弱,城鎮功能不完備。政府主導的以設立各類經濟開發區、產業園區來推進城鎮化發展的速度,缺少產業發展的有效支撐。產業結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方面發展不足。
2.3縣域城鎮化程度較低,城市競爭力較弱。一是縣域城鎮化發展仍然依賴于“土地財政”。受國家和省主體功能區和18億畝耕地等宏觀政策影響,“土地財政”難以為繼,城鎮建設財力投入不足。二是縣域經濟薄弱,對城鎮化發展的推動力不足。三是縣城及其周邊城鎮缺乏科學長遠規劃,短視行為和建設檔次不高的現象較為普遍。四是城市發展不足導致城市的集聚力、帶動力、輻射力和影響力不足,城市的發展與周邊農村的衰落并存。
2.4異地城鎮化現象凸現。由于縣城與建制鎮發展不足,產業支撐不強、就業不足、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水平不高,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吸引力不強,正在失去城鎮化中轉站的地位和作用,也導致其發展后勁不足,異地城鎮化現象凸現。
2.5“四化”同步發展極不均衡。新型城鎮化是“四化同步”的載體。城鎮化的發展為工業化提供空間載體,易于形成產業聚集、產業集群,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城鎮人口的快速聚集必將帶動新的消費需求。新型工業化是“四化同步”的動力源泉。工業化發展不僅為農業現代化提供資金、技術、人才、市場支持,促使農業機械化、集約化現代化生產方式形成。還能夠加速信息技術的開發與運用。農業現代化是“四化同步”的重要保障。農業現代化不僅能夠提供豐富的農產品,還能夠為工業、服務業和城鎮化發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隨著農業人口收入和消費能力不斷提高,也將帶動工業產品需求的增長,為工業經濟提速增效、轉型升級提供重要保障。為城鎮化健康發展提供持續動力。信息化是“四化同步”的加速器。信息化發展能夠為新型城鎮化提供信息管理平臺,提高城鄉管理科學化水平。能夠使企業及時獲取市場、技術、金融、以及國家政策法律等方面的信息,為企業科學決策科學管理提供信息和技術支撐。能夠提高農業宏觀決策和綜合生產能力,為現代農業帶來發展思路、經營方式、生產技術、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變革。
目前,六安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四化”同步正呈現出工業化、城鎮化齊頭并進,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發展嚴重不足的現象。尤其是信息化發展嚴重滯后。如,六安市有省級“兩化融合”示范區1家,“兩化融合”示范企業14家,累計建成“數字企業”、“智慧企業”900戶。兩化融合發展總指數為41%,與全省62.57%相比差距較大。市內中小企業多從事勞動密集型粗加工行業,信息化生產和管理水平低,缺乏信息化發展的意識以及相應人才。城市經濟與“信息化”的時代大潮脫鉤嚴重。
2.6城鎮同質化現象明顯,缺乏比較優勢和有特色經濟發展方式。六安城鎮化在地域空間布局和主導產業培植上以政府主導型為主。缺乏對地域特色、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缺少培植地域特色產業和比較優勢產業的措施和手段。產業結構雷同,城鎮建設模式相似現象普遍存在。
3加快推進六安新型城鎮化發展
新型城鎮化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各種因素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城鎮化的發展常常面臨“死鎖”的困境,即A的發展依賴于B,B又依賴于C,C又以A為前提。所以,必須明確誰是解決“死鎖”狀態的“主體”,區分哪些是主體“可控因素”?哪些是主體“不可控因素”?改變傳統城鎮化發展思維定式,在現有模式中尋求突破,走以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以人為本、四化同步、綠色包容性城鎮化發展道路。
3.1政府引導、市場主導
對于六安這樣一個經濟欠發達地區推進城鎮化建設,“政府”和“市場”都不可或缺。聽憑市場的自發式發展,一定會走彎路,付出重大代價。當前,政府的引導尤為重要,當然是科學的引導為前提。政府應該發揮以下作用:一是因地制宜科學編制城鄉發展規劃,要與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帶總體布局相銜接,在市、縣、鄉鎮各級構建出布局合理、層級清晰、功能完善的現代城鎮體系;二是完善制度建設,運用法律和政策手段消除影響市場發揮作用、影響人口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資源優化配置各種障礙;三是完善市場機制。城鎮化是資源要素集聚和優化配置的過程,產業集聚的推力和拉力都應由市場決定,這既可避免在土地利益驅動下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的現象,也有利于人員和要素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通;四是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創新投融資方式,鼓勵和引導多元化主體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探索拓展和創新引資渠道,解決城市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
3.2以人為本
城鎮化不應只是城鎮面積的增加和人口的增長,而是要落實遷移人口的“市民化”。一是解決制度障礙。積極探索在當前政策約束下情況,盡力實現戶籍與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脫鉤;落實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謀求多元化土地產權的實現和流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二是統籌解決就業、醫療、養老、教育、住房等問題,加快公共基礎設施和居住、人文社會和生態環境建設。三是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完善城鎮功能。適度超前規劃并加快相關市政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
3.3“四化”同步、協調發展
新型城鎮化不能只停留在城鎮建設上,要協調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協調發展。一是要以工業化推動城鎮化。以工業化促進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生產率、提高農民收入水平,釋放更多的農業人口。同時發展工業化也能夠吸收更多的就業人口。二是要以特色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發展方向,引進和培育大企業、大集團,帶動經濟上規模、上水平。三是要發展吸納就業能力高的生產性、消費性、社會性、現代服務性企業,推動非農就業人口市民化進程。四是合理引導工業企業進園區,形成規模效應、社會分工效應、技術溢出效應。五是產業要與信息技術深度結合,促進企業向品牌效益型、精細管理、先進制造轉變。六是注重信息技術、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數字六安、智慧城市”。六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對農業進行工業化和信息化改造,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落實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用地管理措施;培育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創新農村金融服務;健全農業科技創新和服務體系;推進水利建設與管理體制改革;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整合涉農資金;建設現代農產品物流網絡。
3.4綠色發展
六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綠色發展”的新理念,要充分發揮六安市生態環境優良的優勢,保護好生態環境,加快推進綠色發展。一是要合理規劃綠色發展格局。南部大別山區注重生態保護,適度發展生態旅游;北部以農產品生產加工、礦產資源循環利用為主;加快中部江淮分水嶺綠色制造業基地建設、培育創新性新興產業。二是構建以優質高效農業、新型低碳工業、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綠色產業體系。三是要鼓勵發展節能性環保產業;四是加強環保宣傳,倡導綠色生活;六是加強城市綠地建設,提高環境自我凈化能力。
3.5包容增長
推進新型城鎮化應統籌城鎮化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在政治方面,讓更多的人獲得參與決策和議事的機會,為不同人群提供發展的機會和平臺,讓所有人共享城市發展的成果。在社會方面,要正確處理政府、企業和居民的關系,保護農民和城鎮居民合法權益;正確處理當地居民和外來居民關系,切實保護外來居民的權益;正確處理不同收入階層的關系,鼓勵創新、創業和創富,同時也關心和保護弱勢群體;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會保障的范圍。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
[2]李克強.協調推進城鎮化是實現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選擇[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
[3]郭萬清.城市發展報告:安徽2012[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
[4]駱方金.桂林農村城鎮化:問題與對策研究[J].特區經濟,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