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的大學教學模式不能從根本上滿足現代大學教學的需要。作為大學的基礎學科———歷史學科在教學改革方面,不斷呈現出其弊端,如學生學習興趣差、多媒體等先進教學設備使用率低、歷史學科就業面窄等問題日益突出。因此,大學歷史的改革必須面對現實,順應社會發展,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大膽創新,使高校歷史教學適應新的社會需求,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關鍵詞:大學歷史教學改革途徑
1大學歷史教學面臨的困境
隨著全球經濟的迅猛發展,國際競爭的日益增強,而人才的競爭成為國際競爭的關鍵,是衡量一個國家國際地位的重要標志。高校作為輸送國家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培養人才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高校教學模式應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高校教學改革也應該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推進。面對歷史教學改革的推進,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也隨之出現,如課堂教學興趣性缺乏、多媒體等先進設備使用不足等等情況出現。下面,筆者對上述問題逐一討論。
1.1學生學習興趣差
歷史學科作為一門傳統學科,其與當今實用性學科相比,缺乏實踐性、創新性,而且不能在較短時間內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因此,高校的歷史學科的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對其興趣不大。一方面,這與歷史教學內容有關。比如,學習世界中世紀史,很多歷史人物的名字很長,很難記住,而且各個國家的歷史事件有相似性,這使很多學生將各國歷史事件相混淆,產生厭倦情緒。還有,如考古學作為一門專門的學問,很多高等學校歷史系沒有專門的考古學科,專門的考古老師,更沒有田“實踐機會,導致先秦史這一塊給人以望而生畏的感覺。長此以往,大部分學生身在歷史系,卻對歷史一點興趣都沒有。其次,部分老師在課堂上,以啃教材養教學,以課本養學生,不能給學生提供更多新知識、新理念,這也導致廣大學生失去對歷史的興趣。
1.2多媒體使用率低
如今多媒體技術在我國的教育行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利用多媒體上課,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的課堂參與,而且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但歷史學科作為一門傳統學科,加之多媒體技術并不成熟性,導致歷史課堂上多媒體教學的真正效力不能夠得到充分發揮。一方面,很多歷史老師,尤其是老教師,由于電腦水平的有限,更愿意用粉筆代替多媒體為學生授課;另一方面,這也由大學歷史的一些課程本身所決定的。比如,在講授《古文字學》這門課,由于有很多的古文字需要在課堂上進行分析、當堂消化,因此,更多老師喜歡在黑板上書寫以便于講授。當然,還有許多老師由于自身的原因而不愿意使用多媒體。多媒體的制作需要花費心思,不僅內容要精當,而且格式要新穎,很多老師由于時間有限等多方面原因,而不愿意使用多媒體,這些無不導致多媒體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使用不理想。
1.3實踐性弱
由于歷史學科屬于人文學科,這就決定了其實踐性弱。同時,大學專業設置中,理工科等實用學科都有在工廠、公司等場所實踐的機會,一些人文學科,如中文等也可以通過開辦補習班等達到社會實踐的目的,而由于傳統教育的影響,人們認為從小學好語文、數學、英語就行了,從而形成了長期以來對歷史的學習沒有足夠的重視。因此,歷史專業的學生就沒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的專業素養和能力,這也成為歷史學科實踐性弱的一個原因。
1.4就業難度大
除上述所說的歷史教學課堂方面的困境外,歷史教育還有一個更為重大的困境,就是歷史就業不盡人意。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標志。這使很多高校的教育改革更多的偏向實用性、經濟性,更多的為適應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來開設課程,以減小就業壓力,拓寬就業途徑。而歷史學科作為傳統學科,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在長時期不能凸顯,而且在國內小學、初中,乃至高中,歷史都是作為一門小學科,尤其是小學和初中,歷史被定為副科,歷史老師往往沒有經過專門的歷史教學的培育。正由于歷史學科不能在短期內凸顯其作用,導致其就業面窄,甚至很多歷史專業的大學生,四年大學之后,出現就業難的局面。
2大學歷史教學改革之途徑
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步步深入,面對歷史學科在社會發展中所陷入的困境,作為一名高校歷史教師,我們有責任正面歷史學科的現狀,在歷史教學改革上,提出自己的一點觀點。
2.1突出歷史的故事性,增強學生趣味性
面對歷史教學的枯燥乏味,學生對歷史沒有太大的興趣的現實,我們不妨從歷史故事入手,來帶領學生進入歷史史實之中。一方面,讓歷史人物從歷史課本上走出來,走入學生中,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例如,在講到春秋五霸之晉文公時,老師可以給學生安排角色,讓學生通過角色的扮演,來復活歷史。每個歷史故事都是由不同性格的人物構成,通過對角色的扮演,不僅可以將學生帶入當時的歷史氛圍中,而且,可以開發學生的表演天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何樂而不為呢?其次,大學老師是新知識的傳播者,但應該考慮到學生的接受程度,作為高校的歷史教師,將深奧的歷史知識通俗化,非常必要。眾所周知的《百家講壇》是最好、最典型的案例,無論是易中天的《品三國》,還是于丹的《論語心得》,都將復雜的歷史事件給予通俗的演繹,而被觀眾迅速熟知。將歷史史實通俗易懂,并與社會現實相結合,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學生人格的培養,做人做事的態度、方法等都能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作用,可謂一舉兩得。
2.2增進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培養學生的積極性
教與學是一個統一體。在課堂上,教學相長,師生互動十分必要。而啟發式教學是師生互動的有效途徑。啟發式教學要求教師就課程內容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提問,并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通過查閱資料、相互討論等方式,讓學生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做,不僅活躍了教學氣氛,而且把學生逐步帶入到科學研究的道路上,為其以后的繼續求學之路打下基礎。
2.3運用先進的教學設備,使教學手段多樣性
在高校教學中,多媒體教學不僅能改變傳統教學方法,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歷史教師對圖片、動畫和視頻等教學內容通過多媒體進行展示和講解,能收到化難為簡的效果,提高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授《青銅器專題研究》這門課程時,教師對多媒體的使用頻率最高,對青銅器的展示,紋式線條的展示,可以將此課程更具體化,直觀化,加深學生對其的興趣。
2.4緊跟時代步伐,確保歷史教學內容的實用性
在當前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中,傳統教育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教學改革已成為必然趨勢。面對當前嚴重的就業形式,擁有厚重的文化底蘊,但缺少直接經濟效益的歷史學科不能再保持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變,而應當隨著新形勢的變化改革創新。歷史學科雖然不能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但它能為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隨著全球經濟的迅猛發展,其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日益嚴峻,如環境的破壞、資源的消耗、道德的下滑等等。面對上述社會問題,必須從歷史中尋找解決方案。《諸子集成》、《左傳》、《國語》、《禮記》等先秦文獻典籍,記載有解決當今社會所出現問題的方法。因此,不能放棄歷史知識的掌握和學習,為今天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添磚加瓦。
3時代的呼喚:需要德才兼備的接班人
大學是人格完善的重要場所。走出大學,社會不僅需要專業型人才來推動經濟的發展,更需要有道德的人,來維持社會的和諧發展。社會的和諧,是通過人格的完善,人們素質的提高而展現的,同時也通過精神文明的程度來衡量的。國家的強大,要兩手抓,兩手硬,為了單純地追求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水平的提高,而忽略和無視精神文明建設是不可取的,因為經濟的發展最終會被道德的淪喪所阻斷。因此,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諧的人文氛圍。歷史學科應順應和諧社會之要求,從歷史文獻典籍中汲取優秀的傳統文化成果,授之與人,授之與社會,培養更多有道德,有思想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增強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1]史新恒.大學歷史教學改革及檢討[J].學習月刊,2012(9).
[2]侯雁飛.關于綜合性大學歷史教育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考[J].江蘇教育學:學報,2010(1).
[3]沙勇.培育歷史意識培養寬容品質———對當前大學歷史教育之反思[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