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揚州的融合發展大體經歷“一體兩翼”融合、寧鎮揚同城化發展、沿江地區板塊融合到跨江融合發展綜合改革試點的過程,最終形成跨江融合發展的概念。
關鍵詞:城鄉融合發展路徑
1城鄉融合發展的理論思考
恩格斯早在1847年就提出了“城鄉融合”的奮斗目標。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城鄉關系一般要經歷由“混沌”到“分離”到“聯系”最終到“融合”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社會分工高度發展和人類走向完全自由與解放的過程。
2揚州市在實現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及其問題
2.1取得的成績2009年到2013年,全市城鎮化率從52.90%提高到59.98%,年均提高1.76個百分點,目前揚州市城鎮化率位居全省第六、蘇中蘇北第一。以實施“四業富民”工程(農業、就業、創業、物業)和“四保惠農”工程(新農保、新農合、低保、五保)為重點,城鄉居民收入連續實現兩位數增長,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超20萬人,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從8295元提高至14214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16元提高至30690元,年均增長分別達17.84%、14.52%,均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來,全市大力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先后實施通達工程、區域供水、環境基礎設施、公共交通等工程,全市行政村全部通達四級公路,34個鄉鎮開通鎮村公交;區域供水完成總投資43億元,建成區域供水水廠19座,鋪設供水管網1.4萬公里,日供水能力達159.5萬噸,實現市域全覆蓋;建成城市污水處理廠12座,涉農鄉鎮全部建成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鄉鎮生活垃圾中轉站實現全覆蓋。
揚州市舉全市之力加大社會事業投入,加快配套設施建設,不斷提高城鎮教育、文化、醫療、體育等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和服務質量、服務水平,市縣鄉村四級就業服務平臺實現全履蓋,“15分鐘就業服務圈”、“15分鐘急救圈”基本形成。
2.2存在的問題揚州市城鄉融合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城鎮化率有待提高,發展模式比較粗放、質量不夠高,產業支撐發展能力不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不足,農業轉移人口不能完全適應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城鄉建設個性特色不夠明顯,等等。
3揚州市城鄉融合發展的路徑探析
3.1大力扶持新興產業的發展,鞏固基礎產業有產業,城鎮發展才有支撐;城鎮環境提升了,就能更好地促進產業集聚和提升。要積極推進以產興城,堅持走創新驅動、綠色發展之路,通過南北園區共建、政產學研金合作等途徑,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引進和打造一批有技術、有市場、有效益的骨干企業和產業集群;堅持走效益導向、節約集約之路,大力鼓勵工業集中區通過公共資源共享、建設無圍墻工廠、訂制標準化廠房等措施,實現各類資源的效益最大化。在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和先進制造業發展同時,要盡快找準自有資源優勢、釋放各類剛性需求、招引契合城鎮特色的服務業項目,積極補足拉長現代服務業這個“短板”。要大力實施以城促產,較為完善的城鎮功能、配套服務、生活環境、市場消費、社會管理等,不僅是集聚產業、集聚人氣的需要,也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某種程度上鄉鎮環境、功能搞好了,也是為產業發展打基礎、建平臺。要更大力度地打造區域特色品牌。產業特色是構建區域競爭力的關鍵所在。要緊扣“一鎮一品牌、一區一特色”的目標,推動鄉鎮工業集中區向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方向發展,力爭做到鄉鎮因產業特色、品牌而出名。明年,全市工業集中區獲得省、市特色產業基地認定比例達50%以上,到2020年要達80%以上。
3.2要抓住寧鎮揚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機遇,加快推進揚州市新型城鎮化進程一是加強鎮村特色培育。充分挖掘梳理城鎮空間特色資源,彰顯城鎮特色風貌,提升城鎮空間品質,形成特色鮮明、個性突出、功能完善、協調發展的鎮村體系。二是提高城鎮建設管理水平。推進一批重大城建項目建設,提升城市品質。加快城鎮公共交通、雨水污水管道、污水提升泵站和垃圾處理體系等公用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城鎮功能。積極推進數字化城管擴容升級,擴大覆蓋范圍,提高管理效能。三是強化城鎮產業支撐。以產業集聚帶動人口集中,以產業發展繁榮城鎮經濟。進一步加快工業集聚,以沿江開發、“八區二園”和鄉鎮工業集中區為主平臺、主陣地,增強園區的承載力、吸引力和帶動力,引導企業、項目和產業向園區集中。積極發展信息服務、科技創業、現代物流、文化創意、商務旅游、職業教育等現代服務業,加快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推動做大做強。四是大力實施重點鎮優先發展戰略。通過政策傾斜和多方支持,促進11個重點中心鎮盡快向現代小城市轉變。對全市現有自然村莊,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和“萬傾良田整理”項目推進集中居住。年內萬頃良田安置5000戶。五是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繼續放寬城鎮落戶條件,對于暫時未轉籍落戶的流動人員,探索實行居住證制度,使其享有就業、社會保險、醫療、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社會保障。
3.3進一步提升農業發展的技術水平,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一是著力加快現代農業建設。重點打造寶應有機農業、高郵特色水禽、儀征生態農業、江都設施園藝、邗江水產水禽、廣陵食品加工等六大50億元產值的連片農業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按照縣(市、區)抓產業鏈、鎮建產業園、村有示范園的思路,重點建設20個千畝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積極推進資本密集型高效設施農業建設,新增設施農業10萬畝、設施漁業5萬畝,重點打造10個規模化畜禽養殖場。二是著力構建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和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培育經營性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快提升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水平,培育壯大市區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加快建設蔬菜、花木、蓮藕、水產、畜禽等產地專業批發市場。三是著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大科技入戶工程、測土配方施肥等科技推廣重大項目實施力度,大力推進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協作,鼓勵工商、民間和外商資本投入農業科技。加快建設優勢產業科技研發中心和公共服務平臺。
3.4突出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促進城鄉居民生活方式融合一是促進教育資源均衡發展。在加快推進城鄉交通、水電、文化、環衛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著力推進教育資源均衡發展,制訂名校培育五年行動計劃,安排財政專項資金推進學前教育發展,創建省優質園8所,創建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50所,并著眼服務全市經濟發展,優化提升職業教育質態。二是完善城鄉一體化社保體系。加快實現城鄉社會保險制度“雙并軌、雙接軌”,做到戶籍人口符合條件的應參保人員全面參加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三是積極推進基層醫療衛生建設。繼續推進基層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試點,實現“每個鄉鎮和街道均有一所公益性的基層醫療機構”。通過市級綜合醫:直接舉辦、托管、合作等多種方式,扶持基層醫療機構,加快推進社區首診、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的醫療服務方式轉變,推進城鄉醫療縱向一體化發展。
3.5加強社會治理,創造和維護城鄉融合和諧環境一方面,要按面上的統一部署,改革戶籍制度、實施居住證制度、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促進人口有序流動,穩步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從揚州的實際出發,更加深入地研究“人愿意進城、城能夠留人”的問題,某種程度上,我們的戶籍制度、落戶條件要比蘇南寬松,讓城鄉居民共同創建“幸福揚州”。
參考文獻:
[1]陳少牧,熊建軍.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積極互動的對策研究[J].求實,2008(S2).
[2]馮興振.園區化助推城鄉一體化———沛縣推進“四園一村”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群眾,2010(03).
[3]陳劍.城鄉融合的理論研究與實踐[D].河北農業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