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8月25日教職成發布9號文“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試點工作的意見”,意見推出標志著現代學徒制在我國職業成人教育中大力推行開來,也標志著我國對推行這種校企一體化育人新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早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就明確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
關鍵詞:雙元制教育體系
1德國雙元制教育體系
1.1德國雙元制的緣起。德國的雙元制教育體系,源自19世紀工業革命后瑞士對英國進行研究并參照法國行業教育提出的新型學徒制。為了解決一線技術工人的綜合素質,德國將其發展成為著名的雙元制。德國雙元制是一種承接歷史并較好實現現代職業教育理念的學徒制制度。德國雙元制是為了鼓勵非學術性的職業大學生接受以實踐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從而填補本國實踐性資格教育體系中存在的真空。在以此為目的的前提下,德國雙元制的雙元特征體現在哪里?
1.2德國雙元制的特點。首先,目標有雙元,即在教育過程中將職業教育和企業培訓相融合。其次,主體有雙元,即以企業為導向依托學校為平臺,共同發展職業教育。第三,身份有雙元,即學生既是在校生同時又是企業的培訓員工,有著雙重身份,享受雙重權利同時也履行雙重義務。第四,證書有雙元,即獲得畢業資格的學生同時具有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既是合格的畢業生同時又是具有上崗能力的企業員工。第五,師資的雙元,即理論教學使用在校教師崗前培訓啟用在崗師父。最后,場所的雙元,即校內理論教學和校外實踐跨時空的統一。
2德國雙元制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
2.1校企雙培養,用好學校企業兩個場地。學生的學習場地不再是單一的教室,在企業建設的校外實訓基地、校外實習點也越來越多的加入到高職: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去。校外實訓基地、校外實習點的大力建設,標志著高職:校能夠與企業、行業、市場做到無縫連接,緊跟企業、行業、市場的需求,把建在企業的實訓實習場所作為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這種真槍實彈的人才培養方案,減少了學生從學校到企業、社會的角色轉換蛻變時間,能更順應市場對高職:校的人才培養要求。
2.2教學雙師資,建設教師校企兩種能力。在2012年國發41號文“國務: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依托相關高等學校和大中型企業,共建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如今大力建設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已成為高職:校師資建設的共同呼聲。“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體系要求教師具有雙職稱,即校內的教師系列職稱和中級以上的職業資格,同時也要求教師既有教育教學的理論素質又要有實踐教學的雙能力。在此要求下培養培訓出的教師,能夠很好的彌補高職教育在以往“重理論,輕實踐”與市場脫節的缺陷,更好地為高職:校人才培養方案服務。
2.3畢業雙證書,培養學生兩種技能。教高[2006]16號文件“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強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使有職業資格證書專業的畢業生取得“雙證書”的人數達到80%以上。畢業的雙證書要求學生在校內既要完成所學知識拿到畢業證書,又要求學生通過實習、實訓和實踐拿到技能證書。因此,符合畢業資格的學生,既有精湛的動手能力,又有個性化的創造能力,同時還具有極強的適應能力。
3雙元制本土化過程中的阻礙
3.1校企聯動機制不成熟,企業參與度不高。德國雙元制體系中,要求參與企業一方面要求自己公司長期發展的運行規劃,另一方面要求這些企業熱衷于職業教育。這種機制使得雙元制體系在德的推廣提供了觀念支持和物質保障。但本土勞動密集型企業占據了較大的規模,勞動密集型企業對勞動者要求不高,企業只看重眼前利益,將追求利潤作為企業首要也是唯一的目的,很少有長期的發展規劃,更談不上人力資源的培養和儲備問題。
3.2師資力量是短板,符合雙師型的教師不多。在雙元制體系中承接大量教學和實踐培訓的主體具有“雙師”能力的教師力量是關鍵。作為企業方,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技能人才但是不具備教師資格;作為校方,教師的理論知識普遍掌握熟練,有熟悉的教育教學方法,無奈實踐能力較弱,無法滿足雙元體系下的雙師教師資格。這樣的尷尬已經成為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瓶頸,并且在短期內無法解決。
3.3缺乏相應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扶持。德國雙元制的成功和其本身健全的法律保障不無關系。由于德國職業教育發展已有一段時間,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其《聯邦職業教育法》總共113條,內容詳盡。而我國職業教育起步較晚,《職業教育法》共計40條,內容遠沒有德國《聯邦職業教育法》規范,尤其是在企業行為和義務方面,這給雙元制的本土化發展帶來了阻礙。沒有法律的保障和政策的扶持,雙元制要想在本土大力推廣,還將有一段長路要走。
如何借鑒德國雙元制體系,使其本土化,將我國的高職教育帶入新的平臺,還需在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下,在企業的主動參與下,在樹立多個典型的過程中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賈果強.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特點分析及其借鑒意義[J].繼續教育,2009(09).
[2]徐曉東,董湘敏,柴增田.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特點及啟示[J].衡水學:學報,2007(02).
[3]何平.德國雙元制引入我國可行性分析[J].考試周刊,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