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在中國城市規劃建設與建筑設計營造方面,過多地追崇西方文化,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沒有營造人性化特征,比較俗氣和沒有整體規劃的概念,存在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形成完善的和獨具我國特色的城市規劃設計理念。這些問題在道路建筑空間設計中被嚴重地暴露出來。如何在城市道路建筑設計中加入人性化設計,就需要我們不斷改進自己的設計方法,文章就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如何重視人性化設計,改進設計方法,成為城市道路建筑設計的關鍵。
關鍵詞:城市道路建筑空間人性化設計
1概念及意義
蘆原義信是在分析傳統建筑空間的理論基礎上,將格式塔心理分析的理論應用于建筑與城市設計中,并提出了外部空間的概念:即建筑外部空間是從自然中限定自然開始的,也就是從自然中框定出的空間。換句話說,我們可以認為外部空間就是建筑物之外的、為人創始的、有目的的外部環境。具體到公共建筑群的外部空間,都指的是建筑的外部空間,也包括建筑群各體量之間,以及與周圍建筑和城市街道之間所存在的空間。它主要是建筑與建筑、建筑與街道之間的中間領域,也是一個有秩序的人造環境。
在城市景觀環境中,道路建筑是一抹重彩,是完成整個城市景觀環境構成的基礎,決定了城市景觀環境最后呈現給大家的是什么樣的效果。將建筑物作為劃分標準,整個城市景觀環境被分割成無數個大大小小的景觀,我們可以稱他們為建筑環境。前面提到的建筑環境就是指這類景觀。
所謂建筑環境其實是建筑物和周圍環境構成的一個整體,并不是單單的一棟建筑物。建筑物自身的功能和特點決定了這個建筑環境的大小,在建筑物控制的范圍內還會有附屬建筑、圍墻、綠地、硬地、小廣場、環境小品等,它們和建筑物一起共同構成了城市景觀的基本部分。
隨著現代城市的迅速發展,大型公共建筑群以其特有的規模龐大成為城市現代化進程的重要特征,壟斷了城市的所有空間,給人們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壓迫感。因此,城市建筑和景觀環境設計要充分考慮人的因素,從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層面出發,最終為人們提供舒適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2城市道路建筑空間的人性化設計要素
城市道路建筑空間的人性化設計的意義就是讓城市中的人們感到舒適,不會因為城市龐大的建筑群而感到壓力。所以在設計上一定要將人性化關懷融入到設計理念中去。不妨這樣去設計:合理規劃空間比例,試圖去降低大體量建筑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心理層面上消解人們所承受的壓力;增加空間環境的吸引力,可以讓人們有片刻的駐足和欣賞,通常可以利用空間質感和色彩的變化塑造舒適的吸引人的空間環境;室外景觀和室外設施的相互配合、精心設置,比如我們可以設計一系列庭:花園等室外景觀,搭配上一些給人們生活帶來舒適、便捷的室外設施,當然這些室外設施力求做到合理布局、美觀大方并與整體空間效果相互匹配。
2.1空間尺度外部空間的比例處理是否得當是關系城市道路建筑空間設計成敗的關鍵因素。而所謂的外部空間比較通常所包含的是人與實體空間的比較關系和空間與實體的比例關系。而外部空間比例與人的感覺密切相關,而感覺與空間距離又有著直接的關系。我們根據人的心理反應,可以知道兩個人相距約1.2米就可以產生親切的感覺;兩個人相距約12米就會看清楚對方的面部表情;相距約25米就會認清楚對方是誰;相距約130米仍能辨認對方身體的姿態;相距約1200米只能看得見對方的身影,所以說相距的距離越近就會倍感親切,距離越遠就會越加疏遠。
蘆原義信在外部空間設計中所提出采用20米~25米的模數。他認為:“關于外部空間實際走走看就很清楚。每20米~25米或是有重復的節奏感或是材質有變化或是地面高差有變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間里也可以打破其單調。有時會一下子生動起來……若單調的墻面延續很長,街道就容易形成十分非人性的氛圍。可每20米~25米布置一個退后的小庭:或是改變櫥窗狀態或是從墻面上做出突出物,就能為外部空間帶來節奏感。”
2.2質感和色彩空間的界面和地面以及空間系列的質感等兩個方面就是我們所說的外部空間的質感含義。而城市道路建筑空間界面如果過于死板,就會給人感覺空間質感的僵硬以及過于單調。但是我們通過處理界面的凹凸原理,就會形成有規律和富于韻律感的變化,這樣的外部空間就會具備疏密、軟硬以及明暗等變化,從而使得界面富有生機。
2.3室外設施在外部空間設計中,室外設施的陳列是為了滿足人們進行各種活動的需要,比如晚上方便路人走路需要安置路燈,供大家休息的座椅,美觀和綠化用的的花壇、花盆,交通指示作用的標志牌,以及廣告商們投放廣告的廣告牌,這些室外設施的安置不僅能夠實現其使用價值,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將它們的安置進行藝術化處理,使其能夠最大限度地增強外部空間品質。
2.4綠化和水景都市的生活壓力相對較大,人們在業余生活中也很希望回歸到自然,得到片刻的閑適和放松,所以在城市外部空間設計中能夠將人和自然和諧組織起來,就顯得非常人性化了,所以非常能夠代表大自然的綠色植物和流水就成為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元素。
我們不妨這樣勾畫:在城市的廣場上,一排排整齊的樹給人們營造了一個休息和閑談的場所,安靜愜意,因為植物本身具有凈化空氣、吸塵、隔音、降噪等生態作用,所以這個空間完全可以把人們和外界喧囂的城市分隔開來,成為一個私密性空間。
水本身的流動性會喚起人們內心的各種情感,引起人們內心極大的共鳴,城市外部空間中水景的布置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水景的處理一方面可以凈化空氣并小范圍內調節周圍的氣候,另一方面水景本身的靈動性和趣味性特征會把空間氣氛活躍起來,還會利用水體倒影和光影變幻等手段制造出各種藝術效果,增加它的美感。
3城市道路建筑空間設計原則
3.1整合資源、優化設計我們通過對城市住區進行調研以及對現有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城市住區的道路和周邊環境無法相互配合,無法在空間上為居民提供休閑活動場所。調研中發現,城市住區的人口比較密集,建筑容積率高,綠地覆蓋有限,道路空間不流通,非常單調,彼此復制毫無特色。所以,需要整合住區的道路和周圍環境資源,打破這種封閉和呆板,創造出供居民休閑和娛樂的活動場所。
3.2充分尊重、繼承和保護歷史的原則城市道路中的一些景觀,在歷史的長河中都曾經有過特殊的意義,因此人們也就特別注意這些景觀,成為形成城市獨特個性的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而人性化的設計主要是為了尊重歷史,這就需要我們學會繼承和保護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因此,我們在進行城市空間設計過程中,一定要做好調查工作,綜合聽取歷史專家的意見,并對城市的發展史進行研究,綜合城市的自然地理風貌,并將城市在歷史演變過程中所遺留下的文化傳統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以此形成新的城市街道景觀文化和城市風貌。
3.3以整體觀念有序組織創造道路景觀序列的原則城市街道景觀的空間設計主要出發點就是城市的整體是否和諧,要先進行規劃,首先要列出城市景觀空間的構成要素,比如在道路、節點小品、水景、燈光、人以及周邊環境綠化植物等方面;其次就是將這些方面進行統籌規劃,并將這些街道景觀空間道路與環境作為一個景觀整體進行設計;最后就地取材,結合現代社會的文化觀念,以此達到景觀空間設計的實用性、觀賞性以及藝術性等高度的統一,充分展示城市的整體形象和個性化。
3.4可持續性發展的原則隨著城市的迅速發展和不斷擴張,越來越多的綠地被占用,道路環境變得很糟糕,人們開始意識到要去保護和節約自然資源,城市發展也需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而城市道路景觀空間設計還要轉向以認為本的人性化設計中,并能夠更好地關注人的需求,以此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由于城市資源越來越有限,我們就需要保護不可再生資源,盡可能減少能源、土地、水和生物資源的使用,而節水、節能才能提高物質的循環使用率,以此維護生物本土性和多樣性,保護能量流、人流、物質流、信息流以及價值流的暢通,還要維護自然本土的緩沖和調節的功能,堅持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發展三者統一的可持續發展。
3.5協調道路與外部空間可持續的原則此項原則充分顯示了人在城市生活中的主體地位。無論是城市街道景觀空間設計、建設,還是各種服務設施的配置,都會先從人的生理需求出發,充分考慮到人們居住的生活習慣、行為、性格和愛好等,然后再進行空間的選擇,提供出最佳的服務。如午間休息、等公共汽車座椅、電話亭、小賣點、夜間照明、香氛植物等。
參考文獻:
[1]克萊爾·庫泊·馬庫斯,卡羅琳·弗朗西斯.人性場所[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華夏出版社.
[3]劉曉峰,胡敏平.道路建筑空間與環境協調過度處理[M].浙江樹人大學城建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