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淮安區域經濟發展對高職:校專業結構要求,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三所駐淮高職:校,進行專業結構與淮安區域產業結構適應性分析,指出存在的三個突出問題,基于區域經濟發展宏觀規劃,提出以高職:校為主導、企業廣泛參與的高職:校專業設置及動態調整機制,以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為根本優化高校的專業結構設計,實現專業對接。
關鍵詞:高職:校專業結構區域產業結構適應性
1概述
高職教育應該直接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而區域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則是高職:校進行專業設置的主要依據[1]。然而,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具體的實踐操作層面,高職:校專業設置如何有效和區域經濟結合,實現高職:校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的良性互動,仍然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2“十二五”時期淮安區域產業結構特點
“十二五”時期是淮安進入工業化轉型、城鎮化加速、外向化提升互動并進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淮安區域產業結構主要特點可以歸納為新型工業化全面推進、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穩步發展。
淮安是新興的工業城市,近年來,特鋼、IT、鹽化工新材料、節能環保和食品等千億元級產業加快發展,主導地位日益凸顯,特別是臺資企業高度集聚,臺灣富士康集團淮安科技城、明基達方電子、臺玻集團、康師傅、旺旺集團、膳魔師等“大個頭”臺資企業紛紛來淮投資,累計已有近千家臺資企業入駐淮安,正在逐漸形成繼深圳、東莞、昆山之后的國內第四大臺資高地。從整體來看,淮安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工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近些年以旅游、金融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呈現較快的發展趨勢;農業作為基礎產業也隨著區域工業化水平的提升而逐漸呈現科學化的發展趨勢,建立了良好的農業服務體系,農產品的競爭能力不斷提升。
3淮安區域產業結構對高職:校專業設置的要求
3.1淮安區域產業結構對人力資源需求的特點
綜合分析2013年和2014年第一季度淮安市人力資源市場職業供需情況,發現淮安區域產業結構對人力資源的需求特點如下:
3.1.1人力資源主要集中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三大產業中,這兩個產業的用工需求所占比例高達99.2%,僅第二產業就占據了71.3%的人力資源。相對來說,第三產業的用工需求也在不斷增長,漲幅穩定,接近總需求的28%。
3.1.2在人力資源總需求中,用工規模最大的制造業占66.7%,工業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可見一斑。這意味著工業在拉動就業方面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3.1.3操作工、電子元件和器件制造工以及其他教學人員在區域經濟領域中求人倍率大于2.0,可以說是當前炙手可熱的三個工種;而求人倍率小于0.4的財會、秘書打字員、物業管理、保管人員等工種,明顯存在供大于求的現象。
3.2以區域產業結構為依據設計專業是高職:校辦學方向
在區域經濟領域,高校主要根據產業結構的調整進行專業設計。淮安產業結構在“十二五”期間頻繁調整,特鋼產業、以計算機產業為主的電子信息產業、鹽化工新材料和精細化工產業和食品等千億元級主導產業加快發展,建材業、輕工業和制造業等傳統產業不斷改造升級,以金融保險、旅游和商貿服務為主的現代物流及服務產業后來者居上,吸納了大部分用工資源,呈現迅猛的發展勢頭。
近年來,淮安的新興產業方興未艾,產業產值持續提高,制藥產業迅速發展,以風電、核電、光伏發電、生物能發電為主的發電項目逐漸興起,金屬新材料、凹土新材料等為主的新材料業、軟件和信息服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占據區域經濟的制高點。
各駐淮高職:校應緊密結合淮安區域產業結構設置專業,通過滿足區域經濟對人才的需求來尋求高職:校的發展。
4淮安地區高職:校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的適應性分析
4.1淮安地區高職:校專業設置現狀
筆者現以2013年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的招生計劃為計算數據源,基于教育部最新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進行分類匯總,對這三所:校的專業設計展開適應性分析。具體情況詳見表1。

4.2淮安地區高職:校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的適應性分析
淮安地區的高職:校設計專業時已開始注意與區域產業結構對接。但通過表1也發現,三所高職:校在專業結構適應區域產業結構方面也存在三點突出問題:
①前十五名中沒有第一產業對應的專業。
②目前高校所開設的專業以制造類、電子信息類以及財會類為主,而區域經濟中的核心專業,包括區域主導產業(鹽化、特鋼等)、傳統產業(建材、服裝和棉紡織等)以及區域重點扶持的新興產業(新材料、新能源、制藥等)招生數量及專業設置明顯不足。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對應專業數量及計劃招生數量在總專業數及總計劃招生數量中所占比例,高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對區域GDP貢獻率,致使三所駐淮高職:校專業結構總體上與區域產業結構的契合度不高。
③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比例不協調。其中第一產業的專業設置與其對重慶市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基本持平;而二、三產業的專業設置則與兩大產業的貢獻率不匹配。
5淮安地區高職:校專業結構優化的建議
人才和技術是淮安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因素。各駐淮高職:校應主動增強對區域產業結構的適應性,當地企業則應明確自己在職業教育中的責任和義務,基于當地的教育政策建立一套以高職:校為主導、企業廣泛參與的專業結構優化機制,促進區域經濟領域與教育領域的良性互動[2,3]。
5.1基于區域宏觀調控政策確定高校整體發展規劃
總體來說,高校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日趨協調,但就業結構的調整仍滯后于產業結構調整。由于高校人才培養需要4年左右周期,這就需要當地政府和教育部門提前進行分析預測,以便高校有效調控各專業的供給量。
5.2加強市場調研,主動對接區域產業結構
當前,部分專業就業不理想與高校“一擁而上”的不理性辦學有關,也受到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從高校專業設置與社會經濟發展愈來愈密不可分的趨勢來看,根據區域產業結構的變化情況調整專業設置將成為高校的常態工作。當然,專業體系的調整必須建立在充分的市場調研基礎上,以確保調整后的專業設計與區域產業結構無縫對接,使從高校出去的人才能更好的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
5.3切實加強校企深度合作,優化專業結構
合理布局高校專業結構,不僅能提高就業率,還能促使學科優化與產業升級形成良性循環。淮安地區的高校應該在各類產業發展中與企業增進良性互動,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充分利用企業資源打造二級學:,實現專業與崗位對接;制定規章制度,對校方與企業承擔的責任義務進行明確劃分,一方面用于約束企業的合作行為,增進校企雙方的溝通,穩固校企合作機制,同時保障校方利益;定期舉辦年會、工作例會,與企業及時溝通,了解產業結構調整動態及市場需求,掌握區域經濟動態,不斷優化專業設置,切實提高駐淮高職:校專業結構對區域產業結構的適應性,實現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的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王清,顧慶龍,向立.高職:校專業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契合的調查研究———以揚州市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1,2:(16-19).
[2]陳旭東,樊登柱.高職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吻合度研究———以南通地區高職:校專業設置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2,29:(10-13).
[3]胡家秀.高職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適切性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8:(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