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型人才是社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強大智力和動力來源,進行教育創新推動創新型人才培養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對整個教育系統提出的歷史性任務。立足于大學教育的實踐,遵循知識形成的規律,在道德的約束下,充分發揮教育與學習的自由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
關鍵詞:自由道德大學教育教育創新
我國現行的大學教育體制和教育模式過多側重于“標準型”人才的培養,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如何推進大學教育發展,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創新型人才在我國已引起廣泛關注[1]。盡管有些環節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大學育人環境明顯好轉,但影響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兩個關鍵因素———自由和道德卻沒有得到妥善解決。自由和道德看似兩個不相關的概念,卻是制約我國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鍵[2-3]。
1大學中“自由度”不夠導致創新沒有活力
充分發揮大學中教育的自由、學習的自由、探討知識的自由和質疑的自由等一切有利于知識積累和創新的自由,是促進人才培養和成長的關鍵,而這些自由正是當前我國大學教育所缺少的。
1.1教育的自由在現行體制下難以有所突破我國大學的管理制度缺乏多元化和個性化,在管理制度和辦學模式上也是你模仿我、我模仿你,在互相“抄襲”中走向一致。大學的教育未能體現出自己的專業優勢、區位環境和人文歷史等方面特色,使得學生的培養失去了個性。
1.2學習的自由被傳統的教育模式所扼殺當前大學教育主流模式仍是“教師教———學生聽———試卷考”,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足。西方的教育多倡導發現式的學習、體驗式的學習,它可使學生立即看到自己學習的成果,并對學習的過程進行反思,從而在不斷的反復實踐中去開拓和掌握知識[4]。我國的大學教育多是灌輸式的學習,背誦式學習,由于教、學和考核等制度上的缺陷導致現在大學生都很辛苦,為了應付各種各樣的考核,不得不不停的背、讀、寫,在做著許多無用的和重復的工作,但學習效果卻甚微。
1.3探討知識的自由受制于規范化教育現代大學教育太過于標準化和統一化,缺少一種應有的自由和混沌。大學中的學習本應充分發揮每個學生思維的自由,作為教師應該為學生設置問題,積極調動和發揮每個人想象力,讓學生來解決問題,而教師就是一個解惑者和引導者,盡可能的讓學生就同一問題沿不同角度思考,找出不同的解決辦法。開放性的、自由式的研究性學習[5]。引導和教育學生去自由探討知識就是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而這一有利于創新型人才成長的自由卻被規范化的教育所壓制起來了。
1.4質疑、批評的自由在大學中被束縛起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留英回來的王竹溪(楊振寧在西南聯大時的老師)到山東大學講學,講座中途,束星北走到臺上說:“我有必要打斷一下,因為我認為王先生的報告有錯誤,他沒有搞懂熱力學的本質”。他捏起粉筆一邊在王先生滿黑板的公式和概念上打叉,一邊解釋錯在哪里。王竹溪一直尷尬地站在一邊,校領導為此找束星北談話,束星北說:“過去的大學都是這么做的”。也許上個世紀中葉以前的大學可以這么做,但現在的大學卻很難這樣去做,在知識的探討上我們都做起“好人”來了,將質疑隱藏到了背后。
2大學中道德下降導致創新失去高度
道德就是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標準、原則和規范的總和。這里所談的道德更多的是指大學教育中學習和學術方面的道德。
2.1學術克隆影響了創新的高度當前許多大學生甚至部分教師都被“克隆技術”所吸引,學習和學術研究上簡單稼接式的“克隆和平移”現象嚴重。對于大學生來說,網絡和信息技術的進步使得學習抄襲現象嚴重。大學中教師被各種各樣的考核和項目所壓迫著,不得不去追求學術上的“數量”而忽視“質量”。大學中“克隆”現象增加反映出學習和學術道德在下降,嚴重影響了教育與科研創新的高度。
2.2不健康的學習觀削弱了創新的興趣“楊帆門事件”透露出當前大學教與學中的很多問題,但更多的反映出大學生在求學道德上的問題。大學生缺乏求知的“道德”和熱情,總認為混個學分找份工作就可以,不理解學習的目的是什么,也更談不上去創新。同樣,在學術研究上也表現出或多或少的功利主義傾向,許多學術研究交叉重復,或為了某種“利益”無中生有去“制造”一些研究項目。
2.3道德在浮造之風下變形外來文化、新的生活方式等的變革給人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帶來了具大沖擊,許許多多錯綜復雜的變革使得我們的生活變得臊動起來,作為育人與學術研究的校園也未能幸免。大學內缺少了一種能沉靜下來去學習和研究的“坐功”,學生關注的是畢業時能否找到一個好的工作,對于學業上的成就追求少了許多努力。教師的學術研究過于追求短期的成果和利益。
3靈活自由堯謙恭有德是大學進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必然選擇
3.1在知識學習、研究和探討上給予充分的自由
①制度要靈活無“成本”。當前我國大學教育學生數量發展迅速而質量滯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從上到下的大學教育管理體制陳舊和規矩過多造成的,在教育體制和管理制度上還有很多關系沒有理順。現行的一些對于大學、教師以及學生的管理和考評制度均應進行重新思考和定位,本著發展教育、科研創新、培養人才的目的,在遵循知識發現和成長規律的思路下去重新設計這些制度,拋棄一些不必要的和看似合理的而人為設置的制度障礙。
在教育模式上要進行轉變,要教會學生如何去探討知識。學生應該成為真理的探索和發現者,鼓勵學生投身到調查研究的行列,而不是整天坐在教室和圖書館里聽課看書。學生要反思自己的角色和責任,轉變過去傳統的教育風格。
②管理要寬泛有度。管理上的自由,就是給各級以行動的自由,讓學校能根據自己的特色和特長去組織大學教育。各層管理者、教師以及學生都可以在相應的規則內去自由的行動,教師可以去探討更適合的教學模式或更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學生也可以在規則約定下去自由的探索知識,而不拘泥于某種形式。同樣各層管理者只要制定目標和規則就可以,行動的細節可以讓“執行者”自己去決定。
③思想要自由無束。如果你把六只蜜蜂和同樣多的蒼蠅放進一個玻璃瓶中,然后將瓶子平放,讓瓶底朝著窗戶。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精疲力竭,而蒼蠅則會在不到兩分鐘之內,找到另一端的瓶口而逃脫。蜜蜂認為,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線最亮的地方,它們不停地重復著這種合乎邏輯的行動。看似愚蠢的蒼蠅則對事物的邏輯毫不留意,全然不顧亮光的吸引,四下亂飛,結果誤打誤撞地逃脫了。大學生就要象“蒼蠅”一樣敢于放開手腳對事物進行帶有自己特色的“解剖”,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在這種“混沌”無序的學習和學術研究中,學生才能感受到學習的自由之風,才能大膽表述自己的思想和觀點,也才能對事物進行清晰的認識。
④特色校園文化要為知識探討撐起自由之翅。校園文化可以陶”和培養人的情操,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思維方式和行動。盡管當下校園中的各種學生組織越來越多,但大家參與的興趣在下降,有些活動成了任務去完成。那種充滿活力和激情的研討在當前大學不見了,現在的大學校園把一些優良的傳統給弄丟了,而這些優良的傳統就沉淀于校園文化之中。因此,充滿活力、自由、上進和特色的校園文化是應加以培養的,并成為大學生放飛夢想,去探討知識和創新的有力翅膀。
3.2全面提升大學道德素養
①確立真摯的教育道德。大學既擔負著培養人才的重任,同時又是學術研究的基地。各種各樣的大學排名和社會評價大多側重于該大學的學術和科研影響力,而很少關心培養出的人才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再加上當前幾乎所有的大學都在強調科研成果,使得大學在學生教育上重視不夠。為此大學要確立真摯的教育道德觀,要把人才培養放在第一的位置。大學教育要把握好教育與科研的關系,且不可一味追求某一方面,但不論教育與科研也好,一定要做到有道有德。
②樹立遠大的學習道德。學術研究和探索知識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去認識和改造世界,促進人類社會更好的生存和發展。這就要求大學教育也好、學術研究也好、大學生學習也好,都要有一個遠大的理想和長遠目標,而不僅為獲得一已私利,或名聲與地位去進行一些重復性、簡單移植性的科研活動,學生的學習也不僅僅局限于畢業和混張文憑,而要擔負起社會發展的重任。
③建立正確的成就道德。在學習和學術研究上,每個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貢獻。每個個體的想法、行動方式以及微小的創新都是從不同方向對客觀世界進行的認識,重大的研究突破也是在眾多小的創新基礎上才得以形成的。所以,對于學習和學術研究,一定要擺正自己的心態,要敢于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并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而不以竊取別人的勞動成果獲取一時的利益為榮。這就要求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成就觀,不要輕視我們的在學習、探索中的微小進步。
④心懷誠摯的尊重道德。尊重道德就是要求我們不僅要學會在學術上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尊重別人的觀點和想法,同樣在待人接物時也要禮服謙虛,與人為善。學會尊重才能學會進步,如果丟失了尊重而妄自尊大,只會使我們迷失在自己給自己搭建的虛擬成就中,看不清事物發展的方向。
3.3自由與道德要互重互持
①自由要受到道德的約束,不是無目的的散漫。提倡大學要在教育、學習和研究上有充分的自由,但這種自由并不是指可以為所欲為。倡導自由的目的是指教育要充分發揮人的聰明才智,在教育人的同時不要束縛人的思想和創造力。因此,自由的行動是有方向的,是要受到約束的,這種約束就是道德。道德約束也為學習和學術研究指明了方向,倘若沒有道德的約束,任意的自由,只會使大學教育與學術研究走向散漫,甚至做出一些有害社會發展的行動。
②在道德約束下要勇于放飛自己的思維。大學教育、學習與探討的自由要受到道德的約束,但這種約束并不是制約知識研究和探討的繩索,也并不是要我們唯唯諾諾,只要有利于人類發展和進步的思想與知識,都應該積極去開拓。在道德約束下要勇于放飛自己的思維,積極大膽的去學習、去研究、去獲取才是大學教育走向創新的動力,才是創新型人才培養成功的關鍵。
教育、教學和學習的自由是當前大學所緊缺的,但道德更是大學發展所必須加強的,兩者協調和完美的結合是推動我國大學教育發展與創新的根本,并推動大學真正成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搖籃。
參考文獻:
[1]劉琳琳.創新型人才成長的規律與路徑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4,32(1):82-85.
[2]吳潛源,王雅麗.思想道德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靈魂[J].思想教育研究,2012,8:26-28.
[3]趙峻巖.彰顯個性:學術自由視角下的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J].煤炭高等教育,2009,27(1):43-45.
[4]李曉琳.美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啟示[J].中國高教科技,2012,8:32-33.
[5]趙荷花.研究性教學何以促生高校創新型人才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2:8-12.